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互聯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互聯網時代,居于基礎性地位的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應從教育者隊伍、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以及考核評價方式上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更好地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協調,發揮出更好的規模效益,從而使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煥發出新活力。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要在正確認識思政課教學主渠道地位的基礎上,把互聯網技術和思政課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實現二者的協調聯動。
一互聯網時代堅持和發展好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課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在互聯網時代堅持和發展好高校思政課,是落實好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和前提。高校思政課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基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要以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為依托。互聯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提供了新的舞臺,但從工具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來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對互聯網這一新型工具性載體的運用,來更好地為思政課教學服務,“在這里,網絡只具有工具性的意義,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的意義相同,只不過多一些特殊性罷了”。失去了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無本之木,即使在方法方式上推陳出新,也無法獲得實質上的進展。高校思政課的固有優勢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無法替代的。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高校思政課雖然有很多亟待改進之處,但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碎片化傾向和不穩定性相比,思政課教學有著無可比擬的系統性和權威性,這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無法企及的。在互聯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嚴峻挑戰的背景下,堅持并發展好高校思政課的基礎性作用,對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還是檢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標準。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在網絡上表現出的各種價值觀問題根源于對社會現實的反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實際效果如何,也要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才能夠檢驗。互聯網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從根本上要以現實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解決為檢驗標準,而思政課所具有的考核功能為其成效的檢驗提供了直接現實的平臺和標準。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所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所帶來的挑戰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具體來看表現在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考核評價方式這幾個方面。
(一)對教育者提出的挑戰互聯網時代給思政課教師的主導地位帶來了挑戰。在傳統信息環境中,思政課教師憑借知識儲備量和信息掌握量上的絕對優勢,可以比較容易地建立起并鞏固好自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但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獲取的簡易化使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各類知識和信息,也會看到一些不同于課堂教授內容的觀點和價值判斷,使甄別能力尚且不強的大學生產生很多困惑和不解,對教學內容和教師產生懷疑。再加上大學生又是接受新事物的前沿群體,在新媒介、新信息的掌握上經常會先于教師群體,因此教師主導地位受到挑戰的情況也就更容易出現。互聯網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開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但也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隊伍建設提出了挑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隊伍構成上,尚缺乏一支兼具堅定政治信念和過硬業務本領的網絡教育管理隊伍,來具體負責互聯網陣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教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專業性隊伍建設的不成熟,既不利于互聯網技術與思政課教學的良性結合,又影響到高校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主陣地的占領。
(二)對教育內容提出的挑戰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有了獨立獲得信息的便利渠道,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鋪天蓋地席卷而來。而高校思政課的教育內容與當代大學生的發展需求,即政治導向性與個體針對性之間沒有實現良好的契合,現行的思政課的內容既需要就學生個體發展遇到的問題給出相應的回答,又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專業特點做出有針對性的靈活調整。再加上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在時效上又較為滯后,吸引力和影響力被弱化等問題日益凸顯,難以吸引大學生的眼球,“人在課堂心在課外”的現象高頻發生。
(三)對教育方式提出的挑戰在傳統的高校思政課堂上,教育者處于信息和經驗上的優勢地位,學生則處于相對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地位,因此教師多采用單調的灌輸式講授法開展教學。但在互聯網時代,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網絡終端設備的普及已經廣泛而深刻地改變了當代大學生的信息接受方式,相較于被動地接受信息,大學生更偏愛于對信息進行自主的選擇和接受。因此,單調講授的傳統教學方式已難以契合當代大學生的知識接受特點,這對高校思政課教育方式的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對考核評價方式提出的挑戰考核方式是影響思政課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傳統的高校思政課考核評價方式,尤其是開卷考試法和論文考察法很難發揮有效的考核效果,大學生可以輕而易舉地在網絡上獲取“規范答案”用來應付考核。單靠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來區分大學生的思政課成績,進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變得較為困難。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思政課教學而言是把雙刃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行動,順勢而為,提高思政課的時效性和實效性。
(一)教育者層面調整師資培養政策,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性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這對進一步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主要以科研成果為依據,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教師產生重科研輕課堂的心理。誠然,科研水平是衡量教師能否具備更高職稱的標準,但對思政課教師而言更重要的職責是通過教書而育人。因此,高校思政課的師資培養體制應在互聯網時代做出相應的調整,在政策保障上為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保駕護航。吸納網絡技術人才,拓寬教育者隊伍。面對互聯網對高校思政課的教育者隊伍建設提出的挑戰,一方面要吸納一批網絡信息技術過硬的人才加入高校思政課教育者隊伍,通過這支隊伍與思政課教師的相互配合“把校園網絡建成教學結合、學用結合的橋梁”。另一方面,思政課教育者隊伍要主動以意見領袖的身份進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有組織地占領那些大學生經常使用的、易產生輿論話題交鋒的網絡社區,如新浪微博、豆瓣網等,化被動為主動,占領網絡輿論的“制高點”。
(二)教育內容層面聯系時事熱點,提高課堂時效。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要在以教材為主線的基礎上,及時更新與時事熱點相聯系的內容,提高思政課的時效性和吸引力。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普及為將時事熱點融入課堂教學中提供了便利,通過在課堂上對時事熱點進行探討分析,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夠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社會熱點問題。定位學生特點,滿足發展需求。在互聯網時代,各種交互平臺服務中產生的數據信息可以實時地反映出使用者的實際思想動態,這是改進思政課內容的一項寶貴的財富。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分析網絡數據信息掌握學生的發展動態和需求,準確定位不同專業和年齡階段學生的個性特點,有效提升教學內容選擇上的導向性和學生特點的契合度。
(三)教育方式層面重視學生參與,更新課堂模式。互聯網時代大學生不再甘于被動地接受灌輸,而是要求平等交流的教學互動。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貫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通過運用網絡和媒體技術來更新課堂模式,借鑒翻轉課堂、慕課等相關課堂改革的先進經驗,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借助網絡平臺,創新教學方法。在互聯網時代,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利用互聯網帶來的有利條件順勢而為,創新教學方法。例如,結合當代大學生習慣于自主進行線上自主選擇性學習的特點,思政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百家號、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媒體平臺的優勢,將思政課教學的課堂延伸到課外,通過輔助教學的相關信息,為學生提供可靠的權威引導,對學生進行潤物無聲的有利熏陶,用學生更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
(四)考核評價方式層面更新考核理念,注重發展性評價。在互聯網時代,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開發學生線上成長檔案、學生思想動態評估軟件等發展性考核新形式,改進思政課平時成績的考核方法。如可以運用將師生智能終端設備互聯的“雨課堂”,實時在課堂上監測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況,以此為依據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并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激勵學生提高課堂參與度。運用網絡技術,改革考核方式。在互聯網時代,借助網絡技術對思政課的效果進行考核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基于網絡平臺的考核方式不僅可以給大學生帶來新的考核體驗,而且還能取得更加客觀科學的考核結果。例如,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開發云題庫、在線答題軟件等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更加靈活的線上考核,還可以將學生的課堂表現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線上展示,進而激勵學生積極地參加課堂活動,以此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翁鐵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駱郁延,魏強.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文化話語權[J].教學與研究,2012(10).
[4]侯繼虎.“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
作者:董恩昌 許蓉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