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繼續教育下的農村全科人才培育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在繼續教育視角下探索農村全科人才的培育模式,以四川農業大學為例進行研究,分析了農業高校繼續教育的作用及農村全科人才的概念界定、特點與培育思路。從培育方式、培育內容、培育路徑的角度對學歷繼續教育培育模式和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育模式進行研究,找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對策建議:響應國家發展戰略,不斷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堅持質量為上,創新農村全科人才培養模式;整合優勢資源,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評估體系,提升繼續教育培育質量;優化實踐教學環節,提升人才實踐能力。要通過特色鮮明的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的培育方式來迎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進而培養出能服務于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全科人才。
關鍵詞:繼續教育;農村全科人才;培育模式
1農業高校繼續教育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培養農村各業各類人才。實現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的第一資源就是人才。“三農”問題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農業人才不夠。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教,教育扶貧是整個扶貧開發工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扶貧助困的治本之策,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方式[1]。要立足于農業高校的繼續教育功能,憑借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等各種方式,積極面向農村鄉村干部、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經理人等各業各類人才進行培養,從而提升農村鄉村各群體的綜合素質,培養出一批懂理論知識、會農業科技、了解市場信息的專業人才。第二,有利于構建和形成終身學習理念。繼續教育秉承的教育理念一直都是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而進行的終身教育[2]。農業高校繼續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農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解決農業生產生活中的問題,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能力和農產品產值,進而實現鄉村振興,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3]。在農村地區,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而通過農業高校繼續教育的有效介入,可將自主學習和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相結合,有利于幫助農民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第三,有利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三農”工作思路的重新調整與梳理,是對以往農村發展戰略的凝練與升華,沒有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與富裕,鄉村便無法振興[4]。作為農業人才的培養基地、農業科技的研發源頭,農業高等院校在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農業高新技術創新和推廣、農民技能培訓、農村治理體系完善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5]。農業高校肩負著科技支撐、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重大責任。
2農村全科人才概念界定、特點與培育思路
2.1農村全科人才的界定
農村全科人才是根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要求來提升、改造傳統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方式,采取了學歷提升、知識更新、技能培訓等方式來對接《四川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1+6+N”縣域鄉村振興規劃體系及“10+3”川字號農業產業發展需求,要培養出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政策水平、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的農業人才。農業人才要具有在農村鄉村就業和開展創業服務的強烈愿望,要立志于為農業現代化作出貢獻。他們應具備一定的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法律法規、營銷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還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不僅要具有較強的示范推廣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還要有意愿提升學歷或獲取第二學歷,以增強崗位能力。
2.2農村全科人才的特點
第一,本質上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延伸和發展。新型職業農民是以從事農業作為固定職業的新型經營主體,但傳統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方式較為單一,而農村全科人才的培育則是在新型職業農業的培育基礎上通過“學歷提升+技能培訓”等繼續教育途徑來正確處理好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之間的關系,從而激發農村全科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第二,強調農業綠色綜合性發展理念。農村全科人才強調為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和鄉村振興培養出一批“一懂兩愛”的人才。在此過程中,要重視對新觀念及新素質的培育,特別是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農業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經之路。農村全科人才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必須樹立綠色發展觀,要掌握相關的理論發展指示和技術實踐能力,建立綠色農業生產觀發展基礎,促進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第三,以培養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為根本目標。根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對人才能力的需求,應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重構人才培養目標,既要懂得現代農業生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又要熱愛鄉村管理,要立志于作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且具有“三農”情懷的創新創業人才。在此過程中,要提升服務“三農”的能力和意識。
