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家庭教育誤區的消除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風對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品行的培養以及終身教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分析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及消除策略。
[關鍵詞]家庭教育;誤區;解決策略
縱觀現階段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由于家風、門風的差異,家長素質的不同,生存環境的限制,造成了我國家庭教育的異化,導致許多家庭教育畸形或缺失,甚至走進誤區,嚴重影響了我國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整體發展,制約我國公民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有必要厘清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指出解決策略,以期指導我國家庭教育的健康發展,為創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三大誤區
1.孩子成為家庭的重心一個家庭,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縮影。要構建和諧美滿的家庭,作為家庭決策成員的家長,一定要有明確的家庭教育目標,一定要從認識的高度達成共識,一定要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良好的家風的繼承或構建上,使全家有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這樣,家庭教育才能有矩可循、有規可依,才能在教育孩子方面達成一致,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但是,縱觀目前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我國大多數家庭沒有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家風的建設上,而是片面地把家庭教育理解為就是對孩子的教育,忽略了家庭其他成員自身的教育。因此,許多家庭習慣性的就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當孩子成為一個家庭的重心,就意味著這個家庭的教育已經走向了歧途,意味著這個家庭教育從開始就選擇了失敗,其結果必然會給這個家庭的未來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或許,個別家庭因此選擇獲得了成功,但只是個案,事實證明,大多數的家庭因此選擇帶來了無法挽回的不良后果。由于孩子成為家庭的重心,導致了這個家庭的價值取向嚴重扭曲,背離了家庭建設以家風為核心的基礎,必然會造成家庭教育的畸形和失敗。“愛子乃人之天性”。愛孩子無可厚非,正確的愛是一種偉大的人類情感力量,它可以傳遞親情,可以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極大滿足,引導孩子在“人愛”的同時學會“愛人”。但是,當家庭教育以孩子為重心后,許多家庭會讓愛泛濫,溺愛成為現階段中國家庭教育的常態,曾有人無奈的諷刺道:我現在成了“孝子賢孫”!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一切都要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什么合理不合理。例如,中小學好多孩子上學放學爺爺奶奶背書包,家里好吃好喝好穿給孩子先來,甚至有些中小學生在家里對老人、父母大罵出口、大打出手,無理取鬧,動不動以“離家出走”“自殺”威脅父母。長此以往,造成了好多家長“怕孩子”,孩子成了家庭的“霸王”,而且,就這樣了還有些家長“護犢子”,生怕別人說自己的孩子不好。這些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自私、冷酷、在家“氣壯如牛”、在外“膽小如鼠”,經不起失敗和挫折。難怪有看不慣的老人感嘆道:“現在哪里是養孩子,就是在養爺啊!”的確,許多家庭教育成了“養爺”教育。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對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孩子遭到毀滅。”如果家庭以孩子為重心,忽視了孩子在家庭成員中應該分擔的義務和責任,家長一味地溺愛孩子,其結果必將會貽害孩子終生。2.學習成為孩子的重心一直以來,關于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什么,眾說紛紜,不同的階級和社會有不同解釋,但歸納一下大概有這樣幾種說法:有些人認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有人認為,教育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培養能獨自面對社會的人;也有人認為,“教育是每個人的生活準備,是走向未來的基礎,分享前人積累的知識財富,是獲得獨立生活的前提”等。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教育的核心與人的德行和能力培養有關,是培養健全的人格,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能獨立生存的人。而我們的許多家庭教育恰恰忽視了“育人”的教育根本,把學習的作用無限放大,家長把孩子“學習好”作為家庭教育的唯一標準,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把自己小時候的遺憾和不足“補償性”的轉嫁在孩子身上,想通過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他們就不遺余力地強加給了孩子鋪天蓋地的“學習班”和“補習班”,完全不顧孩子的意愿和天賦,這樣,部分家庭就形成了只要孩子學習好就“一切好”的錯誤認識,“一好遮百丑”,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由于學習成為孩子的重心,家長把全部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學習上,剝奪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許多樂趣,忽略了孩子意志、品質、性格、毅力等方面的培養。急功近利,這樣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造成了許多孩子學習熱情不高,甚至厭學,成績一落千丈,因此,部分家長由失望而轉向暴力。在溺愛之后、失望之余,在“恨鐵不成鋼”的情況下,家庭教育就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學習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孩子的全部,學習只是孩子獲得知識技能的一個方面,如果一個孩子以學習為全部,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是“高分低能”的畸形兒,這樣的家庭教育一定終將會失敗。3.分數成為教育的重心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嘗試中小學考試制度的改革,其核心問題無非是想改變我國單一的“一考定終身”的現狀,試圖通過多元化的考試制度彌補以分數論成敗的人才選拔機制。但是,由于我國教育評價體系的局限性,分數仍然是我們目前選拔人才、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因此,它導向性的促使中小學把分數仍然作為衡量一個學校是否優秀的主要標準,所謂的“教學質量”就是學校的“生命線”,而這個“質量”就是學校的考試成績、分數排名和升學率。所以,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分數無疑成為教育的重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向“高分”看齊,忽略了孩子的品行教育,忽略了教育旨在以“育人”為主根本,忽略了以培養獨立的人格及“自醒”的本質。雖然我們現在都說“百年大計,德育為本”,但“分數第一”是現階段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客觀現狀,分數成為教育的重心。
