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人才論文:高校人才培育方式思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蒲曉蓉、楊亞培、朱宏、何佳、蔣寧 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歷經五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近年來,為了適應電子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學校大力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2]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差異,厚基礎重人文,突出多學科交叉”的教育理念,從頂層開始設計電子信息大類人才培養新模式。致力于電子信息科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成電英才計劃”實驗班,開創了具有電子科技大學特色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其特色體現在:注重夯實基礎,突出人文素質教育;強調多學科交叉融合,幫助學生構建多學科綜合平臺;強化科研實踐訓練,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實施個性化培養,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科學制定課程體系,精心設計教學培養過程
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本任務。我校英才實驗學院結合學生的成長規律、認知與心理特點,制定了特別培養方案和專門課程體系。構建了從新生研討課、低年級工程實踐訓練和基礎理論學習,到高年級基礎科研訓練和畢業班的綜合科研訓練,四年連貫的、理論結合實踐的全新培養體系。具體而言,前三年不分專業,注重數理化、管理、人文素質和電子信息大類基礎培養。主要課程包括數學、物理、英語、人文類(創造心理學、管理與領導學等),以及電子信息大類的學科基礎課(含電路分析、模擬電路、數字邏輯電路、電磁場與波、信號與系統等)。第四年,學生任選興趣學科和專業方向,進入導師科研實驗室,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專業學習和綜合科研訓練,并順利銜接研究生階段學習。
深化教學方法改革,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學改革傳統
“單純的知識傳承式”大學教學方法,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工作。“成電英才計劃”實驗班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研究型、研討式、體驗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圍。
實驗班聘請國家級教學名師、長江學者、首席教師等校內外優秀教授為學生授課,廣泛實行研究性教學。根據英才實驗學院學生特點,絕大部分課程教學進行了大幅度改革探索。要求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甚至跨課程、跨學科設計,并進行公開演講、撰寫研究論文、文獻綜述、實驗報告等都是常見的作業或考核形式,其中很多優秀成果都正式發表在國內國際學術會議或期刊上。
構建多層次科研訓練平臺,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科研訓練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切赫教授曾表示,研究型大學給學生最有震撼力的教育并非來自課堂,而是讓本科生進入科研實驗室,接觸新設備,求解未知問題,獲得終身難忘的個人體驗。
英才實驗學院依托電子科技大學的工科優勢,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素養、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四年間學生100%有機會進入科研課題組實習實訓。學生在大學四年中不間斷地接受電子信息類多層次科研實踐與創新訓練,除了享有學校各類公用教學實驗室、科研實驗室的使用權,還能使用開放式、自主管理創新實驗室。一年級新生入學即可享受由院士、長江學者、資深教授等組成的導師團隊的指導,選擇感興趣的新生研討課,聆聽大師教誨,體驗神奇的學術科研過程。第二、三學年,學生可自由選擇進入科研實驗室短訓,完成基礎科研訓練。第四學年,學生全天候在導師的科研課題組接受綜合科研訓練和專業培訓。
經過兩年的基礎訓練,學生開始跨學科學習,并進入兩個以上不同學科的科研實驗室進行短訓。確定專業方向以后,進入導師科研課題組,接受為期一年的科研訓練,同期開始本科畢業設計。此期間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別為每個學生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并負責學生的專業學習、科研訓練、創新能力培養等。學生必須通過畢業論文公開答辯、研究成果匯報與展示等考核,才能獲得學士學位。
著力文化建設與綜合素質培養,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楊叔子先生曾指出:“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科學。”[4]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志存高遠、學術與人文氛圍濃郁、健康積極的良好成長環境。英才實驗學院圍繞學校“責任、卓越、創新”的教育主題,致力于營造全面發展、人人成才的教育環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人文環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
