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基礎公共課混合學習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問卷從學生角度分析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學習現狀與需求,采用SWOT分析法,闡述混合學習應用于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優勢、劣勢、機遇及威脅,從而提出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混合學習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混合學習;SWOT分析;計算機基礎公共課
0引言
2015年,“互聯網+”作為戰略性行動計劃,寫入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快速推動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關聯發展,引領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發展。“互聯網+教育”是利用“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思維及行為模式重塑教育教學模式、內容、工具及方法的過程[1],是互聯網新技術與教育諸要素的連接,更是融合,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封閉性,顛覆了課堂結構,真正實現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混合學習是實現師生雙向互動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蓬勃發展的學習方式。計算機基礎公共課旨在培養大學生養成計算機解決專業問題的思維方式,習得應用計算機的方法和技能[2]。當前,各大高校都開設了計算機基礎公共課,這是一門知識性、實用性和操作性并存的公共必修課,在大學教育中具有基礎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一直以來,這門課程主要采用“理論授課+上機實訓”模式,實際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不能滿足信息時代教育的發展以及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是當前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迫切任務。
1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現狀與需求調查
本研究首先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以廣州醫科大學2016級大學生為調查對象,旨在調查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現狀與需求。調查問卷設計了9個問題,其中5個問題的設計基于李克特量表法,采用5級打分法,主要是對調查對象態度或想法的調查,另含3個單選題和1個多選題。經過設計、完善、小規模發放、預測、修改與確定等問卷設計過程,保證問卷結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調查結果顯示,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學習現狀為:大部分學生感覺學習吃力,表示這門課程內容難度大;學習目標不明確,課后不及時復習,常出現遺忘、盲目學習等現象。學習需求為:相對于PPT等課程資源,學生更傾向于視頻學習,操作步驟及知識講解直觀可視化,也利于復習;有強烈的自主學習需求,希望課堂和課后都能有自主控制的時間和空間,喜歡教師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希望教師能提供指導、預習、復習及協作學習等材料。
2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混合學習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種態勢分析方法,通過分析組織的內部優勢(strength)和劣勢(weakness)、外部機遇(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在全面把握分析對象機會和威脅的基礎上,運用系統分析方法,將各因素相互匹配進行研究,從中選擇最佳組合,制訂符合分析對象發展方向的策略[3]。
2.1內部優勢(strength):學習需求和學習風格多樣化
大學生的互聯網意識強,自主學習意識強,對網絡學習有一定的接受度。隨著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和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早已浸潤在信息時代的懷抱中,形成“不會問百度”的解決問題思維,也具備多樣性的學習需求和學習風格,但同時存在學習差距。傳統的計算機基礎公共課中,“上機演示”是課堂上主要的教學內容。學生通過教師的演示操作,進行模范操作,進而實現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應用。一旦離開課堂,他們只能通過回憶或課件、課本,匯聚零散的知識記憶,結合自主復習的知識建構,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內化,這樣的效率是較為低下的。通過學習網絡教學視頻或學習網站,重溫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直接性、針對性都會比單靠課本或課件強,效率更高。
2.2內部劣勢(weakness):缺乏引導性的學習規劃和溝通渠道
大學生入學前,接受的義務教育是強制性、計劃性的,對教師依賴性很強,而進入大學,他們需要慢慢降低對教師授課的依賴,學會自主學習。大學生往往有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但缺乏學習的技巧和方法,想學而不會學。互聯網猶如一片信息的海洋,能讓學生在其中暢游,但也容易讓學生迷失方向。自制力不足、自我規劃不強等,這是大學生剛踏入大學遇到的普遍問題,導致他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缺乏引導而不能開展持久性、發展性的學習。此外,因大學課程與中小學的課程傳授方式的不同,大學師生、生生之間的學習交流更多地發生在課堂中。課后缺乏常態化的溝通渠道,開展的學習交流很少,造成情感交流的缺失,討論平臺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學生的自主學習。
2.3外部機遇(opportunity):信息化教學普及
線下教學與線上學習的融合,讓學習方式呈多樣化發展。教學媒體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教學模式的改革。借助信息技術和教學媒體技術的信息化教學,已成為當前的常態教學方式。越來越多的網絡設備涌現,如教學平臺(BB、Moodle、慕課網絡平臺等)、教學設備(iPad、電子白板、移動白板等),為展開多樣化的信息化教學提供了條件和支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多次提到加強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推動信息化教學的發展,在這些國家政策的倡導下,高校積極響應,大力更新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將信息化教學落實在高校教學中。在計算機基礎公共課教學中,互聯網技術與教學平臺、面對面教學與線下自主學習相結合,能為廣大師生提供不同的教學體驗。
2.4外部威脅(threat):網絡環境的干擾大
混合學習一般發生在傳統課堂和網絡空間的環境中。網絡的學習環境會給大學生帶來的干擾有:①網絡誘惑,主要是網絡游戲、視頻、動畫等娛樂性干擾。碎片化學習容易受到這些干擾,致使學生無法全身心投入學習,或學習中途注意力轉移,學習被中止;②教學資源的“建”>“用”,建設標準不一,魚龍混雜,造成資源開發質量不高、優質資源浪費。據最近一項調查顯示,“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的參賽作品接近10000節,而在527名參賽的高校教師中,只有2.73%教師會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運用微課[4],這造成微課的學習過于形式化,缺乏實用性。計算機基礎公共課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并存的必修課,制作微課視頻資源,需考慮知識點或技能點的性質特征、視頻時長、互動交流等,并將這些資源合理應用于教學,發揮微課資源優勢,改善教學。
3互聯網+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混合學習策略
3.1優勢機遇(SO)策略:抓住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機會,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3.1.1開展分層差異化教學,整體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水平
