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本教育教學管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生本教育的學習理解
生本教育是由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主持開展的,由課題研究帶動的大型教育整體改革實踐。自1999年作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重點課題始,后成為教育部重點課題。目前正在進行的是“十一五”教育部重點課題“以生本教育推進素質教育及教育均衡研究”和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以生本教育推進農村教育均衡發展研究”。許多薄弱學校因此改變面貌,成為社會認可的學校。廣大教師在生本教育的實踐中充分體會到教育的真諦,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和兒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專業發展。生本教育主張: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生本教育的兒童觀:人的起點非零,人擁有其自身發展的全部憑借,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借助干學生的本能力量的調動,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生本教育的教師觀: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不見自我”,要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為知識的“靈魂和線索”,來創造最大的空間,迎接學生積極飛揚的學習。
二、生本課堂的實踐
在生本教育思想及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開展了數學課“生本教學”課堂的實踐。主要措施分別闡述如下:
1.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
分組:“小組學習”在生本課堂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切的教學活動,都要在小組中進行。我們設定每組67人(更方便進行座位的編排及小組內的課堂交流),讓學生自由組合(必要時教師可進行協調、指導),一般情況下由成績較好的的同學任小組長。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進行分組,可使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發揮最大的潛力。
2.安排任務
根據本課教材的教學目的,提前設計作業,在上一節課結束時布置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課后對下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自學。前置性作業的設計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低:結合學習內容,盡可能的簡單,使問題能被大多數的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得以完成。我們說的簡單,不是簡單到不用看書就能完成,而是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課本知識,或通過與同學們的討論等各種方式,能得以完成任務。只有夠“低”,才能讓絕大多數的學生參與其中,才不會出現因“畏難”而喪失學習興趣的情況。
(2)明:前置性作業的設計要注意目標明確,要讓學生清楚知道題目問的是什么。如果膜糊不清,學生費了一番功夫去準備,結果與老師所設計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同,不但失去了實效性,還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3)簡:前置性作業要盡可能簡化。前置性作業是通過課外完成的,在學生沒有自覺性的情況下,如果再布置復雜、煩瑣、大量的前置性作業,很多學生必然會懼而遠之。所以可根據兩次課的間隔時間長短,調整前置性作業的量,
(4)高:好的前置性作業的設計還要盡量富有啟發性、開創性,使學生在做前置性作業的過程中,能得到收獲。收獲分為有形的和無形的,能暴露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引發討論、成績的提高、難題的解決,這些是有形的收獲;而對數形結合、一題多解等重要數學思想的培養、對學生數學思維的拓展則是無形的收獲。
(5)趣:如果在設計前置性作業時能增加其趣味性和生活性,則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對課程更感興趣,從而提高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小組學習
小組具有重要作用,沒有小組,就沒有面向全體學生,就沒有強大的班組文化,就沒有強有力的互助網。因此,我們以“小組學習”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課堂上的開放式交互學習,為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情境。很多研究都表明,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習者的意義建構,增強思維技能,使教學適應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還能增強平等意識,促進相互理解,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而當學生看到同伴們的成功時,也會提高他們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都體現了“以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和普及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方針。要有效地體現小組學習,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培養組長:首先在小組中確立好骨干,小組長的選擇非常重要,可以說是一個小組的支柱。小組長不單要有一定的數學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數學學習熱情。有了熱情,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確定小組長后,還要對其進行一定的培養,要教會他如何在小組中開展工作,起好帶動全組學習的作用。
(2)培養集體意識: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各小組的合作情況,要在上課過程中,鼓勵、引導同組同學間的互相幫助。發現問題,要及時予以引導,幫助解決。并適當通過一些小組競賽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這個小集體的一分子。
(3)穩定小組:在確立小組后,盡可能的穩定下來,不要隨意調動。因為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在小組中進行的,小組的合作性是需要時間培養的,也需要彼此之間的默契。如果小組成員經常調來調去,不利于合作性的培養。
4.師生共進
