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文教學迷惑及思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綜觀課堂,閱讀教學困惑依然明顯呈現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冊語文教材都有幾十篇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是學生學國語言的典范,是識字的有效途徑,是學習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傳統、拓展知識視野、培養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鍛煉思維能力的憑借。《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不斷更新的教學理念像一股強勁的春風,令每一位教師都萌生出改變傳統課堂的熱情和信心“,改變”成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變化多彩的課堂環節,熱情高漲的課堂氣氛,海闊天空的討論交流,似乎令課堂充滿了生機與希望。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少語文教師發出“越來越不會教了”的慨嘆,這種慨嘆也基本是針對閱讀教學而發出的。
二、立足教材,理性思考閱讀教學明顯呈現的困惑
危機引發改革,改革產生困惑,困惑催人思考,以上林林總總的困惑與思考,可以說是在閱讀教學中一直會碰到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許有時會此消彼長,但是絕不可能自行解決。作為一線教師,關注這些問題,在認識性實踐、探索性實踐中,不斷摸索,對于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究,肯定是有促進作用的。實踐出真知,真心實意的課程改革實踐,必然使我們更有思想,更加提倡科學態度,更加成熟理性。
1.了解相對意義上的“透徹理解”我們不能要求中學生也像一位國學大師那樣對經典有同樣透徹的理解“,不俯就任何學生”,就確定教學內容應有的高度而言是合宜的,但在具體教學情境中,“不俯就”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能力,甚至于接受方式等,恐怕是不行的。教師在學生有所感受與反思的基礎上,作適宜的引導,使其獲得文學、文化素養的提升,可能是最為實際的做法。比如,給小學的學生講魯迅,要不要講其雜文,“把現實人生痛苦的體驗升華到對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體驗”(錢理群語),恐怕要好生費一番思忖。對于小學的孩子來說,讓他們感受魯迅作品“超越時空的意義”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所以“,無必要也不可能將所有觀照角度的所有內涵都開發為語文課程內容”(朱自清語)。
2.杜絕虛假的“繁華”教無定法。一堂閱讀教學課究竟應該怎么上,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應該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去衡量。相信如果有100位教師去上同一堂課的話,會出現100種不同的方式、100種不同的結果。但不管用何種方式,能讓自己覺得這課上得滿意或者通俗地說已達到預期目的,這課就應該是算完成教學任務了。可話得說回來,不管教法怎么變,“萬變不離其‘宗’”,換句話說,立足文本,對文本進行深入的探討應該是最基本的。我們的教學,不能脫離課文內容而“獨立”設計教學的整個過程。任何脫離、偏離、忽略文本內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以人為本,為解決閱讀教學困惑尋求教學途徑
在閱讀教學中,要對閱讀教學內容進行精心準備。要根據教學目標,著眼于學生發展精選教學內容;要針對學生實際,著眼于知識拓展整合教學內容;要遵從適度原則,著眼于學生接受把握內容度量;要依據教學實際,著眼于學生特點布局教學程序。課堂上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師生之間建立起民主、平等、互愛的關系,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鼓勵學生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大膽地說,想說就說,各抒己見,形成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和諧自由但不失紀律性、科學性。理性思考,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1.從吃透教材看閱讀教學新理念的“靈魂”閱讀教學是引導學生進行更廣泛的課外閱讀的關鍵。平時要對“主題單元”的編寫意圖透徹理解,研究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處理好“主體課文”與“語文天地”中“閱讀材料”的教學關系,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要引領學生進行遷移性、拓展性閱讀,養成學生閱讀的習慣,增強學生閱讀的能力。
2.凸顯目標的學科性閱讀教學目標的確立,應充分反映語文學科的性質、閱讀教學的任務及閱讀教學的特點。語文學科是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體的基礎學科,作為小學語文學科,首先要體現工具性。
3.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同樣不可忽視成功的閱讀教學光靠書本上的材料是遠遠不夠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精選材料,結合本單元學習的實際問題,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篩選切實可行的材料進行教學。而且,還要注意文章的難度。只有教師的選材切合學生的實際,教學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是聲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過表演來詮釋和理解。正如某專家所說,講課講到快樂的地方,就應自然地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就應情緒激昂。時代在發展,教材在改革。我們在組織閱讀教學時,要考慮教材的同時,還要照顧到學生的閱讀基礎、閱讀能力,力求“以人為本”。但教學畢竟要求嚴謹、科學、規范,只有把握課改精神,在正確理解新理念的基礎上多思考、多琢磨,才能科學、有效地開展閱讀教學。這樣,不僅保證了教學的常規和秩序,同時也解決了閱讀教學上的困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只有精研、精思,方能曉其義,識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