2.3培育思路
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為立足點,以鄉村振興等重大發展戰略對農業人才的需求為核心,借助學校特色學科和優勢專業整合社會資源,創新培育方式,并通過特色鮮明的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的培育方式來迎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進而培養出能服務于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3四川農業大學繼續教育農村全科人才培養實踐
3.1四川農業大學繼續教育體系構建
四川農業大學是一所以生物科技為特色,以農業科技為優勢,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國家“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繼續教育是四川農業大學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服務社會和為城鄉新增勞動力提供高等教育機會的重要途徑和形式。目前,四川農業大學繼續教育由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兩種形式組成。學歷繼續教育包括網絡高等學歷教育、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非學歷教育主要包括各種培訓、進修、研修,等等。
3.2培育方式及內容
采用“非學歷培訓+學歷繼續教育(網絡高等學歷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形式。遵循成人學習特點和農業生產規律,利用在線學習網絡教育來滿足學歷需求,實現科技水平和文化知識的提高。實行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模式,采取“一點兩線、全程分段、實訓服務”的培訓形式,全面提升種、養、加、銷、管等綜合能力,進而培育出一專多能的能適應農村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3.3培育路徑
第一,學歷繼續教育培育模式。構建背景和意義。為進一步豐富和創新農村全科人才培育模式,學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優化專業結構、體現優勢特色、提高辦學質量為指導,充分發揮我校生物科技和農業科技的學科特色與優勢,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新農村建設、三區三州的產業轉型升級及脫貧攻堅提供學歷繼續教育資源支撐,從而提升學校高效服務社會的公共服務能力。基本框架構建。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對農業人才提出的要求,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和特質,優化以農業現代化領域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方案,依托學校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加強涉農重點專業建設,構建本科和專科兩個層次的培育框架。學歷繼續教育培養農村全科人才的實施。其一,人才培養方案。四川農業大學在實踐中整合了成教、自考和網教資源,創新了農村應用人才培養模式,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探索形成了“四鏈協同”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升對農村全科人才的培養質量。在培養方案制訂中,以契合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核心,優化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等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選修課、實訓課,并根據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目標確定授課內容、授課方法,還配置了相應的師資隊伍,能夠最大化培養出鄉村振興戰略所需要的人才和能夠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其二,教學組織。四川農業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代表學校并統籌全校資源開展了繼續教育辦學工作,主要負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審核、學籍管理、考試管理、證書管理、教學質量監控、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遴選教師、制訂課程教學大綱、制訂考試大綱、指定教材和組織教學等工作。其三,教學實施。課程教學按知識點進行模塊教學,主要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學習資源包括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考試大綱、案例庫、教材及參考書目等。教師通過重點難點分析、主題討論、課程論壇、在線答疑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輔導。學生可通過課件自主學習,也可通過自測練習、作業考核等來檢查學習效果。其四,考核及認定。學生要修完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并在成績合格的同時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實踐環節。通過畢業設計的學生,由學校頒發國家承認學歷的網絡教育本專科畢業證書,本科層次達到學位標準的,經本人申請可頒發成人教育學位證書。學歷文憑及學位證書在學生畢業時由學校按照教育部對網教和成教的有關規定,會實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學歷文憑電子注冊,國家予以承認。學歷繼續教育培育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學歷制農村全科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知識性、理論性教育,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中對于理論知識的輸入和培養偏多,這是由于學歷繼續教育采用網上授課的方式更多,教學內容、教學地點、學習時間安排都相對靈活,能最大程度兼顧學生們的需求。在理論知識授課方面,學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自我學習,但是關于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偏少,因為很難將學生集中起來,而且學生自身的學歷、從業經歷、學習的主觀愿望均不一樣,學歷制路徑培養很難做到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實現分層培養,導致平時在實踐教學組織上難度較大。第二,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育模式。構建背景和意義。
