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再婚家庭子女經歷了傳統型家庭、單親家庭之后,進入了重新組建的家庭,又一次擁有了完整的家庭環境。但是這一新的完整家庭同原始的完整家庭在家庭物質條件、家庭倫理關系、家庭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著根本的不同。青少年時期是身體和心理成長的主要時期,更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再婚家庭環境的復雜性對生活于其中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著深刻的影響。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中涉及到道德教育以及人際關系中的倫理規范,對于其中存在的倫理問題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再婚家庭;青少年;家庭教育;倫理
再婚家庭包含多種形式,包括雙方無子女的組合形式;男方或女方帶一子女的組合形式;男方和女方均帶一子女的組合形式;雙方無子女,再婚后再育子女的組合形式;男方或女方帶一子女、婚后再育子女的組合形式;男方和女方均帶一子女,婚后再育子女的組合形式等等。在多種形式中,本文重點研究的是男方和女方均帶一子女,婚后再育一子女的組合形式且前夫、前妻建在的家庭組合形式。
一、重組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相關理論
(一)概念界定
1.“倫理學”“倫理”指的就是為人處事應該遵循的道理和準則,也泛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倫理學實際上是關于道德的學科,其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培育道德人格、建立人的道德主體性、處理人際關系等。廣義的家庭教育倫理問題指的是家庭教育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問題,狹義的家庭教育倫理問題是指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2.“再婚家庭教育”再婚家庭中的家庭教育與正常的家庭教育存在著很大程度的不同,再婚家庭的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延續性和權威性相對較弱。因為再婚家庭夫妻關系的復雜性,使得教育主體在對教育客體實施教育活動的時候,存在著很多諸如情感、能力、精力等其他因素的干擾。即便如此,再婚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育人成才”的責任也不能減弱。
(二)再婚家庭教育的內容
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青少年必將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再婚家庭教育的培養目標同樣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同時必須注重人格、價值觀、心理承受能力、環境適應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以及教育子女正確處理好與親生父母和繼父繼母的關系。具體來看,再婚家庭子女教育的內容是與再婚家庭生活的具體情況相適應的。
(三)家庭教育的意義
家庭自古以來就承擔著教育的責任,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的作用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在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動力。1.再婚家庭教育對個體的意義再婚家庭的子女經歷了兩個家庭生活和兩種家庭教育,兩種家庭教育模式自然就會在青少年心中形成對比,那么哪一種家庭教育相對科學,哪一種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最深刻就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關系到青少年人格和價值觀的形成、能力素質的培養,最后決定了青少年的發展前途和人生高度。2.再婚家庭教育對社會的意義當今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都面臨著重大的變革與轉型,特別是人們的思想“抵抗”能力經不住多元思想意識的沖擊,表現出了動搖和迷茫,自然在家庭教育中,這種危險的思想狀態毫不掩飾地暴露在未成年人的眼前,再通過潛移默化的強大作用,使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無力抵抗,如不及時引導糾正,就會造成家庭中代際的惡性循環,社會的和諧穩定埋下隱患。
二、再婚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倫理問題及成因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人們的思想受到多元化的沖擊,在家庭中的直接表現就是離婚率的提高。父母離異對子女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嚴重的打擊。昔日親密的父母關系的決裂,直系親子關系的變遷,重組家庭后,新的家庭成員的出現,使生活于其中的子女心理活動復雜。
(一)教育主體
再婚家庭教育的主體是實施家庭教育,對再婚家庭中教育客體施加影響的主要力量,主體主要有親生父母和繼父母四種角色,這四種角色同樣負有教育子女的責任,主要依與子女日常生活的遠近不同,對子女進行教育的機會有多和少的差異。由于再婚的婚姻現實,很多繼父母出于責任感和道德感,希望能夠彌補青少年受傷的心靈,盡可能多地給他們關系和疼愛。不可否認,這樣的教育理念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種急切補償的“好意”事實上違背了家庭教育的客觀規律和原則。無論是再婚家庭還是傳統的婚姻家庭形式,都要正確認識青少年的敏感性和可塑性。此外,更多的是親生父母和繼父母由于家庭關系的變更,無視或者推卸教育子女的責任、對于兩個及以上子女實行差別待遇。不平等的教育觀念即使對于受“優待”的子女來說也是一種誤導,對于受歧視的子女帶來的更是心靈和情感的傷害。家長能夠成為家庭教育的主體,沒有任何的硬性資格考證,只是由婚姻關系所決定,也就使得家長的素質參差不齊,有高有低,而家庭教育具有十分強烈的感染性,家長的消極情緒和錯誤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展現在青少年面前,成為青少年學習的“榜樣”。家長把自認為有益的東西強加到青少年身上,或者自認為青少年能夠“自學成才”,使家庭教育成了無稽之談。在再婚家庭的子女教育中,由于重新組合的家庭關系不融洽,家庭成員之間存在隔閡,家庭關系緊張,內部存在不平等的現象,家庭教育的又是以簡單粗暴的單向性為主要形式,這樣教育出來的子女必定是充滿了問題與矛盾的。
(二)教育客體
