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機械改造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杭州機械工業發展的過程是不斷探索、創新的過程。順應市場變化,調整產業方向。杭州機械制造企業瞄準新興行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調整產業結構,由傳統主導產品轉向新興領域發展。通過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二次開發,實現產品產業鏈的延伸,打造企業發展的新增長點。杭齒集團由十幾年前以維修風電增速箱為主,轉型為自行設計制造600千瓦、800千瓦和1.5兆瓦的產品,與目前市場主流的風力發電設備相配套。華立集團通過抓住智能電網這個機遇,將簡單生產小電表,“升級”到在未來智能電網中扮演重要作用。萬向集團在金融危機中挺進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內惟一具備電池、電機、電控等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和動力總成產業系統能力的企業。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強企業競爭力。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產品改進和創新。杭汽輪股份公司每年編制年度新產品開發設計/試制、科研技術攻關計劃。設立博士后工作站,引進博士后專題研究,與浙江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浙江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合作開發了多項汽輪機技術。與國際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持續開展技術引進、消化和再創新工作。采用先進裝備和先進工藝改造傳統設備和傳統加工工藝,保證設計制造精度,提高產品的質量。如杭州機床集團根據用戶需求,使機床在加工過程中能準確顯示進給量、切削量,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使機床加工精度得到提高。通過自主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拓展產品市場。杭氧股份公司在大型乙烯冷箱、液氮洗冷箱領域,實現了裝置的國產化,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和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加快品牌建設,提高產品市場美譽度。積極營建國際、國內營銷網絡,推廣自有品牌。杭州機械企業積極參加全球各類工業貿易展會,登臺亮相,宣傳品牌。通過建立海外公司與生產基地、鞏固發展國內外銷售網點與直營處、基礎辦事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例如,東華鏈條集團“DONGHUA”牌商標在美國、加拿大等全球70個國家、地區注冊,實現自營客戶27家,并在德國、荷蘭建立了全資倉儲式銷售公司。東華鏈條集團產品也進入國際市場的高端領域,與約翰迪爾、紐荷蘭、克拉斯等世界前幾位農業機械制造商配套。持續改進產品質量,提高品牌市場影響力。以萬向、杭氧、萬馬等為代表的杭州機械企業引入ISO9002等質量體系,在內部建立了規范、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良性循環的生產機制,產品質量穩步提高,品牌市場影響力不斷提高。激勵人才,持續創新添動力。培養和造就具有自主創新意識的領軍型人才隊伍。如西子聯合集團創辦西子聯合大學培養人才,西子聯合大學成為西子聯合CEO的搖籃。注冊成立西子研究院,充分依托西子電梯省級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科研機構,協助下屬企業培養創新人才。建立正確評價勞動價值的人才管理機制。如杭氧股份公司積極營造能干事、干成事的舞臺,建立了一套正確評價各類骨干勞動價值的人才管理、激勵機制,使科技、經營人才的勞動價值逐漸與市場接軌。集團內形成了談判工資制、年薪制、項目承包制等分配方式,以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政策引導,推動企業改造提升。杭州市把機械工業中的裝備制造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浙江省出臺《關于加快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杭州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方向。《杭州市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09-2011)》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加速裝備制造業的改造提升。《杭州市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五年行動計劃》,通過落實重點扶持培育、企業上規模獎勵、突出貢獻獎勵等政策措施,為支持機械工業龍頭企業、優勢骨干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兼并重組、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做大做強提供有力保障。杭州市的“瞪羚計劃”鼓勵和支持機械工業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成為“專、精、特”型競爭力企業。科技革命成為杭州機械工業改造提升的最大動力。在機械工業領域,由于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向機械工業的滲透所形成的機電一體化,使機械工業的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功能與構成、生產方式及管理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為產品高技術化。機械產品的高新技術含量已成為市場競爭取勝的關鍵。一是智能化。傳感器系統的集成化與智能化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創造了條件,有力地推動著機械工業智能化方向發展。二是柔性化。系統體系結構進一步采用開放式和模式化的總線結構。系統可以靈活組態,進行任意的剪裁和組合,同時尋求實現多子系統協調控制和綜合管理。三是微型化,微電子機械系統的幾何尺寸向微米、納米級方向發展。由于微機電一體化系統具有體積小、耗能小、運動靈活等特點,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四是綠色化。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生態環境無危害或危害極小,資源利用率極高。
粗放發展———杭州市機械工業的最大障礙
