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機械制造基礎作為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整個課程體系當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文從課程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生源差別、考核方式等方面分析了該課程在教學過程當中存在的不足,并結合自身經驗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對策,以期對后續的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機械制造基礎;高職;教學改革
機械制造基礎是機械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門課程不僅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更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對培養學生的機械加工能力、工藝設計能力、設備質量管理與維護能力等有著重要的作用[1]。然而,由于該課程知識體系繁雜、涉及知識面廣等特點,教學過程中普遍出現“教師難教,學生厭學”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掌握,同時與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目標相違背。因此,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該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進行探討,供各位同仁參考。
1目前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教材內容設置不合理
目前高職院校所使用的《機械制造基礎》教材可以說是本科院校教學內容的“壓縮餅干”,將本科科目機械工程材料、金屬工藝學、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金屬切削機床、機床夾具等內容進行刪減壓縮組合而成。這樣的組合就導致了該門課程的內容繁雜抽象而連貫性不強,同時使學生不易掌握本門課程的重難點,學習時難度增大。
1.2課程覆蓋面廣,單個教師很難勝任
高職院校的《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涵蓋了機械工程材料、金屬工藝學、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金屬切削機床、機床夾具等內容,覆蓋面廣,即要求任課教師具有材料專業方面知識,又要求教師具有焊接、鑄造、機床夾具、切削加工等相關知識,對任課教師的要求特別高,任課教師很難各方面都精通。目前任課教師在任教本門課的過程中,往往重點講解自己所精通的那一部分內容,而淡化自己所不擅長的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掌握,也不利于學生的后期發展。
1.3理論—實訓相分開的模式教學
大多數高職院校對于本門課程的教學依然采用理論—實訓相分開的教學模式,并且理論課和實訓課由不同的教師任教,這將嚴重導致理論實踐不能結合的現象。一方面理論課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涉及實訓環節的時候不能及時帶學生進行實訓,另一方面實訓課老師進行實訓教學時無法使學生及時獲得相關理論知識。這不僅使本門課程的教學難度增大,也不利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1.4“填鴨式”的教學方法
由于本門課程內容繁雜、理論性抽象性較強,該門課程的教學大多數老師依然采用傳統、老套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雖然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快速高效的獲得大量知識,但長期接受這些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也會使學生很快對本門課程失去興趣。據統計,學習本門課程的后期會有1/4~1/3的學生出現厭學情緒,尤其對于基礎較差的同學,甚至導致不想、不愿繼續學習本門課程的現象,進而導致本門課的教學不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1.5未考慮生源的差別
為響應國家、教育部相關規定,自主招生、三二分段等招生模式應運而生。統考、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不同招生模式生源不同,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素質素養亦差別很大。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并未考慮到這一點。以機械制造基礎為例,大多數高職院校并未針對不同的生源設置不同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等,而是采用“一視同仁”的做法,這就導致一部分學生由于能力、基礎差而無法完成本門課的正常學習。
1.6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多數高校一般采用平時成績40%+期末成績60%(不同學校比例稍有不同)的考核方式進行考核。對于機械制造基礎這門課,由于理論性強,內容枯燥等特點,很多學生會出現玩手機、睡覺等現象,所以40%的平時成績就成了任課教師對學生進行處罰的“法寶”,然而過度的采用這種方式進行處罰會造成部分學生的極度反感,進而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另一方面,學生為了獲得較高的期末成績,往往會在期末考試前期狂學狂背知識點,這種狂學狂背又會導致“高分低能”現象。所以,建立合理的考核機制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2機械制造基礎教學改革對策
2.1針對高職生特點,開發新的教材
以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立足于企業崗位需求,結合不同生源的特點,開發適合高職生特點的教材是上好本門課程的首要任務。課程內容設置必須立足于企業崗位需求,以必須夠用為原則,充分體現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特點;針對不同生源學生開發相應教材,內容設置要充分結合學生特點,要能夠充分激發學生興趣愛好。
2.2建立模塊化教學團隊
