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博物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融入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頻繁出臺政策強調文博事業的發展,并多次派人到博物館考察調研,可見政府對博物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并由此出臺相應措施來促進博物館的發展。而結合不同的學科優勢,將博物館與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結合起來共同發展,可以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優勢,也便于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博物館這一教育手段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融合發展,提供符合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的教育資源,讓博物館的作用充分發揮,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資源更加豐富。
關鍵詞:博物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融合
一、國內外博物館發展述評
在美國頒布的《博物館服務法》中專門提到“鼓勵和支持博物館在教學方面的廣大作用,鼓勵它們與正規的初等、中等和中等以后教育系統以及所有不同年齡組的非正規教育活動協力合作”。[1]博物館被視為美國“兒童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賴的器物信息資源之一”,通過提供互動性活動,讓學生得以接受科學、藝術、文化、歷史等方面的教育。除此以外美國博物館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具備借鑒意義。博物館出資讓工作人員去大學課堂聽課進行深造,其中包括警衛和文物修復師,這證明博物館在美國教育體系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2000年英國出臺了《博物館的學習力—博物館教育的愿景》提出博物館能夠推廣教學課程國家并運用自身的館藏資源將課堂教學引入生活中去,同時可以幫助學校培養優秀公民等作用。博物館課程設計十分合理,例如作為設計藝術博物館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兒童博物館,會根據大中小學生以及研究生進行分類然后設置不同教學模塊,每一階段需要掌握不同水平的知識儲備能力和技巧,不同課程的教師會與選擇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在某一主題的探討中師生需要掌握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多種學科的知識。英國博物館與學校課程融合的教育模式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中國自十三五以來,國家大力強調文博事業的發展,各政府部門積極落實這一政策,博物館出現較好的發展態勢。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高度重視要極力推廣惠及全體學生的藝術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實踐活動,[2]國家對博物館的重視度在不斷提升。
二、博物館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意義
1.增加參與感,激發自主性深入博物館,可以體驗到文物背后的信息,知識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形象生動的展示在眼前。這種教育模式使得單純的知識灌輸向體驗感知方面發展,知識記憶更加牢固。那些枯燥的聲音、紋理、光感等可以通過真實的物體表現出來,博物館的寓教于樂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感以及自主學習性。
2.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博物館是集收藏、研究、教育于一體的科學文化機構,它所承擔的社會任務是其他任何單一功能機構所不能比擬的。[3]博物館起著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充分利用博物館這一傳播平臺教育可以讓學生在接收到傳統文化知識洗禮的同時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3.了解不同地域文化,增加認同感博物館往往是一個地區的遺產,是千百年來文化的積淀。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對所在大學的地域文化不夠了解,通過參觀博物館可以了解當地的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拓展知識面,激起更高的精神追求以及民族認同感。
三、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有待完善當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輔以音樂類、美術類作品欣賞,課程體系單一,實踐課程更是少之又少。且理論類知識比較枯燥,導致學生興致較低,課程效果較差。在當今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教師應探索新型的教學手段,加強課程體系的開發,將趣味性、實踐性課程引進課堂,完善課程體系,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2.師資建設有待加強而教師作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者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當前公共藝術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不達標,藝術教育教師受編制、經費、重視程度較低等影響,以兼職教師和臨聘教師為主,師資穩定性不強。這些教師一般只擅長某專業的知識,但對其他學科知識了解的甚少。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一門跨學科的課程,亟須專業的教師。
3.實踐活動與模式有待豐富藝術教育強調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能力,但當前高校對實踐活動中缺乏重視,沒有根據自身的發展特點,設計、開展富有本校特色的實踐課程,過度重視理論的發展。同時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由于場所和實踐基地設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很多活動無法開展。
四、博物館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融合策略