杭州市機械工業從發展方式看,偏于粗放。其突出表現之一是投資外延傾向明顯。與蓬勃發展的趨同化的工業園區以及持續翻番的產能相比,研發能力的成長明顯偏慢,杭州市機械工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不快。自主創新技術不多,這導致杭州市機械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態勢,加強自主創新,增強機械工業核心競爭力是當前機械工業發展的核心任務。機械行業與發達國家的同行相比,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不快,成為軟肋和短腿;單位產出的能耗和鋼材消耗下降緩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導致產能擴張過猛,這說明杭州市機械工業的增長依然依賴投入的增加,而投入的經濟效益改善還不明顯。現有的產品結構和產能結構與市場的需求存在差距。高端“吃不了”、低端“吃不飽”,矛盾非常尖銳:高端裝備亟待加快發展,但自主創新條件不完全成熟;自主創新的輿論環境雖有改善,但在市場實踐中,自主創新的高端裝備“不好”、“不用”“、不管”的現象仍很嚴重。此外,從機械工業自身看,加快高端裝備自主創新的困難也有很多:自主創新雖然日益緊迫,但創新能力和經驗明顯不足。此前的高速發展,從技術支撐角度看,以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為主,但時移勢易,繼續實施跟進發展策略日見艱難。今后的產業升級必須更多地依賴于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尤其是集成創新,但目前自主創新的能力和經驗薄弱。整個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薄弱。從組織結構看,重大裝備的主機企業不夠強大,不具備與“巨無霸”型的用戶企業平等對話的地位。而配套企業的專業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與主機相比,基礎技術、關鍵零部件、特種優質材料的發展更加滯后,對行業發展的瓶頸制約越來越嚴重。同時,缺少世界級的“精、特、專”小巨人企業,整個產業的核心技術水平、自主創新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薄弱。人員素質與自主創新需求不匹配。自主創新是系統工程,事關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不但需要高水平的研發人員,而且需要高技能的技師和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缺乏高水平研發人員,也缺乏技術工人,并且機械工人的職業精神、創新能力與企業的發展不匹配。
加快杭州機械工業改造提升的對策建議
⒈優化布局、集群發展,提升機械工業競爭力嚴格按照《杭州市產業發展導向目錄》有關產業投資強度、容積率、產值能耗和產值水耗等準入標準和空間布局指引的要求,引導機械企業產業集聚,落實節能減排,強化土地集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水平。堅持“集聚、集約、集群”的原則,加大杭氧等市區重點機械企業及其配套企業向三大國家級開發區和錢江經濟開發區—余杭經濟開發區—大江東區域(包括江東工業園區、臨江工業園區和江東市本級區塊)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以及臨安杭資工業企業搬遷區塊集聚。形成產業集中度較高的強大產業鏈,提高重大設備成套能力。加快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健全產業協作體系。推進杭州裝備制造、蕭山汽配、桐廬發電設備、臨安裝備制造等特色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變。
⒉實施科技創新提升工程,促進企業向創新制造跨越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提升工程,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擴大市、區(縣)兩級財政對技術創新的資助規模,推進自主創新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引導機械企業在核心技術、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方面取得突破。推進關鍵零部件自主化、主機國產化,通過加深自主化程度提高附加值和發展主導權。依托中科院、浙大、浙工大、中國機械科學研究院浙江分院、浙江省機電設計研究院等機構研發力量,發揮杭州市機械裝備制造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作用,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行業技術研發中心”在創新制造中的科技支撐作用。發揮杭氧、萬向等龍頭企業國家級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作用,提升企業產品開發、制造、實驗、檢測能力。⒊推動制造服務業發展,引導企業向“微笑曲線”的高端突破出臺財政政策,引導機械企業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引導企業向“微笑曲線”的高端發展,加強客戶導向的營銷與服務。從“賣設備”向“賣設備、賣技術、賣管理、賣服務”的轉化,努力實現大型企業集團的現代制造服務收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20%以上。在工業園區搭建公共技術、公共信息、人才培訓、國際交流四大工業設計產業服務平臺,充分發揮機械制造業和工業設計的基礎和優勢,聚集人才和有行業影響力的工業設計公司,成為工業設計創新孵化基地、產業化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交流基地。大力發展再制造業,運用高科技對機電產品進行專業化修復或升級改造,在推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化的同時,推動工程機械、機床等產品再制造,提高技術水平,擴大推廣應用。
⒋打造“優質優價”區域品牌形象,帶動企業品牌建設努力提升杭州機械產品的整體品牌形象。出臺政策激勵杭州機械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摒棄惡性價格競爭,努力提升產品附加值,改變機械產品根深蒂固的低中檔品牌形象,樹立杭州機械產品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優質優價”的區域品牌形象。鼓勵企業選準市場定位,確定戰略品牌,根據當地特色,開發針對性的產品;要充分運用資本手段,通過海外并購等方式吸納成熟品牌來加快自身品牌成長的步伐。引導企業不斷地向產業鏈的高端延伸,用品牌體現個性,用品牌覆蓋市場,用品牌引導轉型,用技術占據高地,從杭州制造走向杭州創造。
⒌優技術提質量降成本,提高機械產品市場占有率鼓勵企業努力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企業生產的產品,要在功能參數、早期故障率、長期可靠性、批量生產時的質量一致性、用戶使用的舒適性、售后服務的負責精神等方面縮小與國際一流產品差距。繼續大力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裝備,進行新一輪的模仿創新、集成創新并推動技術快速進步,鼓勵走出去收購具有高端制造水平的國外企業。依托龍頭企業,以整個行業的共性、關鍵前沿技術為研究方向,帶動整個行業發展。鼓勵、引導企業建立和完善企業質量保證體系,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導入先進的產品質量管理模式,廣泛開展QC小組等質量管理活動。提高企業自動化、規模化生產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精度,提高市場占有率。
⒍加大機械工業自主創新的人才支撐體系建設加強企業高級經營管理者、技術研發人員和中高級技工三支隊伍的建設。建設一支熟悉國際國內市場、具有現代管理知識和能力的企業家隊伍。采取多種形式引進和培養科研人才,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博士后工作站,鼓勵企業在國內外裝備制造業發達或人才密集的地區設立研發機構。大力發展包括高職、職高在內的職業技術教育,支持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市屬高校相關專業擴大招生規模,與企業聯合辦學,培養高級技術工人。鼓勵裝備制造企業、中介機構、有關院校和其他社會力量聯合辦學,開展定向和崗位培訓,以及適用技術培訓,使企業工人從單一技能型向技能和智能混合型轉變,培養一大批現代制造業的數控和程控設備操作工、精密儀器操作工、設備維修工等中高級技工人才。對重大技術裝備研制、開發、使用和推廣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