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學計算機教育方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名信息社會中合格的社會成員,應該具有查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在中學教育階段,就應該努力實現以下兩大目標:
1.1必要的計算機意識培養
(1)計算機模式思維訓練。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程序化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如已知一元二次方程,求不同系數下的解,逐步理出解題步驟,然后通過編制簡單的程序進行解決。(2)通過學習了解各種計算機控制原理,理解機器人控制控制過程,理解機器智能的獲得過程,理解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的過程。(3)學習掌握常見網絡軟件的使用,了解網絡的通訊過程,理解網絡對人工作和生活的促進和影響,理解云計算、物聯網的意義。(4)通過程序化思維訓練,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尊重科學的意識。
1.2必要的計算機應用基本技能
(1)使學生學會使用常見文字處理和圖像、音樂軟件,具備一定的對各種進行信息資源(包括文本、數據、圖像、聲音等信息)進行處理與應用的能力。(2)學習一門計算機語言編程序,在培養學生的邏輯運算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同時,使其能夠利用編程語言解決一些簡單的計算和判斷問題。(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以及與人共事的協作精神。
2適用于中學計算機教育的方法
對于思維尚處幼稚成長階段的中小學生,模仿式學習是一種快速入門的方法,應該成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方法。老師事先提出問題,然后演示使用計算機的解決過程,再安排學生進行練習,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使用技能后,老師可以控制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有一定難度和探索樂趣的嘗試性學習。當采用這種方法時,老師應明確操作的目的和要求,精選操作內容,在一開始先提供正確的練習方法,如要求學生按實驗報告上的步驟進行,在規定動作完成后,再允許學生自己探索。即學即用式學習。越來越多的軟件的易懂性和易操作性越來越強,學習可以不必過分強調系統性,軟件的每一個應用模塊都可以相對獨立出來,學一點就可以用一點,如掌握了基本的漢字輸入,就可以打開WORD、excel,開始編輯簡單文稿、表格。采用邊學邊用的方法,學一點就讓學生用起來,可以充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在更高層次的教學過程中,以任務為驅動,以容易理解的實例帶動理論的學習和應用軟件的操作。每項任務從完成某一對搞好中學計算機教育的幾點思考高潔(重慶市南岸區教師進修學院)任務著手,而任務應以相應學年段符學科教學內容為例提出教學目標,通過教師的講解或操作,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和軟件操作技能,注重培養學生自學新軟件的方法和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在這種過程中,老師可以采用啟發、演示、討論、比較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化認識、拓展視野,在任務的帶動下,獨立思考,提出分析問題的思路,最終解決問題。
學生在學習計算機時,一般喜歡上機操作課,而對課堂理論性教學則會感到單調乏味,尤其是在學習高級語言進行程序設計時表現較突出。此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強調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或采取簡單批評指責的方法要求學生注意聽講和積極思考,效果不會很好。如果采用電視節目預告中使用的“懸念”手法,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會得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講循環語句時,一位教師手舉一張紙,設其紙厚0.2mm,接著提問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多少?當學生回答出來之后,就已經產生了一個疑問:一張紙和珠穆朗瑪峰有什么關系?接下來教師話峰一轉說道,就用這樣的紙(足夠大),對折若干次后,就可以達到或超過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學生馬上會瞪大眼睛張開嘴發出驚訝的聲音。此時懸念已產生,興趣也調動起來了,他們會懷著急切的心情要編出程序來驗證一下這個問題。教師這時點出編這個程序的幾個主要環節,學生懷著好奇心把程序編出來進行驗證一下,教學效果極佳。計算機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語言表面上看是口才問題,其實在深層體現著教師的學識與修養。一個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根據中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采用隨機應變,因勢利導的教學藝術,運用多樣化的教學語言,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引人人勝,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科學的思維,強化教學內容,從而達到高效的教學效果。總之,在中學計算機教育中,要注意教學對象——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如:思維活躍,精力充沛,興趣廣泛,愛玩好動,學習容易從個人興趣出發,難以恒定和持久等。抓住這些特點,采取適宜的教法,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在中學計算機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面對現實保持清醒的認識,始終保持教師的特色,樹立教師的教學風格,才能努力開創計算機教育健康發展的新局面。
3引導學生辨析不良信息
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和網上條件時,也應考慮網絡上不良信息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應該有計劃地采取措施,如加強協作學習的人一人交流活動,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但注意不必過于屏蔽信息,而應積極引導學生辨析不良信息,使其自覺抵制。在條件適當時,可以考慮公開討論,以形成必要的輿論氛圍,促使學生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堵不如疏,在年輕人能夠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信息技術的現代社會,引導學生培養起鑒別是非的能力,遠比教師和學校的正面教育和禁止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