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科專業教育教學一體化育人模式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項目建設過程中本著“三全四有五步走”的育人理念不斷修訂和完善協同育人項目實施方案,達成一體化育人的初衷。“三全”即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和全程育人;“四有”即培養出有朝氣、有素質、有實力和有前途的優秀高職畢業生;“五步走”即人才培養的過程分為華麗轉身、面朝大海、技藝立身、揚帆遠航和游刃有余。
[關鍵詞]協同育人;三全;四有;五步
一、研究背景
縱觀我國職業教育的規模:1.2萬多所職業院校,年招生規模超過900萬人,在校生超過2600萬人,基本覆蓋國民經濟各個領域;職業教育的面臨的問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急需職業教育破解應對危機、促進就業、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的難題;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將促進職業教育發展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緊密結合,與教育改革發展緊密結合,與每個人的終身教育學習和發展緊密結合,不斷提高職業教育質量[1]。針對高職院校最近幾年生源結構的不斷變化,無法再延續傳統的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標準來培養和衡量新形勢下高職人才,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因材施教,多元化、全方位、全員育人以達到培養社會認可和企業需要的合格高職人才的目的。
二、研究概述
本項目建設過程中,本著“三全四有五步走”的育人理念不斷修訂和完善協同育人項目實施方案,達成課題建設的初衷。“三全”:全員育人———學校里所有的教職員工都應該擔當起育人和服務的重任,轉變事不關己的思想,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針對各種類型的學生,幫助他們成人、成材,如此立體化和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全面育人———高職教育應由精英教育轉向崗位技能教育、由應試教育轉向創新型教育、由單一的灌輸型教育轉向互動式教育、由單一的智商型教育轉向智商情商并重的教育、由整齊劃一的共性教育轉向個性化特長教育、德育教育的重點由空泛的傳統說教轉向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幾個教育理念上的轉變。全程育人———在高職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必不可少的指引者,缺少了教師的指引,高職生的求知欲將會大大減弱,良好的師生關系對高職生學習成效的重要影響。教師在高職生學習過程中并不僅僅是“領進門的師傅”的“局外人”角色,而是始終起到重要影響作用的“局內人”。“四有”:有朝氣———秉承當代大學生應有的精神風貌,樹立充滿正能量、積極向上的青年學子形象。有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自然科學素養、身心素質、團隊精神以及應變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及與人共處能力。有實力———在自身的專業領域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了解所學專業面向的行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現代技術使用情況和發展方向,特別是對人才能力的需求和就業情況的分析,自信能夠勝任多個產業的中的多家企業中的多個崗位。有前途———了解行業產業發展背景和前景,明確自己在職場中的定位,合理部署個人學習和成長計劃,并為之不斷努力和奮斗。“五步走”:華麗轉身———完成高中生、中職生、輟學生到高職生的思想、行為和學習上的轉變,迅速融入高校生活和專業學習中。面朝大海———專業認知,職業崗位分析,了解所開專業面向的行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現代技術使用情況和發展方向,特別是對人才能力的需求和就業情況的分析,以此來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技藝立身———掌握專業核心能力模塊中的各項子模塊的知識,通過各類行業考證衡量自己的專業知識級別,拓寬自己的就業渠道,提升自己的門檻準入水平。揚帆遠航———在就業實習中認真刻苦、拼搏進取、開拓創新,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不斷前行。游刃有余———順利畢業能夠勝任行業產業內的多個職位和就業崗位工作。
三、研究內容、方法及步驟
隨著一體化育人的深入,要求人才培養方案中做到了“三個融入”:職業素養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企業文化融入專業課程;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技能訓練;“四個融合”: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課堂教學、職業技能訓練有機融合;將教學工作與學生管理工作有機融合;將第一課堂與第二、第三課堂有機融合;將教師教書育人與輔導員班主任管理育人有機融合;“五個設計”:即一體化育人內容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課程體系設計、課程標準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和考核體系設計。
(一)“三個融入”的設計與具體實踐1.職業素養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職業素養的培養途徑有很多,其中在校內學習階段最關鍵的是將職業素養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將職業精神元素融入專業課程中,關注人的價值存在,實現知識技能的工具性和精神性相統一。2.企業文化融入專業課程。我院兩大專業群教研室老師能夠積極深入企業一線,調研企業一線設備規格和操作規范、生產技術和項目需求以及精益生產和改革要素,獲取了一手的設備操作培訓資料、經驗樣本,企業舉辦的各類技術能手競賽章程,并進行提煉總結將其應用至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我們也在第二課堂中開展了“企業大講堂”“HR教你做簡歷”“工學歸來話成長”等一系列以企業文化為中心的特色項目。3.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技能訓練。在實訓課程的開展過程中,要發揮工匠精神的引導作用,實現對學生責任意識、敬業意識、精益求精精神的熏陶,著力在專業學習、實踐教學、社團活動中,樹立學生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觀念,養成嚴謹細致、一絲不茍、追求技藝精湛的工作態度和優良品質,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育貫穿職業技能訓練的全過程[2]。
(二)“四個融合”的設計與具體實踐1.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課堂教學、職業技能訓練有機融合。智信學院在一體化育人方案中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理念,主要體現在:從知識點中發掘思政元素:知識的來源和發展、技術應用、產業與市場、生產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價值模塊整合:知識模塊充足、廣度延伸、深度解讀、德育內涵;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行業內大師級人物的成長道路,學科的發展史,教師的個人經歷等,同時也分析失敗案例,提出警示性問題,多維度分析主客觀原因;制定出每門課程個性化的制度、規范和教學流程等。2.將教學工作與學生管理工作有機融合。制定了系內協同育人工作小組,將系部班子成員、教學秘書、教研室主任和年級組長納入該小組,明確責任分工,定期舉行聯席工作會議,交流工作經驗,針對問題探討有效的解決辦法。同時對各項工作進行了詳細記錄,以備總結和回顧。3.將第一課堂與第二、第三課堂有機融合。第二第三課堂主要完成:第一課堂中知識拓展延伸的部分;根據專業特色制定的職業素養專項訓練任務,如專業英語、機械制圖、程序設計;行業發展前沿技術講座和系列教育紀錄片等項目。第二第三課堂開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專業背景、發展現狀和人才需求規格;鞏固基本專業素養知識;拓展專業平臺,合理規劃個人成長方案;豐富非專業知識范圍。4.將教師教書育人與輔導員班主任管理育人有機融合。課堂中,輔導員班主任協助專業課教師進行育人工作,保證每一堂課的教學質量;課堂外,專業課教師輔助輔導員班主任進行深入育人工作,發現學生特長,關注學生成長,及時幫扶困難學生[3]。學期末,教師與輔導員互相考核評分。今后在專業設置上,應面向工業化、信息化整合背景下的產業鏈、產品線和價值鏈,依據區域產業經濟、行業企業發展,結合新興職業崗位或技術領域開發專業領域。依據區域產業經濟及行業企業發展需要,科學規劃專業設置。要拓寬專業面向,精簡專業數量,合理規劃人才培養結構與規模。在課程建設上,基于工作崗位任務對綜合職業能力的要求進行課程設置與開發。根據行業企業生產技術變化,及時調整、更新,突出學習指導材料的開發與運用,豐富課程內容。同時,要在專業課程中融入綜合職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丁澤慶.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優化[J].職業,2020(10):39-40.
[2]郭諄欽,王承文.高職教育中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0(13):365-366.
[3]呂草.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技能訓練的教學措施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4):72-73.
作者:吳小青 單位: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