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水平城鄉智慧建造技術專業群建設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雙高計劃”)提出,“聚焦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重點支持一批優質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率先發展”。高水平專業群是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關鍵所在,與學校改革發展定位密切相關,關系到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立足現代建筑行業產業鏈,推廣建筑產業化,發展綠色建筑、智慧建筑,服務城鄉建筑業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對接建筑工程勘察設計、建筑工程施工、建設工程監理、建筑裝飾設計、道路橋梁施工、工程造價咨詢、BIM信息技術等崗位群,探究服務打造美麗城市建設和鄉村振興建設的城鄉智慧建造技術專業群建設路徑。
[關鍵詞]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崗位群;產業鏈
1產業鏈需求與組群邏輯分析
1.1產業鏈(崗位群)需求分析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建市〔2020〕60號)等文件為吉林省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大力發展城鄉智慧建造技術,加快農村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加強農房及農業建筑建造技術及農村危房改造技術,推進海綿城市、城市地下管廊工程建設,加快BIM技術的推廣應用及BIM技術快速發展,推動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智能建筑發展,服務新時代美麗城市與美麗鄉村建設,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建筑行業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立足美麗城鄉建設,面向建筑行業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對接建筑工程勘察、設計、施工、造價、監理、質量驗收等工程建設全過程,構建城鄉智慧建造技術專業群。
1.2群內專業邏輯性
滿足建筑產業鏈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龍頭,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建設工程管理為骨干,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為支撐,工程造價專業為特色,構建以服務新時代美麗城市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城鄉智慧建造技術專業群。本專業群內各專業具有共同的行業背景和服務領域,專業基礎相通,專業核心互補,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彰顯本專業群聚集效應和服務功能,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針對性,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2建設內容與實施舉措
2.1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以黨建統領專業群建設。建成“雙師協同育人•雙證融合貫通•分崗分類成才”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依托真實項目•貫通1+X證書•實踐演練成才”課程體系。聘請企業高精尖人才作為專家,重新組建本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專業群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分析、自身SWOT分析、標桿院校分析,重新修訂本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不同生源類型實行分類培養,根據不同職業崗位,提煉典型工作任務,重構課程體系,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將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共建教學資源,將教學過程與工程建設過程對接,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將BIM建筑信息化1+X證書制度、1+X建筑識圖技能等級證書、1+X裝配式建筑構件制作與安裝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內容以及建筑行業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與課程教學內容相貫通,強化職業崗位能力,。依據專業群對應的崗位群,分析各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歸納關鍵技術應用能力,開發技能訓練模塊,選取典型教學案例,在實施中,遵循職業教育規律,構建“項目實戰演練—職業分崗實訓—專業綜合實訓—建設項目實操—崗位能力創新”五級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學生崗位實踐能力,傳承與培育工匠精神,促進實踐演練成才。
2.2課程教學資源建設
打造理實虛立體化教學資源庫。融合建筑業前沿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等產業先進元素,開發涵蓋教學計劃、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及教學評價等全部教學過程的資源。融合建筑業前沿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等產業先進元素,開發涵蓋教學計劃、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及教學評價等全部教學過程的資源。新建覆蓋專業群知識和技能的微課、視頻、音頻、動畫、文本、圖片、PPT等多樣化優質“顆粒化”教學資源。與國家“雙高計劃”建設校共建共享精品在線課程資源庫,打造一系列高質量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2.3教材與教法改革
校企合作共建特色教材。校企合作編寫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的項目化教材,將各職業崗位培養方向的最新建筑職業標準、最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建筑規范納入教學標準與教學內容,以職業崗位工作為主線設計教材內容,編寫校企特色教材。推進分崗位模塊化教學,培養學生實戰技能。面向建筑業典型工程項目,依托綜合實訓基地,打破學科、課程限制,融合職業發展需求,根據不同崗位方向,選取基于知識點、技能點的層級模塊,實施師生探究式、專兼教師協同式教學,推進教師分工協作模塊化教學模式改革。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教學項目,在實戰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綜合能力、協作意識及工匠精神。
