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石油化工技術專業課程診斷與改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課程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融合學校、專業、教師、學生的重要載體,因此課程層面的診斷與改進是最基礎、最關鍵的工作,是促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的直接舉措。文章以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石油化工技術專業課程為例,從課程診改背景、課程診改思路、課程診改實施、課程診改成效方面,詳細介紹了課程診斷與改進的實踐過程。
關鍵詞:課程診改;高職院校;石化專業;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
1課程診改背景
2015年6月和12月,教育部辦公廳先后下發《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要求各高職院校按照“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開展多層面多維度的診斷與改進工作,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2]。這兩份文件正式拉開了高職院校診斷與改進(以下簡稱“診改”)工作的序幕。2016年,全國各職業院校積極響應落實,27所高職院校被確定為首批診改試點院校,并將診改工作的基本框架確定為“五縱五橫一平臺”。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再下發《關于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7〕56號),從加強領導、細化方案、試點引領、全面培訓、注重宣傳、建立工作年報制度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3],也吹響了全面推進職業院校診改工作的號角。2018年,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全面推進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診改工作,其中專業診改和課程診改是重點。本文以石油化工技術(以下簡稱“石化”)專業課程診改為例,介紹課程診改的實踐與研究過程。
2課程診改思路
2.1全程診改
石化專業課程診改按照“目標—標準—設計—實施—診斷—改進”8字型質量改進螺旋進行,分為事前設計建標、事中實時監控、事后診斷改進三個階段,全面診斷課程建設規劃、課程教學實施、課程教學成效等多項內容,既是總結性評價,更是過程性評價。2.2多元參與職業教育課程從設計到實施到評價都有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體現,因此課程診改團隊除了校內人員(教師和學生)外,還應納入企業人員、優秀畢業生等,充分重視行業企業、畢業生的意見建議,特別是在事前設計建標階段,例如確定課程目標、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習評價等方面。
2.3標準先行
課程診改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挖掘和查找課程建設、教學實施、成效評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從而實現課程建設質量、課程實施質量的全面提升。要想查找問題就需要一個參照標準,將課程現狀與參照標準進行比較就能找出差異,做到從源頭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課程在現有基礎上實實在在的改革與提升[4]。
2.4精深并舉
“精”是指精選質量控制點(或稱診斷點),不簡單羅列、照搬國家或其他院校診斷點,要根據課程基本情況、統計數據對比、課程教學經驗等提煉、精選診斷點,不追求“全診全改”?!吧睢笔侵敢钊?、深刻地挖掘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諱疾忌醫,要敢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3課程診改實施
石化專業課程按“八步一環”質量改進螺旋開展自我診改,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3.1構建銜接貫通的課程目標體系
課程層面有兩大目標任務運行線:一是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起點建立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教學目標”之課程教學目標運行線;二是以課程建設基礎為起點建立的“學院建設規劃—二級教學院建設規劃—專業建設規劃—課程建設規劃”之課程建設目標線,并將課程建設目標落實到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革、考核體系改革、教學團隊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教材開發建設、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教學研究等具體工作中,同時圍繞具體建設任務編制合理可行、分工明確的課程建設規劃。
3.2形成定量定性結合的課程標準體系
對于診改工作,標準是查找問題、衡量問題的準則和尺子,與“目標”相輔相成、有機聯系,每個目標都應有明確的、能監控、可檢驗的標準。因此,石化專業各課程教學團隊自查原有課程標準存在的不足,參照國家級、省級、院級三個層次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標準,按照定量定性相結合的原則,修訂完善原課程標準,盡量細化、量化標準,最終形成了課程運行標準和課程建設標準,讓管理者、建設者和評價者都能清楚直觀得了解課程運行情況和課程建設情況。課程運行標準覆蓋著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環節,包括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輔導答疑、成績考核、教學檢查等內容,主要用于監測課程教學實施運行過程;課程建設標準包括教學設計、課程團隊、教學資源、課堂教學、教學評價等內容,主要用于監測課程建設目標的達成情況。
3.3確定關鍵的質量監控點(診斷點)
