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幼專院校語文課程師德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本文以提升幼兒師范高等專科院校學生的師德素質水平為最終目標,以語文課程為切入點,探討并提出針對幼專生師德培養的教育教學策略。
關鍵詞:幼專生語文教學師德培養
一.形成正確的師德觀念
目前,廣大師范院校的學生主體已經是00后,他們生長在一個文化、價值多元的時代,其道德觀念的培養更為重要也更具難度。語文課程除了具備基礎學科的特性,培養學生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外,更應該注重其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導向功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樹立幼專生正確的道德意識與道德觀念,為其教師師德的建構提供有力保障。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備較高的道德情懷,語文課程本質上來說是一個引導學生對于真、善、美追求的過程,能夠增強學生對生命的關愛、對世界的關懷之情,這對于培養幼專生形成愛國守法、關愛學生的師德規范具有重要作用。文學作品中描寫家國情懷與人生情深義重的作品不勝枚舉,拿愛國情懷來說,雖然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階層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是有所差異的,但人們普遍認同,愛國是道德品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顧炎武在《日知錄•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此外,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觀念都將愛國思想視為一個人人格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文人志士在文學作品中不吝表達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的《沁園春•雪》歌頌了北國壯麗雪景的同時,亦抒發了作者偉大的抱負及愛國胸懷。詩人艾青筆下永遠吟唱不盡對于祖國土地的熱愛,其詩歌《我愛這土地》表現了知識分子對苦難年代的祖國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熱愛之情。舒婷的現代詩《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展現了中國的崛起和新生,抒發了詩人熱愛祖國、為國獻身的決心。而面對民族、國家危亡的重要時刻,古代的愛國志士更是做出了投筆從戎、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壯舉。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體現了詞人想要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卻已年老體邁,壯志未酬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慷慨激昂、氣勢磅礴,顯示了詩人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愛國主義在當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黨的十八大把“愛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最基本的價值準則。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文學作品的解讀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先人的愛國情懷,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引導學生探討新時期如何踐行愛國主義精神,將愛國守法這一師德要求落到實處。此外,文學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關于人生情感體驗的內容,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情深義重的民族文化特質。儒家先賢孔子提出“仁者愛人”的思想,即對人際關系做出了要求,認為人與他人之間應當互相尊重、互相愛護。文學作品中的“愛人”情懷更是涵蓋了人間情感的各個層面,孟郊的《游子吟》通過點滴瑣碎的生活場景,凸顯了孺慕之情的溫馨與感動。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寫到兄弟因戰亂離散后,深沉濃烈的思念之情與日俱增。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描寫了友人送別之時的勸勉與叮嚀,芝蘭之情情深義重。舒婷的現代詩《致橡樹》發出了新時代女性的獨立宣言,表達了對愛情的憧憬與向往。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法感受作家對個體生命的關愛之情,幫助幼專生構建其“愛人”的情感態度,這對于師德的形成至關重要,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具備了“愛人”的能力,才有可能形成師愛,師愛是教育的一切前提,是師德之魂。
二.陶冶真誠的職業道德情感
師德培養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陶冶并培植師范生真誠的職業道德情感,職業道德情感的內涵非常廣泛,包括職業正義感、職業責任感、職業義務感、職業良心感、職業榮譽感、職業幸福感。職業道德情感的生發來源于師范生對于教師職業的認同,正所謂干一行愛一行,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神圣的事業,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就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不斷拓寬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新教育理念,在終身學習提高的基礎上,更好的完成教書育人的重任。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流傳著尊師重教的思想觀念。荀子在其《勸學》一文中開宗明義的提出“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肯定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韓愈在《進學解》一文中提出的“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觀點,也同樣申明了勤奮學習的重要意義。古代勤奮學習成就人生的典故事例不勝枚舉,而在求學的路上賢師的點化指引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荀子•大略》一文中,肯定了重視教育、尊師重道的重要作用,并將尊師重教與國家興衰聯系在了一起。并且文章中“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所指出的,部分教師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大量灌輸、不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等一系列違背教學原則的教育方式,對當今的教育教學活動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尊師重教、立志成學一類作品的學習與解讀,并聯系社會現實,搜集真實事例材料,通過社會熱點討論、主題演講、第二課堂實踐等各種方式,使幼專生切身感受到教師與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引領作用,明確教師職業的光榮與責任,積極促使幼專生職業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
教師職業道德行為是指教師在職業道德認識、情感、信念的支配下,在教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于教育事業的行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于教師職業具有示范性、引導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達到以身立教、率先垂范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教師職業行為涉及到教學態度、為人處世、人際交往等多個層面,總體要求務必遵循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行為準則,做到嚴謹治學、樂于奉獻、衣著得體、舉止文明、廉潔從教、作風正派等。中國古代的文人志士對個人氣質、風度的要求非常嚴格,文質彬彬、溫潤儒雅、淡泊灑脫等行為特質是對其高尚品質最為形象的描述。大禹治水過門不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岳飛刺字精忠報國,古人以兼濟天下為己任,這是一種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此外,在修養身心的過程中,古人特別強調“自律”,孔子的“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就是提倡言行一致的君子作風。《中庸》中“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則把自律視為道德行為的更高要求。說到知書識禮,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自周朝開始貴族教育所要求學生掌握的“六藝”之中就把禮放在了首位,孔子也明確指出:“克己復禮曰為仁”,文明禮貌可看作體現個人道德素質和教養程度的外在標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重點學習關于君子品性、文明禮儀規范的內容,近年來四書五經、《三字經》《弟子規》等一系列國學作品的學習熱,恰恰體現了當今社會對于個人內在品質與外在形象的雙重要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學情境創設、課本劇表演等多種形式深化學生對于道德品質的理解與文明禮儀的踐行,使幼專生更快的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總之,師德培養是廣大師范院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內容,幼專院校在國家規定的必修的教師教育課程之外,應該發掘更多的教育教學策略與渠道,以確保有效提升幼專生的師德素質與水平。
參考文獻
1.鄧如清,新世紀中等師范學校師德教育研究,西南師范大學2004屆碩士學位論文
2.馬雅莉,談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的師德教育,衛生職業教育,2014.08
3.李靜、張筠、劉先璐,學前教育專業大學語文師德教育探究,鐵州學院學報,2017.6
作者:呂小婉 單位: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