教育客體即家庭環境中的被教育者,一般指的是青少年群體。再婚家庭中的青少年被動地接受父母關系的破裂、家庭關系的重組,家庭結構的變遷,這需要很大的內心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一般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家庭的變故都會給青少年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大量的事實證明,巨大的消極影響占主導地位。父母關系的疏離、陌生監護人的出現,加上社會輿論的壓力,使青少年產生了一系列的反常表現,比如被忽視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展現出不愿與人交往、不敢與人交往、對事偏執的狀態,出現了人際交往方面的恐懼,他人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還有很多青少年會出現強烈的逆反心理,溫暖的家庭環境的喪失,使他們把失落和憤怒的情緒轉移給周圍的人和事,對周圍的環境態度冷酷無情,內心敏感,從傷害他人、虐待自己中尋找快感。在重新組合的家庭環境中,青少年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排斥,很難正確對待新的家庭成員,給家庭氣氛加上一層無形的壓力,長時間的壓抑和抵抗就如一顆隨時會爆的“炸彈”,這是對繼父繼母角色的考驗,也是建立和諧家庭關系的巨型障礙。如果繼父母能力素質較高,有耐心教導子女轉變其不良心態,將對家庭建設和青少年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很多時候,繼父母沒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水平,就使這種個人問題、家庭問題擴大為社會問題,為社會的和諧埋下不良的種子。
三、解決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倫理問題的對策
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倫理問題的出現是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和個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一概而論地說再婚家庭就是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錯誤的家庭組合形式。換言之,傳統的家庭模式在子女教育方面也同樣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倫理困境,家庭幸福與否的衡量標準是個人的價值的實現和個人的主觀感受。
(一)優化社會環境
教育作為知識能力、理想信念的培育、傳授過程,是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息息相關的。思想價值觀多元化的交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時俱進的必要條件,重要的是強化社會主流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場。在全社會倡導積極、平等、和諧、友愛、互助的正能量,消除歧視和冷漠的路人立場,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給再婚家庭子女更多的理解、關懷和幫助,營造積極的適合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此外,政府要完善保障子女受教育權的法律法規,使法律法規具體到事、落實到人,保證法律法規的實效性;相關的社會機構和社區組織要深入細化責任范圍內的工作,相關機構工作人員深入家庭了解再婚家庭子女的生活環境和受教育狀況,幫助甚至強制性使青少年的法定監護人履行好教育子女的義務,對無視非親生子女教育、歧視虐待非親生子女的行為進行處罰;貫徹實行家長資格認定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家長素質,為子女的受教育權提供政策上的保障。
(二)加強學校指導
學校是實現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專門教育機構,設有專門的教學設備和專業化的實施教育的人才。學校教育是主導、家庭教育是基礎。教師在學生們心中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教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細心觀察,掌握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信息,特別要關注特殊家庭環境下的學生的情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特點給出專業性的教育方案,并注重實施的效果。對特殊家庭的學生要寬嚴相濟,既要尊重理解又要嚴格要求。及時與家長溝通,做到家校聯合,形成教育合力。同時,要教導其它學生正確對待“特殊學生”,形成平等友愛、互幫互助的班級氛圍。積極健康的班級氛圍不僅有利于“特殊學生”的成長,而且對其它學生也是一種情感素質教育。
(三)規范家庭教育
規范家庭教育是解決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倫理問題的最關鍵的途徑,所謂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再婚家庭中夫妻關系和其子關系和諧與否,直接關系到家庭教育的成敗。創建和諧的家庭關系是家庭教育順利實施的基礎。作為父母要正確認識實施撫養教育子女權利與得到贍養的義務之間的辯證關系,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家庭教育是一項終身的事業,“愛”是貫穿始終的基調,失去一方的子女感情上已經受到了重大的挫折,而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養成既需要剛強的父愛也需要慈祥的母愛,缺一不可。然而,對于很多素質不高的家長來說,思想上認識到家庭教育重要性都是很難的。因此,規范再婚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關鍵是提升家長素質,高素質的家長能更好地經營婚姻,保證家庭環境和家庭結構的穩定性,能理智地處理好較為復雜的家庭關系,在子女的教育方面也能不斷尋求它的科學性。作為父母必須做好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素質同時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這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教育工作,需要高素質的保障。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家庭教育不再是單向的長輩對晚輩的教導,而變成了兩代人之間的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再婚家庭教育的內容與傳統家庭教育的內容一脈相承,只是在必要的心理和能力教育上要更加凸顯。
參考文獻:
[1]梁天珍.殘缺型家庭子女的消極心理反應與教育策略.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0.
[2]陳榮仙.對重組家庭兒童成長問題的探索.教育論壇.2016.
[3]王伙生.離異單親及重組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的探討.鎮江高專學報.2004.
[4]芮城.試論特殊結構家庭子女的教育調適.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
作者:劉春曉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