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園藝技術專業金課建設路徑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金課”建設為切入點,把高職院校園藝技術專業四門核心課程作為研究對象,從“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出發,對課程建設路徑進行了梳理分析,提升課程建設質量,提高“高素質復合型園藝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最終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服務。
【關鍵詞】鄉村振興;花卉生產;植物保護;植物組織培養;果樹蔬菜生產
在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相繼,“鄉村振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高等職業教育園藝技術人才主要面向蔬菜、花卉、果樹等園藝行業生產管理及技術指導崗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這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對人才的需求方向高度契合。課程是學校人才培養的切入點和基本單元,教師是課程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加強以“金課”為代表的園藝技術專業“高水平”課程建設,培養更多、更優質的高素質復合型園藝技術專業人才,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大局提供人才支撐,高職院校專業教師責無旁貸。黨的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農業生產也已經從數量型發展向質量發展轉變,作為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園藝果樹產品和蔬菜產品,如何順應時代的變遷,率先走出一條可持續綠色生產發展之路?是繼續走“重視產量,忽視質量,一邊污染,一邊治理”的老路,還是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走“生態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新路,是擺在農業職業教育部門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敖鹫n”內涵可以總結為“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所謂“高階性”,是強調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所謂“創新性”,是指在課程內容上要體現前沿性與時代性,在教學形式上應注重先進性和互動性,在學習成果上深化探究性和個性化。所謂“挑戰度”,即課程有具備一定的難度和深度,對教師和學生都有更高的要求[1]。本文以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園藝技術專業四門核心課程:《花卉生產》、《植物保護》、《植物組織培養》、《蔬菜和果樹栽培技術》為例,對高職園藝技術專業“金課”建設進行了實踐探索。
1打造課程“高階性”
《花卉生產》課程要求學生能根據花卉特征,選擇適宜的繁殖方法、繁殖時間,能根據花卉種類配制適宜的培養土,完成上盆操作過程,能完成幼苗期和上盆后的水、肥管理、整形修剪及病蟲害防治。要求學生綜合應用所學花卉繁殖、培養土的配制、上盆、盆花養護管理等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有足夠的責任心和耐心,才能不間斷地完成花卉的日常管理。《植物保護》課程以就業為導向,崗位能力培養為本位,邀請植物保護行業專家對園藝專業所涵蓋的崗位群進行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確定本專業主要面向的職業崗位群,并以此為依據,進一步明確作為一名“園藝植保工”必須具備的崗位能力,最終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吨参锝M織培養》課程采用當前最近前沿技術,使同學們在了解植物組織培養的科學原理和操作技術基礎上,會利用植物組織培養的最新技術和手段來解釋植物擴繁現象的原理。實驗操作過程中,融入“植物快速繁殖”行業最新科研成果,體現課程教學內容的“高階性”?!妒卟撕凸麡湓耘嗉夹g》課程教學始終站在“質量第一”和“食品安全”的高度,在教學中強化學生對“有機蔬菜”、“有機水果”生產環節關鍵技術的掌握,克服“重視產量、忽視質量”的短視行為,把“綠色、生態、無污染蔬果產品”理念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去,提升課堂教學的“高階性”。
2增強課程“創新性”
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課程內容具有前沿性和時代性;二是教學形式體現先進性和互動性,不是墨守成規的“填鴨式”教學,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在課堂上能夠與教師進行良性互動;三是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教師不再是答案的掌握者,而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去發現和探究學習結果,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還可以挖掘學生自身的潛能,充分展現高等教育過程中的實效性?!痘ɑ苌a》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市場上的新優植物作為生產對象,教學內容中加入水培、霧培等最新的無土栽培技術,體現教學內容與行業發展方向的無縫對接。《植物保護》課程以就業為導向,崗位能力培養為本位,最終確定為“園藝植物綜合治理”、“農藥合理安全使用”、“園藝植物常見病、蟲、草害及其防治”等幾塊核心教學內容。并且適當增加了設施園藝類病蟲害草害的識別鑒定和防治方面的講解,體現了“金課”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時代性。《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利用職教云,在線開放課程等平臺,放入習題、視頻等教學內容,隨堂進行測試,及時查看學生對當節課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有助于老師進行精準輔導。課程內容上多選用實質性研究項目,將項目引入課程模塊化教學,與實際工作接軌。《蔬菜和果樹栽培技術》課程以果蔬產品質量為切入口,以培育綠色有機產品為目標,以校內生產基地為依托,以嘉興典型果蔬作物為代表(葡萄、檇李、茭白、南湖菱等),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果樹、蔬菜種植全過程,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同時感受收獲的快樂。