依據課程標準,圍繞課程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團隊、教學資源、課堂教學和教學評價等環節提煉確定24項關鍵質量監控點(或稱診斷點),例如實踐教學比例、企業兼職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配套數字化資源(微課、視頻)占比、信息化應用程度、開發新型教材數量、授課內容與課程標準和授課計劃的吻合度、課程任務的完成率、學生成績達標率、督導評價和學生評價等。每個關鍵質量監控點同時設置了標準值和預警值,在課程診改過程中,借助校內智慧校園平臺實時采集關鍵質量監控點數據,實現動態監測、實時改進,逐步確保課程建設及課堂教學的規范實施,保障課堂、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改善。
3.4開展多維度的課程建設任務
課程教學團隊以2018年學院第二批課程教學改革項目和2019年學院在線課程建設項目為抓手,按照課程建設規劃逐步開展以下重點建設任務:一是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主要是重構教學內容、運用項目化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改革考核評價模式、開發新型活頁教材等;二是修訂課程教學標準,完善實踐教學條件,制定實踐教學項目操作標準;三是推進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包括建立課程網站、制作微課、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建成院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四是加強課程團隊建設,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信息化教學能力。
3.5實施課程自我診斷與改進
每學期期末專業帶頭人及課程負責人組織課程自診,借助數據平臺收集的關鍵質量監控點,將課程運行與建設的成果與課程年度建設目標標準進行對比,查找分析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完成過程自診。通過診改發現,石化專業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項目化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雖已普遍用于專業課堂,但仍有學生主動性不夠、學習效果不佳。(2)課程信息化資源開發與應用不夠,特別是微課、動畫、實操演示等教學資源。(3)教學團隊成員年輕化,生產實踐經驗不足。依據教育部相關診改文件精神,按照學院課程質量保證體系,在對課程診改數據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具體問題制定改進措施并落實,在課程標準制定、教學團隊培育、教學手段改進、數字化資源建設等方面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保證課程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具體改進措施:(1)適度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用好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特別是課堂上要調整教與學的時間比例,盡量壓縮教師講授的時間,可多設置一些開放性、探究式、實踐式的學習任務,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自我學習、思考、實踐、交流和吸收;(2)遴選線上教學平臺建設課程教學網站,新建微課、視頻、習題等,實現課程網絡教學資源除了教學課件、教學文檔、教學視頻(微課、錄播課)、章節測驗等學習類資源外,還有課程教學標準、授課計劃、課程線上教學方案、學生線上學習指南等指導性資源;(3)鼓勵教師參加企業下廠實踐、各類競賽(技能競賽、教學能力比賽、微課比賽等)、校內外信息化能力和教學能力等方面的培訓,多措并舉逐步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教學能力和信息化能力。
4課程診改成效
(1)促進了學習意識和反思意識。教學診改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新生事物,要想做這件事、做好這件事就需要不斷地汲取新理念、新思想、新舉措,更要不斷的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的優點、不足,凝聚智慧與經驗不斷地調整改進,過程中促進了教學質量與教師水平的雙提升。(2)豐富了課程教學資源。在原課程資源的基礎上,新建了90多個微課、3個試題庫、2部校本活頁教材,增加了動態教學資源,完善了靜態教學資源[5],提高了課程信息化程度,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奠定了基礎。(3)提升了教學團隊職業能力。近兩年,石化專業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不斷提高。院級教改項目立項3項,省級教改立項2項,12篇;參加第十一屆“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化工總控工賽項”獲團體三等獎,1人獲“全國石油和化工優秀技能人才”榮譽稱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A].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20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啟動相關工作通知: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A].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201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關于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7〕56號[A].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2017.
[4]陳宇斌,付達華.基于課程建設和學習成效的課程診斷與改進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7(36):85-89.
[5]武存喜.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診改研究[J].山東化工,2020(01):197-200.
作者:劉立新 單位: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