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繼續教育工作創新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了要制訂國家資歷框架。本文淺顯地梳理了國家資歷框架概念的提出及發展歷程,闡述了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對繼續教育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在國家資歷框架背景下當前高校繼續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思考。
關鍵詞:國家資歷框架;高校繼續教育
一、國家資歷框架概念及發展歷程
在一些其它國家,國家資歷框架(QualificationsFramework)也叫“國家資格框架”。是國家根據一定的標準和定義,將公民個人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通過規范的任何方式獲得的知識、技能按層級分類描述并依法確定的一整套標準和措施[2]。國家資歷框架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建設終身教育體系的需要。建設終身教育體系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套鼓勵和支持全民進行終身學習的制度,其中國家資歷框架是最為基礎的制度。國家資歷框架是把包括學校教育和非學校教育、正規學習與非正規學習、成人教育與職業培訓等在內的各種類型的教育與培訓統籌整合,實現各級各類教育、培訓的貫通和協調發展,為公民構建一個無障礙的、公平的、可以自由流動的、學習成果可以攜帶和累積的終身學習體系[3]。“國家資歷框架”的建設源于20世紀90年代,由英國和新西蘭等國家發起,后經英聯邦國家推廣,至今已有150多個國家已經建立或正在建設“國家資歷框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性組織正在積極引導和幫助成員國建立國家資歷框架。歐盟、東盟等國也相繼建立各自的資歷框架。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資歷框架建設于2008年5月正式推行,2018年上半年又實現了與歐盟資歷框架的對接。我國資歷框架領域的實踐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以電大系統為中心開展的教育資源整合模式。實行寬進嚴出和開放式辦學試點,與自學考試平臺開展合作互認。第二種是終身教育體系建設中的學分銀行建設模式。實現高職、成人學校、電大、自學考試進行整合。第三種是以行業和職業為核心的資歷框架建設的模式。我國在資歷框架方面陸續有一些政策出臺,但還未建立完整系統地國家層面的資歷框架。
二、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對繼續教育的重要意義
目前,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在各國政府的推動下應運而生。我國“十三五”規劃中明確表示要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構建惠及全民的終身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國家資歷框架正是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和構建終身教育的重要的制度安排,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建立國家資歷框架旨在大力發展
繼續教育,加快我國學習型社會建設首先,在技術層面,在資歷框架下推進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與職業技能等級學分轉換互認,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可以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我國的教育由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和培訓等部分組成。如果政府建設的資歷框架能夠為不同類別的教育及培訓體系實現學分轉換、互相認可,則為不同類別和不同層次的學習者搭建了學習的“立交橋”,每個學習者有了富有靈活彈性的學習階梯,則可以實現人人可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最終,將為實現國家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下牢固基礎。建設學習型城市和學習型社區將不再是空想,全國范圍內建設學習型社會將指日可待。
(二)建立國家資歷框架正是國家層面
制度創新的體現,是繼續教育領域教育制度的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國家資歷框架”本質上是國家層面的一種制度創新,是國家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頂層設計,它是一項基礎性、先導性、創新性的工作,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和社會意義。建立國家資歷框架能夠有效解決當前我國教育綜合改革的難題。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內部之間、教育與行業之間、國內教育與國際教育之間存在著不融通不銜接問題。而建立資歷框架有利于我國各級各類教育和培訓體系的相互融通和相互銜接,有利于實現教育與培訓統一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這種教育領域的全面綜合改革,正是我國推進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性措施,是我國實現教育強國目標,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國家資歷框架背景下高校繼續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思考
(一)政府應當履行政府責任,統籌協調當前高校繼續教育工作布局
我國《憲法》和《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部負責管理由國務院確定的為全國培養人才的高校;而各省級人民政府則負責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的高等教育事業,對國務院授權管理的高校進行管理。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履行職責,落實“十三五”規劃正式提出“制定國家資歷框架”的目標任務和教育部《“一帶一路”建設教育行動計劃》所提出的“加快推進中國教育資歷框架開發”。頂層設計好資歷框架,加緊制訂對全社會各類資歷進行分類、分級、認定、銜接的學習成果的兌換工具,推動各類學習資源開放共享,發展在線教育和遠程教育,整合各類數字教育資源向全社會提供服務。同時,把國家關于終身教育的理念以及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長遠規劃、階段性目標等政策方針及時傳達給各高校,統籌好高校繼續工作布局,協調好高校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在教育培訓中的具體事項,如國培計劃、中小學教師培訓、職業培訓、農民工培訓等內容。
(二)高校繼續教育工作應當調整和工作思路,盡快走出思維誤區
在當前高校繼續教育工作當中存在著以下幾個誤區:第一,在思想認識方面,不少高校領導和老師在思想上先入為主地認為繼續教育工作不是大學重要的工作,繼續教育學院不是學校重要的職能部門,甚至認為只是一個邊緣化的部門。第二,在目標定位層面,許多高校繼續教育工作指導思想存在嚴重錯位,重社會現實的需要,輕個體成長的訴求;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甚至把經濟效益收入的多少作為高校繼續教育成效的唯一評判依據。第三,在培訓結構層面,部分大學把拿文憑的學歷教育作為本校繼續教育的主體部分,而忽視了繼續教育另一個重要功能則是提升個體職業和生命價值為歸依的非學歷培訓。還存在有重職前、輕職后現象,職前培訓與在職繼續教育缺乏有效溝通與整合。第四,在資源共享層面,不少高校大都強調自己學校繼續教育功能獨立作用,輕視自身與其他繼續教育主體的資源共享和協同配合作用,未意識到尚有一些繼續教育資源值得挖掘,可以共享。因此,高校繼續教育工作應當調整工作思路,走出思維誤區。一是要不斷學習和引進國際先進的繼續教育理念和模式。從繼續教育被邊緣化現象中脫離出來,從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正規教育與繼續教育相分離的態度和偏見中解脫出來。二是要改變高校目前繼續教育管理體制不順、職責不明的現象。制定相應的繼續教育管理規章制度,強化對繼續教育的統一管理。三是要建設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專業師資隊伍。四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并拓寬資金渠道。五是把高校繼續教育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來對待,更加重視繼續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主動作為,履行和發揮好繼續教育的培訓職能,使高校繼續教育朝著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促進個體成長,滿足民眾多樣化學習訴求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王立生.落實精神加快推動國家資歷框架建設[EB/OL].[2019-3-6].
[3]張男星,羅建平.國家資歷框架的理念與實踐——訪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任王立生[J].大學(研究版),2016(9):4-11.
作者:李定坤 李曉雨 單位:湖南科技學院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 湖南科技學院就業創業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