2.4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通過校內外“大師+名師”共同引領,打造一支省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依托校企合作企業,在大師與名師引領下,校企雙導師培養教壇新秀,持續提高教學技藝和科研水平。鼓勵青年骨干教師參加校級、省級、國家級教學能力大賽、實踐技能大賽等,實現以賽促教、以賽強研、課賽融合。積極鼓勵骨干教師考取建筑行業國家級執業資格證書,提升職業技能和教學實踐能力。引進高學歷、有經驗的專業技術骨干,充實本專業群教師隊伍,優化提升教師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通過“傳幫帶”,幫助青年教師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暢通“新手教師—合格教師—骨干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教師”成長路徑。開展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青年教師技能大賽、教師講課大賽,促進教師教學方法改進、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水平提高。
2.5實踐教學基地
整合現有專業實驗實訓室、實訓中心,校企合作共建建筑工程技術類“崗課證賽訓服”六位一體綜合性產教融合高水平實踐教學基地,充分滿足實施項目化課程教學、進行崗位實訓、考取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承辦職業技能大賽、進行各類技能培訓、開展社會服務的需要。依托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校企雙方就產學研合作、師資培養、專業建設、畢業生生產實習、就業創業等開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促進校外省級高水平實踐基地建設。
2.6技術技能平臺
政校企共建“綠色建筑協同創新中心”,成立“建筑節能工程檢測中心”。開展城鄉住宅建筑節能改造、農業建筑綠色建造、綠色施工技術研發、綠色建材產品開發等新型技術攻關,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推動小微企業技術研發與產品升級,服務新時代美麗城鄉建設,打造集“人才培養•師資建設•技術服務”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工業化建筑智能建造協同創新中心”,服務“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與全國裝配式建筑知名企業共建共享“工業化建筑智能建造協同創新中心”,打造集“技術開發推廣+教育培訓+創新創業”于一體的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綜合服務平臺,構建“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的校企深度融合體系,實現技術成果轉化、教學實訓考核、社會服務培訓、學生創新就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為職業教育服務“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助推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與建筑工程信息化領域領軍企業共建“BIM技術技能應用平臺”,開展技術研發、教育培訓、產業服務與應用推廣,培養建設類項目全過程BIM技術應用人才,促進建筑信息化BIM技術產業發展。
2.7社會服務
以工程技術管理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成立1+X證書四平地區考點,面向區域內建筑類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定期開展技術員、質檢員、造價員、測量員、安全員、制圖員、BIM建模師等崗位技能培訓,提升建筑企業技術管理人員能力水平,為區域建筑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立足服務三農,以建筑產業工人職業技術技能培訓為重點,專業群與四平市勞動技術培訓中心和區域內建筑企業合作,面向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建立建筑工人培訓基地,開展建筑工人崗前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打通建筑工人職業發展通道,擴大職業培訓覆蓋面,促進四平地區建筑工人向技術工人轉型,實現建筑工人技能素質大幅提升,為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實現新型城鎮化,助力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充分發揮本專業群優勢,為農村提供危房改造技術指導,并在區域內大力推廣寒冷地區農村住房及農業建筑綠色建造技術。開展新型建筑農民工培訓,地區城鄉公路工程建設項目試驗檢測及維修改造,加快推進區域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
2.8國際交流與合作
加入上海同濟大學中德職教聯盟,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引進德國人才培養標準,組建國際化教學團隊,制定特色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引入德國可持續建筑認證DGNB管理體系,開發建筑生命周期全過程管理類課程,實現專業群與國際接軌。加強優質資源開放共享,實現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本土化,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堅持國際標準引領,輸出本校特色的專業教學標準。
3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
3.1建立專業群適應產業需求的動態設置機制
密切跟蹤和對接建筑產業的技術升級、業態調整、崗位變化,建立專業群動態調整機制,制定專業群設置與動態調整標準,實施專業群預警調控,以調整專業群內專業布局、專業方向、專業規模、師資結構,配置教學資源,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實現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以適應建筑產業發展趨勢,培育急需的新興專業,同時改造優化現有專業。
3.2優化專業群建設標準,建立內部質量與改進機制
打造專業群建設目標鏈和標準鏈,制(修)訂專業群建設方案,優化專業群建設標準,以及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畢業生質量標準等,完善各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運用大數據分析與診改平臺,持續收集專業群建設及教育教學數據,建立專業內部質量與改進機制。
3.3校企共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
為保證行業、企業、專業“三業”聯動,校企共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建立健全規章制度,進一步明確其在專業群發展規劃、專業設置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業績評定、教學成果培育等事項的職權,以推動專業群可持續發展。
3.4完善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保證機制
健全本專業群人才培養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完善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保證機制。依據學院質量管理平臺數據,從專業結構布局、教學條件建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學生發展、畢業生質量、學生滿意度、雇主滿意度等方面進行持續監測,對人才培養質量作出定量和定性研判,及時預警,實時自我診斷與反饋,持續提升專業群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
[參考文獻]
[1]蔣菲."雙高計劃"下的廣西高職院校專業群構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08).
作者:齊亞麗 單位:吉林工程職業學院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