建立《機械制造技術》模塊化教學團隊,不再采用單個任課教師完成一門課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根據《機械制造技術》課程內容,將本門課程分為工程材料及工藝學、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焊接、鑄造、機床夾具等多個模塊。結合企業實踐,針對每個模塊可以濃縮成一個項目[2],采用項目驅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并分別安排擅長該領域的專業教師任教,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專長,同時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
2.3理—虛—實結合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建立一體化課堂,采用理—虛—實結合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是上好本門課程的重要途徑。結合本門課程的特點,教學過程將理論—虛擬仿真—實踐結合在一起,同一模塊由同一任課老師任教,理論與虛擬仿真結合,再融合在實踐當中,用實踐來驗證理論,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講解夾具設計、刀具等內容的時候,單純的理論講解枯燥乏味,不易理解,這時可以結合PRO-E、SolidWorks、UG等三維建模軟件[3],建立三維模型并進行仿真分析,若有實物再進行實踐驗證,整個過程理—虛—實結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4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是上好本門課程的重要手段。教學方法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必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4]。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比如,(1)重難點可以用微課的方式進行詳細講解;(2)設備、夾具等可采用實物教學法;(3)零件加工過程可采用現場加工或者仿真軟件模擬的方法等等。另外可借助智慧職教、MOOC等資源平臺,一方面可以將已有資源放入平臺,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運用平臺上的資源展開教學,同時,學生和教師可以通過相關APP進行實時溝通,互動答疑[5]。常言說:“教有常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如何“得法”是一位老師教學能力的體現,也是考驗任課教師的關鍵時刻,任課教師一定要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采用分層次教學
針對不同生源的學生進行學情調研,摸清不同生源學生在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素質素養等方面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差異,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而不是采用“一視同仁”的做法。對于基礎差的同學,要多在基礎教學方面下功夫;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適當擴展相關內容。避免基礎差的同學出現跟不上、聽天書的現象。
2.6改革考核方式
完善考核機制是上好本門課程的重要保障??己瞬粦鳛閼土P學生的“法寶”,而應成為鞭策學生努力學習的“教鞭”。結合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特點,個人認為可采用過程考核(60%)+期末綜合設計(40%)的方式的進行。其中過程考核可分章節或者分階段設置考核任務,以小組的方式分配任務,通過任務的完成情況對小組及個人進行評價;期末綜合設計可采用開卷的方式進行,旨在考查學生對本門課程總體掌握情況以及對相關知識的合理運用能力。
3改革難點分析
3.1教師實踐經驗缺乏
機械制造基礎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對任課教師的理論深度和實踐經驗都有很高的要求。然而很多高職院校重視學歷而輕視實踐經驗,很多碩士、博士沒有實踐經驗走進課堂進行教學,只能照本宣科、大講理論,而不能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相結合,進而不能很好完成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所以,高職院校在引進相關人才時一定要注重實踐經驗,對于已引進而沒有相關實踐經驗的老師一定要采取措施,增加相關老師的培訓或企業實踐經驗。
3.2實訓實踐條件不足
很多學校實訓實踐條件不足,往往造成學生實訓時間過短或者小組人數過多,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實踐環節不能很好地和理論教學環節相匹配,影響學生對本門課程知識的掌握。所以,政府、學校一定要增加經費投入,加強學校實訓實踐條件建設,為更好完成該課程教學目標提供保障。
4結語
機械制造基礎作為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工程意識,更能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指出了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自身經驗提出了相關改革策略,同時對改革過程中的難點進行了分析,以期對本門課程后續的教學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屈科科,解軍艷.高職院校《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改革[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09):56.
[2]鐘志賢,張烈平,任亞明.項目驅動教學在“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20(33):283-284.
[3]鞏亞東,朱立達,史家順,楊志超.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3):4-5.
[4]牛全峰.高職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農機,2017,44(09):241.
[5]侯玉潔,楊炎川,劉森.高職院校職教云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探索———以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為例[J].黑龍江科學,2020,11(15):4-6.
作者:劉折 單位:清遠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