“成電英才計劃”實驗班既強調學生的基礎教育,又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僅開設了形式多樣的人文、管理學、心理學等課程,還鼓勵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絡資源,選修世界名校的經濟、哲學等領域的公開課。此外,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學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和系列主題活動。與院士、長江學者等名師的零距離接觸,優秀學長的先進事跡報告,文藝、科技、社會等多主題講座,辯論、演講、舞臺劇等精彩表演,攝影、詩歌、繪畫等高雅作品,無不感染和激勵學生樹立高遠的學術追求和人生目標。同時,由學院牽頭,組建了分團委、學生會、志愿者協會等活動平臺。在學院的鼓勵下,依托學院的自主創新實驗室,學生自發組建了屬于自己的自主創新協會。此外,機器人大賽、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ACM程序設計大賽等各級大賽,已成為英才實驗學院學生熱衷的課外活動場,學生們在攻堅克難、團隊協作的體驗中茁壯成長。
高度重視制度創新,保證創新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英才實驗學院十分重視學生專業選擇、學院建設與發展、培養方案的制訂及教學與學生管理等各方面的參與,并逐步制度化。
(一)學生自主選擇專業的制度。進入“成電英才計劃”的學生,前三年接受基礎教育,第四年根據自身興趣確定專業方向,有效避免了高考填志愿時盲目選擇專業的弊端。
(二)學生參與學院政務的制度。傳統的大學管理體制大多采用“家長制”管理模式,學生是被教育對象,無法直接參與學校的各項管理。英才實驗學院充分發揮學生的參政議政能力,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體系的構建等均需要學生的參與。對每門課程的教改、課程設計等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屬于學生的常規工作。根據每個學生的學業基礎、個性特點、學術興趣等,由學生和導師共同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是英才實驗學院人才培養的顯著特色。
(三)納新分流動態管理制度。英才實驗學院的學生一部分來自高考提前批次錄取,另一部分來自校內一年級學生擇優選拔。相應的,不適應該培養模式的學生可以自愿退出。這種動態管理機制確保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也是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的一項有益探索。
建立多元質量評價體系,實施個性化人才培養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尊重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提供多樣化的資源,允許學生自主選擇,以提升其創新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真正實現“全人教育”。多元質量標準涉及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諸多方面。個性化課程體系應加強課程的可選擇性,因人施教,增加適應不同學生特點的選修課。教師應勇于打破常規,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突出教學內容的個性化與多樣化,探索各種有利于啟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養成批判性思維,激勵學生主動探索、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考核評價方式應多元化,切忌把知識的記憶和再現能力作為考核目標。[5]
階段性成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成電英才計劃”作為電子科技大學的一項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剛剛完成為期四年的一輪嘗試,擁有一屆本科畢業生,尚無法全面評價其人才培養的效果與質量。
不過,五年來,學生和社會對英才實驗學院的人才培養理念、師資水平和培養模式的認可度日漸提升。學生基礎知識雄厚、學術視野開闊、擁有交叉學科素質、善于主動學習、具備良好的科學研究素養。畢業生獲得來自國內外相關大學、用人單位的好評和青睞。首屆畢業生中,95%的學生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其中25%的學生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威斯康辛大學、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等著名大學錄取,一名學生被荷蘭Eindhoven大學破格錄取攻讀博士學位(該校僅接收碩士學位學生)。一名畢業生被GOOGLE公司聘為高級技術員,就職于GOOGLE公司美國總部。留校攻讀博士學位的一名學生,本科第四年進入導師科研課題組,在研究生入學僅4個月內,其一篇學術論文成功入選2012年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被稱為集成電路行業的奧林匹克大會,2012年國內僅清華大學和我校分別有1篇學生論文入選)。首屆學生本科四年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國內國際會議及重要期刊論文共計20余篇,其中被SCI、EI檢索10篇。參加國際級競賽10人次,國家級競賽近百人次,榮獲ACM金牌、美國數學建模大賽獎等榮譽。
當然,作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先鋒,我們也面臨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比如,學生的學術追求需要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理念與定位尚需更加明晰;研究性教學有待深入推進;培養方案需要不斷優化;學生缺乏足夠的國際視野等。我們堅信隨著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進程的不斷深入,上述問題都能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