1.課程體系的開發與融合將博物館納入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中,做到全校學生均可選修。這一課程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反過來也會對博物館的發展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博物館和學生變成互惠互利的共同體。學校和博物館進行相關課程的開發設計,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注重將國家的課程標準與公共藝術教育融合起來,開發有特色的課程。(1)趣味性在課程開發過程中,要確保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讓老師、學生以及館內工作人員共同參與,充分利用館內的資源。教師和館內工作人員共同探討不同主題的活動設計開發,保證課程的趣味性,打破單一的理論授課模式。可以采取雙向導師授課模式,讓館內工作人員或藝術家、博物館專家學者走進公共藝術教育課堂,傳授知識、經驗。例如可以開發彩陶修復課程,由專業人員講解作品的制作,學生動手實踐,老師從旁輔助,達到“做中學”的效果。(2)地域性地域文化往往從側面展示了當地的發展水平,凸顯了當地特色文化,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并擁有大量相關人才和優秀作品。而博物館作為文化的載體,蘊藏著豐富的地域文化。應將當地的地域資源進行挖掘和整合,讓當地的特色文化民間藝術傳統、非遺納入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中來,如京劇、剪紙、扎染、皮影等,既有助于文化的傳承,又豐富了課程內容。(3)多元化現代的學習已經不僅限于課程知識的記憶,還要培養創新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將博物館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可以采用實地調查、會議討論、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賞析等方式。課程的開發做到多主題式,多學科的,且與博物館資源密切相關。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作為全校選修的課程,學生來自各個專業,掌握的知識技能各不相同。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開發不同類型的課程。如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可做博物館的文創產品設計開發。高校學生想法比較超前,可以打破博物館固有的想法思路,創造新的發展模式,同時學生也可以得到鍛煉提高。文創產品完成之后進入銷售流程,需要市場營銷類、金融類的學生根據課程的設計,完成產品的銷售策劃,并考慮如何將設計好的文創產品賣出去。將想法思路寫成計劃書,與館內工作人員進行溝通交流,既可以獲取收益,又可以提升博物館知名度。游客將兼具審美及實用價值的文創產品帶回家,這一行為也有助于文化的傳承。而博物館的講解,可以與相關專業學生合作,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時代作品的相關知識。計算機類的學生,可以參與到開發如博物館云展覽、館內物品動態展示等博物館小程序,這些課程既需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技能,又需要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館校結合的課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博物館的發展,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與創造能力。(4)綜合性博物館涵蓋著歷史、藝術、自然和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識,就像一部百科全書,可以提供學生多方面的知識。課程的設計以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為目標,在課程主題的探討中,要涉及地理、歷史、文學、藝術等多門學科知識,注重學生在交流溝通、情感表達、實驗技巧、團結合作等能力的培養,最大限度地發揮館藏資源優勢。
2.完善師資隊伍博物館與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融合必須組建專業的人才隊伍。基于當前高校教師對博物館相關知識的匱乏、經驗不足以及博物館人員對于學科知識的認識不深,博物館和高校要致力于專職教師人才的培養。師資人才的培養不僅包括專業知識,還要涉及教學思維以及教學方法的培養。不論是高校還是博物館都應該把師資培養放到首位,優秀的教師會給課程帶來更多的樂趣,便于開發多種多樣的教學資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很多藝術家有著多年的收藏經驗,他們在愛好的驅使下會掌握很多的相關知識,雖然不是專家,卻各有所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以及各類藝術家有著豐富的經驗,可以通過藝術家進課堂或開辦講座的形式,吸引社會上的這類人才加入師資隊伍,讓知識教育由“傳授”變為“分享”。博物館工作人員、教師、專業人員三者的結合,可以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3.構建特色實踐模式應結合當今博物館以及各學科的發展概況,認識到博物館這一教學資源的特殊地位,提高其重視度,博物館走進課堂,讓學生體驗不同知識。同時可以通過開設藝術工作坊、藝術調查、藝術創作、實地考察等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構建特色實踐模式。特色實踐模式方面將知識運用到實踐,同時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能力的不足,及時彌補,及時改正。
五、結語
我國目前擁有5000多家博物館,其教學資源豐富。在我國,隨著教育部關于博物館教育以及美育教育相關文件的頒布,一部分高校才開始意識到博物館這一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是其利用效率仍舊很低。目前博物館在中小學發得到了迅速發展,并由此開發了各種館校結合的模式課程,但是高校課程對博物館重視程度較低,這一資源始終得不到正確利用。而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作為一門多學科融合的課程,應充分利用博物館的館藏優勢,推動教學方式的更新變革,豐富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岳曉英.英美博物館/美術館的跨學科藝術教育實踐研究[J].藝術設計研究,2020(04):121-126.
[2]郭聲健.《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一部新時代學校美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J].美育學刊,2021,12(01):1-7.
[3]王婷.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策劃與實施[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9):182-184.
作者:張燕 于麗燕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