在“生本教育”課堂上,教師不再是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而是拋磚引玉者、穿針引線人。教師的作用是提出學習的主題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維持必要的教學秩序,給予學生支持、鼓勵,還有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教師不會急于判斷學生表現的好壞對錯,更不會以知識的代言人出現。知識是靠學生自己去尋找、發現的。知識與學生的經驗、感悟相連。這樣獲得的知識是有意義的,是很牢固的,同時又具有極強的遷移能力。學生對教師不再感到畏懼或敵意,而是信賴與依靠。學生不再認為自己是什么都不懂的弱者,而是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先天智慧與學習機制進行自主學習的人格獨立的學習者。同學之間關系的本質不再是競爭對手,而是共享學習歡樂、互相促進啟發的學習伙伴。
5.小組研評
我們在“生本教學”課堂中把評價改為“研評”,削弱評價的比較功能,而保留其診斷和練習的功能。例如,讓學生小組商討,自己命題試卷,組間交互考查。考后互評試卷,評后進行討論。通過這樣有“研評”方式,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和積累更為充分。“評研”活動表現了“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精神,特別是表現了對學生學習人格的尊重。對學生業已形成的自主學習采取開放的態度,弱化和減少外部評價,讓學生積極、歡樂、自主地學習,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三、實踐的體會通過實踐,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習成績提高較快,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學習興趣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生本的數學課堂不再死氣沉沉,學生們都是在愉快地上數學課,對數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個性也得到了發展。
(一)生本教學的現實意義
數學“生本教學”的實踐,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解決了學生“能學、愿學、會學”的問題,讓學生相信自己有獲得知識的能力,并逐步對學習產生興趣,最終達到“會學”的目的。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體,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關鍵因素,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習活動受到限制,談不上學習主動性,而“生本教學”的模式,主要依靠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鉆研、理解,相對擺脫了對教師的依賴,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進行自我調控,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同時,學生可以調節自己的學習步子,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優生可以做一些難度較大的習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不做選做題。這種教學形式給教師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條件,也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廣闊空間,也為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找到了一條可行的途徑。
(二)“生本教育”課堂實踐的體會
1、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生本意義上的教育教學,實質上是在觀念、課程、管理、教材教法等方面全方位地作出努力,激起、優化和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從職一新生入學開始,必須引導學生養成超前自學的習慣。對自學、自練中存在的疑難問題,盡量從課本中找出答案,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去解決。
2、“生本教育“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生本教學課堂上,教師職能是組織學生的學習生活。具體來說,包括規劃學生文化發展路徑、幫助學生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學生的學習生活、保護學生的自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愛心和熱情、具備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專業思維及對自身教學領域的融會貫通。
3、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應是平等的,與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地位相比,應做到三個轉變:
1)教師由教學過程中的“專制者”向“引導者”轉變。
2)由教學內容的“灌輸者”向“組織者”轉變。
3)由學習活動的“指揮者”向“參與者”轉變。師生關系應像朋友那樣默契和親切,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見解。
4、相信學生的能力
要讓學生真正參與每節課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做到特征讓學生觀察,規律讓學生發現,思路讓學生探索,結論讓學生猜想,正誤讓學生評價。鼓勵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通過實踐,使學生的數學成績有了較大的提高,這種教學形式受到學校師生的歡迎,在全校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種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首先,教師在備課時要花更多的心思考慮學生原有知識的水平,設計前置性作業,重新組織教材等。其次,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師設計的練習題及作業應能反映學生存在的問題。再次,對教師的知識水平、組織及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課堂提問多了,有些問題可能會偏離教學內容,甚至奇異古怪,這就要求教師的知識面要廣,既要能言善辯,又要急中生智處理有關問題。而正確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即要求教師要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又要求教師善于培養小組中的學習帶頭人。
三、結語
總而言之,“生本教育”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也提高了教師教數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