在計算機基礎公共課開課前,對學生進行計算機水平測試,主要是對這門課程整體教學內容的了解程度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對學生分班開展差異化教學,可調整不同的教學內容,如基礎較好的班,除了掌握office軟件的基本技巧,還可開展Photoshop、網頁設計等難度較高的教學;基礎欠缺扎實的班,重在學習office軟件、圖像編輯、網頁設計等基礎性知識和技能。分層差異化教學,能夠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開展針對性教學和輔導,注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教授,能夠很好地解決有些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等問題,能夠整體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水平。
3.1.2開展基于慕課平臺的混合學習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目前,綜合類MOOC平臺有中國大學MOOC平臺、學堂在線、愛課程等,還有以高等院校為單位,自行組織規劃,又稱為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在計算機基礎公共課教學中,可開展基于國內綜合類MOOC平臺或SPOC平臺的混合學習活動,供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混合學習活動環節可采用:課前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指導反饋—課中學生小組協作,教師啟發引導—課后學生拓展訓練,教師總結反饋。
3.2優勢威脅(ST)策略:發揮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創設多元化的混合學習環境
3.2.1發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共同建設課程資源
美國教育家戴維•喬納森曾提出“信息時代,學生必須學會如何成為信息生產者而不僅僅是信息消費者[5]”。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或課程技術團隊往往是課程資源的制作者,學生是課程資源的使用者。其實,發動學生主動參與制作課程資源不僅能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熱情熟悉開放教育資源和各種社會性學習軟件。混合學習環境中,課程資源的形式呈網絡化,可以是文檔、視頻、動畫、游戲、習題等。對技術要求較低的資源,如PPT、實驗報告等文檔,可發動學生參與制作,更顯學生的學習風格;對于技術要求較高的資源,如視頻、動畫、游戲,可對學生作一些簡單的制作培訓,發動學生以團隊形式參與制作,在網絡平臺上共享,相互學習交流,營造出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
3.2.2搭建常態化的多元溝通渠道,營造友好的混合學習環境
“從人的維度來看,混合學習是一種使人充滿生命活力和人文關懷的環境創設,是提高學習主體生命質量的環境創設[6]”。搭建常態化的溝通渠道,如QQ、微信、博客、討論區、微博等,建立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能夠產生情感共鳴、情感關懷,營造出友好的學習氛圍。在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教學中,學生的實踐操作貫穿整個課程教學,那么,教學互動顯得尤其重要。學生協作學習交流、師生問題對話、技能掌握情況問答等,都常發生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因此,學生的混合學習需要暢通的常態化溝通渠道,開展學習和情感交流,促進知識內化。
3.3劣勢機遇(WO)策略:利用網絡化的混合式教學,解決學生的學習現狀
3.3.1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設計“課程教學+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混合學習方式
網絡學習共同體是基于網絡而形成的學習共同體,由學生群體和教師團隊共同組成,具有共同信念和目標,通過開放性的學習交流、知識共享、同伴協助等方式,促進團體和個體的成長,實現有意義學習的目的。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混合教學,往往采用協作學習、同伴協助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交流,完成學習任務。“課程教學+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混合學習方式能夠整合傳統課堂教學和線上學習的優勢,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構建知識。
3.3.2重視對混合學習方案的設計,精細化實施方案,為學生提供清晰的指引
混合學習常表現為:①教學環節的混合,一般分為課前預習、課中教學、課后鞏固3個環節;②教學方法的混合,采用課堂講授、討論、在線自主學習、小組協作、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評價等方法;③教學活動的混合,如教師教學活動與學生學習活動、在線學習活動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結合等。精細化混合學習實施方案,包括對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的詳細設計,有效做到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緊密銜接、課程導航清晰、教學目標明確,全面跟蹤并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清晰的混合學習環境。
3.4劣勢威脅(WT)策略:資源與學生相互助力,應對網絡時代的學習挑戰
要注重教學資源“以用促建”“以用助學”。在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政策號召下,很多高校、機構開發了大量微課、MOOC、精品課程等優質資源,但這些資源很少真正應用于教學,造成優質資源浪費、教學資源利用率低等。“以用促建”是指在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用資源來教與學,并通過教學效果反饋、師生態度調查等反饋方式,完善資源設計開發,提高資源的質量。當前,教學資源的評價主體多為資源開發人員、專家、教研人員等,很少有教師和學生參與資源的評價。因此,“以用促建”能夠將教學評價與資源評價合為一體,建立健全的評價機制,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教學資源質量和教學效果。“以用助學”是指使用資源學習,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滿足學生的動態需求,如動態生成資源,提供給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習者;發動學生共建資源,提高學習參與積極性,讓資源別具風格;跟蹤和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制定完整有序的學習規劃等,這能充分地發揮出資源的教學優勢。
4結語
“互聯網+”時代,混合學習充分融合線上教學資源和線下傳統課堂的互補互動優勢,為大學計算機基礎公共課教學帶來全新的理論認識和實踐引導。抓住當前的信息化發展機遇,采用適合的混合學習策略,能夠有效地改善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教學現狀。期待文章得出的互聯網+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混合學習策略,能夠為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教學實踐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李碧武.“互聯網+教育”的冷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7):96-99.
[2]何欽銘,陸漢權,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聯合聲明”解讀[J].中國大學教學,2010(9):5-9.
[3]許濤,禹昱,姚中銳.基于SWOT分析的慕課教學發展研究:某大學外國語學院問卷調查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5(9):51-57.
[4]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5-13.
作者:梁潔 單位:廣州醫科大學基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