二、家庭教育問題解決的策略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先得到的啟蒙教育,也是一個人成長的終身教育。如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還孩子一個陽光明媚的成長天空,還孩子一個快樂健康的童年,這是我們每一個家庭及社會必須要認真面對的問題。1.良好家風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什么是家風?有人說:“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燦爛文化孕育了許多優良的傳統;家風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家風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也有人說:“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對家族的傳承至關重要”。因此,家庭教育的重心應該是優良家風的建設,而不是以孩子為重心。在一個家庭中,我們中國人的傳統家風一般是: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寬容博愛、善待他人、重禮謙讓、規矩做人等,不同的家庭有自己不同的家風家教,他們都恪守著自己傳統的家庭教育的信念。然而,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現階段好多家庭丟失了優良的傳統家風,或者說他們沒有家風,這樣的家庭往往是一種無序的教育狀態,家庭生活環境經常是父母不睦、夫妻反目、子女成仇。究其原因,這些家庭往往是沒有構建自己良好的家風,相反,丟失了一些淳樸的家風家教,這樣的家庭由于缺乏家風的支撐,使家庭教育蒼白無力,往往把溺愛這種陋習繼承了下來,把家庭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在家庭中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導致家庭教育不協調或步調不一,大多數家庭一邊在“教育”孩子,一邊在“嬌慣”孩子,甚至多數家庭因孩子的教育夫妻反目,妻離子散。所以,良好的家風家教才是一個家庭的重心,而不是孩子,孩子只是家庭的成員之一,是家庭教育的重點,而不是重心。2.言傳身教是家庭教育的保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一個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來;對于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會變好”。“來檢點一下你自己;盤查你內心的恐懼,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開始;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治療,它治療的正是人類之心的恐懼和愚癡”。的確,我們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以孩子為借口,忽視了自身的教育,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沒有做到言傳身教的表率作用。所謂“身教”,就是家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孩子進行示范的一種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們的一舉一動,對孩子都在起著一定的教育作用。畢竟孩子的社會經驗比較少,社會接觸面也比較窄,與他們朝夕相處的家庭成員中的父母就自然地成為他們學習和模仿的榜樣,父母也就成了他們的啟蒙教師。如果父母不以身作則,就很難教育出品德高尚的子女來。例如:如果父母們的行為不檢點,在子女面前不注意約束自己,就在無意中給了孩子不良的教唆作用;許多家長自私自利、不孝敬師長、社會公德差,自己在家從來不學習看書,整天酗酒打牌,動不動大打出手、大罵出口,這樣,“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就會上行下效,染一身不良習氣。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影響孩子,才能達到“身教”的目的。同時,家長們要用富于情感的語言說服和引導孩子,達到“言傳”的教育目的。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要強調“身教重于言教”,但是身教卻不能代替言教。因為,身教告訴子女應該這樣做,但無法告訴子女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且,有很多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內容,只能通過語言才能表達完成。家長對孩子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言傳”,深明做人的大義,明確做人的原則;并通過語言的激勵表揚或批評,明辨事理,以指導孩子的行為。3.良好品行的養成是家庭教育的目的對孩子而言,學習固然重要,但不是孩子的全部,更不是孩子教育的重心。孩子成長的過程應該是“先成人,后成才”,“學會做人”才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目的。要讓孩子“學會做人”,不僅是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規范,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要促進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地發展。以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圍,為孩子營造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學會認知,學會共處,學會生存”的家庭教育環境,使之逐步形成“獨立而合群”的人格品質。并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要在幫助、促進孩子“成人”上花工夫,而不能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錯位,從而使孩子失去生活的樂趣。總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一生教育的起點,也是終點。它關系著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品行的優劣,關系著一個人一生成就的大小。家庭教育一定不能走入誤區,“重智輕德”,忽略家風、品行等家庭教育的基本因素,偏離家庭教育的重心,舍本求末,導致家庭教育的異化。
作者:高繼生 單位:甘肅蘭州市第八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