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微生物學開設在大二第一學期,學生剛剛開始學習專業課,對于微生物學整個學科感到很陌生,不知道從何下手,比較被動地接受課堂上老師的講授。本科階段微生物學課程本身內容不算多,但其中各種名詞和概念的理解對于學好該門課至關重要。例如如何講清楚并讓學生理解“微生物中包含細菌、病毒、酵母”,“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這些問題并不容易。在過去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核心,單純地進行知識傳授的教學方法。但是由于微生物課程內容涉及面廣,知識點繁多瑣碎,很多概念很難用語言來講述,教師以為講清楚了,學生也認為已經聽明白了,但當學生面對考試或者實驗時,才感到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遠遠不夠,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1.1在“教”方面存在問題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條件限制和課程安排,以課堂教師講授為主,教學方法單一,與實踐環節相脫節,很多理論知識和概念很難講清講透,影響了教學效果。
1.2在“學”方面存在問題
在舊的教學模式下,由于課程自身的內容零散和抽象,學生對于《微生物學》的內容感到陌生和難學,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很容易陷入“不會學習,學了不會,不會更不想學”這個惡性循環,往往為了應付考試,“臨時抱佛腳”,到考試前突擊,考完以后全部還給老師,意識不到該門課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1.3教學體系上的分離
教學上理論課程和實驗分段實施,理論教師和實驗教師各負其責,造成互相脫節,難以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教材之間的內在聯系得不到統一與協調,教學內容得不到合理統籌。學生也很難將兩個環節進行相互結合,在后續的專業實驗和畢業實踐環節中遇到微生物相關的問題時候顯得很茫然,缺乏對學習過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靈活運用的能力。
2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
2.1理論課堂的創新與充實
南陽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專業沿用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該教材難易程度適中,涵蓋面廣,但對于大二剛剛接觸到專業基礎課的學生而言,還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授課教師要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備課,選取學生容易接受的事例引入課程內容,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緒論這一章時,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轉化的靈感》引入,介紹日常生活中大家所食用的腐乳、酸奶等食品的制作過程是通過微生物的發酵而來,微生物種類繁多,無處不在,可以為人類所利用;同時,再以當前的新聞熱點“埃博拉病毒”為例,介紹微生物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有些微生物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通過以上兩個一正一反例子,揭下“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生物神秘的面紗,讓學生對于“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跟人類的關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激發了學生對于學習微生物的興趣,學好微生物,可以去利用微生物為人類所善加利用。
2.2實踐環節的有機整合
微生物學所研究對象都是微觀的,很多概念也是抽象的,通過課堂上的講授很難將這些知識講明白講透徹,實驗課程的開設就是為了讓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更好更深入了解微生物。我院近些年來微生物學理論課程和實驗環節經過幾次的分合,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由不同的教師進行授課,往往是各上各的課,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造成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教學效果較差。目前我院將理論和實驗整合成為一門課程,要求授課教師集體備課,調整原有教學大綱中實驗中各個項目的實施時間,與理論課程進行緊密配合。例如在講授“原核微生物的形態、構造和功能”這一部分內容時,同時進行“細菌的單染色法、革蘭氏染色法”這一實驗,通過課堂和實驗的有機結合,讓學生不僅觀察到細菌的三種基本形態:球菌、桿菌、螺旋菌,而且把革蘭氏染色的原理與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的細胞壁結構相互印證,不是依賴機械記憶,而是真正理解了這些相關知識。
2.3多種教學活動的開展
以往的課程往往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缺乏對課程的參與感。為了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例如以微生物為主題,讓學生以自己感興趣的題目進行分組,按照所選擇題目查閱資料,制作powerpoint,以做小報告的形式跟大家交流學習。有的學生關注時事新聞,圍繞“埃博拉病毒”進行小型的學術報告和討論互動。通過此類活動,不僅明確了病毒的概念:“嚴格寄生于活細胞,病毒中只有一種核酸(DNA或者RNA)”,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而且向大家介紹了如何預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等日常知識。另外,在學期中期,當學生對于微生物學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和了解以后,給學生劃定方向,查閱相關文獻,了解微生物學學科相關最新進展,并提交小型綜述。有的學生選擇了“超級細菌的抗藥性從何而來”這一主題進行綜述的撰寫,通過查閱文獻和歸納總結,學生不僅鞏固了微生物對于環境的適應性而產生抗藥性,而且了解到濫用抗生素的弊端。這些教學活動經過近兩屆學生的實踐,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們查閱文獻、總結歸納、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為今后的畢業實踐環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步成效
3.1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作為專業課教師,都希望自己所講授的知識學生能夠消化吸收并牢固掌握,但往往在教學實踐中,不同的教學方法卻有不同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微生物的代謝條件與發酵生產”時,結合本地實際,以亞洲最大的潔霉素生產企業—南陽普康集團為例,向學生講授我們使用的抗生素藥物是通過微生物發酵得來的,并聘請廠方工程師向學生授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使學生意識到專業課程與實際生產的聯系,對學習微生物有了更強的目的性。學生們普遍反映微生物課是一門聽得下去、學得進去的課程。
3.2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開展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后,打破了原有“各自為政”的教學現狀,實現了教師隊伍的整合與優化,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通過“傳、幫、帶”向青年教師無私傳授經驗,青年教師為課程的改革和創新出謀劃策。在這種氛圍下,青年教師成長迅速,不僅專業素養上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教學技巧和課堂駕馭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總之,通過對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要我學”逐步轉變為“我要學”,教學質量得到了提高,為學生后續的專業課程和畢業以后的就業奠定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程爽 劉鳳霞 羅建成 王瑩 單位:南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