面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和決策部署以及人民群眾多元化的學習需要,學校主動將自身發展與服務“三農”緊密結合,不斷探索和創新服務“三農”的新機制和新途徑,突出行業性和應用性,以培養出具有一定職業素養和業務技能且能滿足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積極打造四川農科人才培養高地,助力四川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構建基本框架。非學歷培訓采用“專題講授+實踐教學(體驗式學習)+問題探究(學員論壇)+在線學習(延伸培訓)”的模式,通過開設公共基礎課、專業精品課、創新創業、研討交流等線下學習版塊來增強農民的綜合素質,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專業技能,拓寬其知識面和視野,進而培養出一批學農、愛農、為農的現代農業發展領軍人才。非學歷繼續教育培養農村全科人才的實施。其一,人才培養模式。創建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農業高校背景下“面向農民、按需選學、遠程教育、自主學習、資源共享、成果多元”的非學歷培訓人才培育模式,激活農業產業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創新能力。其二,教學方法。通過“導師領、線上學、創業游、基地孵”等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來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倡導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導師領”就是針對性解決學員的個性化關鍵問題;“線上學”是通過線上培訓平臺來進行課件點播和線上直播,能化解工學矛盾,跨越時空障礙,進而提供靈活便捷的學習方式;“創業游”是通過實踐教學來打造游學移動課堂,可開展各類主題游學活動;“基地孵”是通過“實踐學習+創業孵化”的模塊來遴選省內外具有展示度和示范性的農業科創園、農業龍頭企業等實踐教學基地,旨在強化創新創業意識教育,提升農業創業能力。其三,“345”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四川農業大學在農村全科人才培育中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創建了“用好三支隊伍,創建四個機制,抓好五個環節”(簡稱“345”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班主任、教師及學員是農村全科人才培訓工作的三要素。在三要素的管理與服務上,要創新四個機制,即規范管理機制、規范團隊建設與運行機制、規范監督與約束機制、自查與考評機制。通過管理機制的相互作用,能管理好、服務好、調動好三要素,保證培訓質量和效果。同時,把控好供需對接、課程研制、學習支持服務、管理服務、評價考核這五個環節,從人才培養需求入手,在分類培養的基礎上加強對復合型人才的管理與服務,促進教與學質量的同步提升。其四,考核及認定。農村全科人才對象考核內容包括學習過程評價、結業考試和實踐(演練)考核這三方面。在過程評價中,主要是對學員的學習表現、活動參與、問題研討、事項完成等情況進行評價。在學習階段結束后,將以結業考試的方式組織學員參加理論和案例分析的考核。最后通過現場或模擬演練等形式對涉農基礎知識、行業市場調查、農業生產經營、應對市場需求變化、資源分配、團隊組建、內部機構設置、市場有效組合等方面進行實踐考核。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育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培訓針對性還不夠強,有培訓資源浪費現象,培訓效果不佳。缺乏關于培訓需求的系統調研,更多是被動等待項目主動上門。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體制機制缺乏市場化導向,對項目推廣產生了一定制約。由于項目自身市場化推廣方法及經驗不足,缺乏主動性,限制了學校培訓品牌影響力的擴大,而且培訓的整體規劃與資源配置缺乏系統性與協同性。在體系建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缺乏相應的整體規劃、系統方案和完善的質量評估體系,影響了非學歷培訓質量的提升。
3.4對策建議
第一,響應國家發展戰略,不斷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服務國家戰略是四川農業大學繼續教育踐行辦學宗旨和實現價值追求的核心體現。學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開展社會調研,主動融入和服務于國家戰略,以滿足農業農村的各項政策和需求。在學校頂層設計中,將服務國家戰略作為重點,并貫穿到學校事業發展的全過程中,積極主動作為,不斷提升服務地區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第二,堅持質量為上,創新農村全科人才培養模式。可通過創新學歷繼續教育人才培育方案和非學歷繼續教育人才培育方案來推進農村全科人才培育的高質量創新發展。在農村全科人才培育方案及模式發展中,要將課程教學輔導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能夠適應產業、行業及社會的發展需求。要以創新能力培養、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來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非學歷培訓模式板塊,創新學歷繼續教育學生和非學歷培訓學生的評價體系,從而提升繼續教育農村全科人才的培養質量。第三,整合優勢資源,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增強培訓資源的挖掘和開發力度,可依托學校專業優勢和學科優勢來整合師資力量,多渠道拓展非學歷繼續教育項目,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應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開發干部培訓、科技培訓、基礎農機人員培訓、職業經理人培訓等多種模式,突出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農業高新技術創新與推廣、農民技能培育的特點。第四,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評估體系,提升繼續教育培育質量。要準確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規律,以“四個回歸”為基本遵循。從政府角度來說,要建立和完善學歷繼續教育及非學歷培訓管理評估法律法規體系,使高校繼續教育辦學越來越規范化、制度化。對高校而言,應根據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建立相關的評估指標體系,做好頂層設計,提高制度效能,從而提升辦學質量和人才培育質量。第五,優化實踐教學環節,提升人才實踐能力。在學歷繼續教育中,應積極優化農科類專業教學環節,加強實踐能力培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要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等教學環節中的實踐能力培養提出具體要求和規定,并加強創新創業意識教育,解決農業農村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提升農業全科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在非學歷繼續教育中,要大力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努力提升人才的實踐能力,進而為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學祥,張曉東.精準扶貧視角下的高校繼續教育功能、作用探析[J].繼續教育,2017,31(12):3-5.
[2]高愈萍.基于農業高校為鄉村振興實施農民繼續教育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19):204-205.
[3]羅興錄.基于鄉村振興的農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思考[J].農學學報,2019,9(12):92-95.
[4]孟鐵鑫.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和對策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9,19(07):123-126.
[5]鄭鵬,譚志遠,劉雷,等.農業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具體做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9,(23):234,236.
作者:曾予 吳平 單位:四川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