3提升課程“挑戰度”
《花卉生產》課程在實驗中安排企業真實項目,甚至把花卉生產企業中實際遇到的技術難題拿來作為課堂試驗項目,提高學習的“挑戰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干勁。《植物保護》教學內容以傳統的五大塊內容為基礎,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指導,不斷補充最新的措施,使學生明確所有病蟲害防治措施的采取都必須與企業的生產實際相匹配。引導學生從“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為指引,制定病蟲害綜合治理方案,提升了課程內容的“挑戰度”,鍛煉了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病蟲害防治措施的能力?!吨参锝M織培養》課程不斷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教學設計中教師引入課題,學生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資料,通過小組團隊協作,完成實驗項目?!妒卟撕凸麡湓耘嗉夹g》課程以某一種蔬菜或水果成品作為學業評價指標之一,學生把本人種植并采摘的蔬菜水果成品在超市售賣,以銷售額高低作為平時成績考核指標之一,提升了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課程實踐的“挑戰度”,因為“果蔬產品如何種的好且賣得好?”比“果蔬產品如何種的好?”要求更高。
4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忙起來
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對學業進行科學評價,讓學生忙起來?四門課程進行了各自的實踐?!痘ɑ苌a》課程評價分為理論和技能兩大塊。技能成績又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根據實驗課所生產的花卉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打分,包括教師打分和組內互評,因花卉產品的生產需要比較長的周期,學生需要在課內外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花卉管理;二是技能考核,考察學生對常見花卉的分類和識別能力,盆花上盆操作能力,這也需要平時的積累和不斷訓練。理論成績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部分,過程性評價主要包括線上學習和作業情況、考勤、課堂上的參與度等,終結性評價主要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試。學生必須積極參與到各項課堂活動中來,才能順利通過課程考核?!吨参锉Wo》課程由傳統教學模式改變為“翻轉課堂”授課模式,在課前、課中、課后各個教學環節增加學生的參與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植物保護》課程評價由“過程性考核+終結性考核”和“理論考核+技能考核”兩方面構成。考核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在過程性考核中,將平時成績部分由單一的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改為“課堂表現”+“線上作業”+“線下作業”的模式。“線上作業”短小精悍,但是內容涉及面廣;“線下作業”也由單一的紙質稿作業改為“紙質作業,報告”+“病蟲草害標本制作、鑒定”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注重對學生學習各個階段的多維度動態評價。在總成績中增加過程性考核比重,總評成績=平時20%(考勤+作業+課堂表現或在線學習)+期中測試10%+技能考核30%+期末試卷40%,課內實驗項目注重階段性成果的積累?!妒卟撕凸麡湓耘嗉夹g》課程加大實踐教學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鼓勵學生全程參與某種果樹或者蔬菜的生產全過程,包括“播種、育苗、移栽、澆水、施肥、病蟲害管理、采摘”各個生產環節,在各個環節進行合理的學業評價,包括教師評價、組內自評、組間互評、校外專家評價等,增強學業評價的科學性。讓學生從教室走到溫室,從學校走到田間,讓學生忙起來,讓學生累起來,讓學生增強學習的“獲得感”。
5結語
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在新農科建設的高標準下,在全面推進“金課”建設大背景下,在全面對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上,我校園藝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群四門課程,包括《花卉生產》、《植物保護》、《植物組織培養》《蔬菜和果樹栽培技術》,在課程建設理念、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課程學業評價、課程教學團隊建設、教學條件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多的不足和短板,一定要有“正視問題的自覺和刀刃向內的勇氣”,抓住“課程建設”這個牛鼻子,努力打造涉農專業金課,培養高技能園藝人才,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我校園藝技術專業轉型升級、彎道超車、趕超發展,為我校高質量快速晉位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以“金課”為代表的高質量、高水平課程建設已經在全國高校中普遍展開,廣大教師對課程建設的重要性認識有了顯著的提升,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中涉農類專業教師紛紛行動起來,從上好“一堂課”入手,以建好“一門課”為目標,切實提升涉農類專業課程的建設水平,提高涉農類專業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和獲得感,最終達到提升涉農類人才培質量,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高素質人才的初心和使命。
參考文獻:
[1]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作者:張金鋒 黃超群 汪霞 石玉波 施雪良 單位: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農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