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種子生產基地現狀調查及技術管理措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國以農為基,農以種為天”,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而種子質量的優劣則直接決定了農業的健康發展。作為集中培育優良種子的專門場地,種子生產基地內規范統一的生產技術以及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能為高質量種子的生產與繁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本文以南召縣種子生產基地為研究對象,綜合分析了種子生產基地存在的技術及管理上的問題,并針對調查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整改措施,旨在為南召縣種子生產基地日后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學的建議,提高基地種子培育的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南召縣;制種基地;現狀;整改措施
種子是農業生產的根本,2000年我國首次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并在2018年對其進行了修訂。種子管理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給種子生產基地的技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質品種的產生不僅需要與種子最佳生長環境相適宜的生態環境,還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栽種方案,同時種子的生產還要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體系,這都是現代農業體系下種子生產基地所要具備的必要條件。
1南召縣農業特點及種子生產基地現狀
1.1南召縣農業特點
南召縣是河南省南陽市的一個下屬縣,全縣共擁有耕地面積46.7萬畝,平均每人占有耕地面積達0.74畝。全縣糧食作物的種植以小麥、玉米、水稻以及紅薯為主,其常年播種面積達到了55萬畝。另外,南召縣還種植了花生、蔬菜、芝麻、油菜及大豆等經濟作物。農業在南召縣的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如何保證糧食以及經濟作物的穩產豐收,如何培育高品質的作物種子、建設規范化種子生產的技術管理標準是現代農業背景下農業技術人員應該重視的問題。
1.2種子生產基地現狀
雖然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種子繁育的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但是由于各地的實際情況不同,導致種子生產基地的生產與管理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集中于種子繁育田選址不科學以及種子培育過程中操作不規范。技術人員單純依靠經驗進行育種,專業化程度不高,導致生產過程中管理脫節,缺乏嚴謹的科學性,從而造成培育出來的種子純度不達標,質量也難以保證。
2種子生產基地技術管理整改措施
2.1制定制種技術統一標準
目前各地種子生產基地缺乏統一標準,導致基地生產出來的種子質量良莠不齊。因此,只有規范制種程序,制定統一的技術規程作為種子生產基地的操作標準,才能有效改善目前狀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品種的種子所適用的管理技術也不一樣,基地技術人員應在遵守國家標準以及地方標準的框架下,充分考慮種子的差異性,針對原原種、原種、親本種子和雜交種子的培育特性制定專門的技術管理方案。另外,同一種子不同階段的培育過程,例如隔離區的安排以及去雜去雄等環節所采用的技術標準和質量標準也不盡相同。針對以上的情況,種子生產基地的管理人員應制定有針對性的技術管理措施。
2.2嚴格遵循標準制種流程
一般情況下,常規的育種流程涉及到三類種子、兩代種子培育,先利用原原種生產出原種(即第一代培育),再通過原種培育出目標生產用種(即第二代培育)。其中原原種又被叫做超級原種,是所有種子最初始的種子源頭,品種純度為100%,它是由農業育種專家培育而成的具備十分穩定遺傳特性的品種。由原原種培育成的原種,其純度可以達到99.9%。以上兩類種子均為繁殖用種。而生產用種則是由原種直接繁育出來的種子,可直接用于農業生產栽種。由于種子的迭代培育過程會降低種子的純度,因此,常規的制種必須遵守上述的標準制種程序,選擇繁育用種進行培育,這樣才能使生產用種的純度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2.3 關注種子培育過程的每一環節
種子繁育田是繁育用種生產的基礎,在培育生產用種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進行培育工作之前,要對繁育田進行科學選址,選址一般遵循以下原則:地塊平整、光照和溫度適宜、土壤肥沃,并且方便灌溉,這樣的地塊能保證種子具備理想的飽滿度;育種地塊之間應聯片集中,不宜太過分散,并且靠近道路,交通便利,方便地塊整體管理,便于隨時隨地掌握種子培育進度和效果。播種原原種或者原種時需要注意:嚴格甄別、區分不同種類的種子,不得出現種子摻雜播種的情況;不同種子的播種區域要按照標準距離進行隔離,以免因距離過近而出現不同種類植株互相授粉,從而發生生物學混雜的情況。自花授粉作物品種之間的間隔距離分別為,原種200~500米,良種100~300米。異花授粉作物分別為,原種1000~2000米,良種500~1000米。常異花授粉作物分別為,原種500米,良種300~400米。另外,培育過程中可采用精量或者半精量播種技術(如采用單粒點播或者或單株栽插形式)、剝蘗移栽(適用于小麥、水稻等具有分蘗習性的作物)或者營養繁殖(如多級多次育苗、側枝扦插、休眠芽再生技術和植物組織培養等)等技術手段來提高種子的繁殖系數。上述幾種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根據實際情況聯合使用。雜交種培育種子注意事項:不同性狀種子地塊之間保持安全距離;要熟悉父母本植株生長狀態,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播種,以保持父母本花期的同步;播種時切勿混淆父母本,不能漏播、錯播、濫播,要控制好父母本播種行數的比例;對父母本植株進行去劣去雄,確保植株質量;可采用人工干涉調整父母本花期,例如施加肥料、掐掉早開花以及修剪枝條等方法;對母本進行去雄操作,包括去除雌雄異株體中的雄株、去掉雌雄同株異花體上的雄花、去掉雌雄同株同花體中的雄蕊;母本植株的最佳授粉時間控制在上午8~11時。
2.4落實種子生產基地管理機制
2.4.1 實施合理的種子田管理方案 為保證種子生產基地各項技術流程能夠高效、嚴格執行,建議制定獎懲分明的管理辦法,并根據實際完成情況進行相應的獎勵與處罰。在雜交育種過程,要通過定期定時對每塊地塊進行抽檢與監督,提前做好預防措施,防止育種過程出現偏差。一旦出現問題要及時上報,并在第一時間采取補救措施。去雜去雄階段要安排專門的人手,在苗期至花期前組織2~3次去雜去雄操作,并在操作完成后進行復檢,以確保雜株和雄株被清除干凈。開花階段要強化去雜去雄處理,必要時可采用地塊承包制的方式,將地塊分配給特定的人員管理,制定相應的達標標準對管理人員以及操作人員進行獎懲。授粉完畢后需要盡快拔除父本,按照規定時間內是否拔除父本以及父本是否拔除干凈對相關人員進行獎懲。另外,在種子脫粒之前,需要對種子純度進行檢驗,若種子中包含的雜粒過多,則對種子進行降級、報廢以及罰款等措施。其他技術指標也必須遵守相應的規范標準,不允許出現管理不到位、制度混亂的情況。
2.4.2 提高制種人員專業水平 要想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人員的綜合技術水平也很重要,從管理者到技術人員再到整個生產參與者,只有他們的技術水平與責任意識提高了,才能很好地貫徹落實各項操作規范。因此,建議基地在農閑期間定期組織專門的技能培訓,對基地的技術骨干可組織必要的觀摩學習,加強行業之間的交流與探討。農忙時可請農業專家親自到育種基地進行現場指導與教學,從而提高制種人員的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品質良好的種子是農業豐收的根本,只有從源頭做起,控制好制種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才能生產出質量過關、品種優良的種子。因此,各地的種子生產基地務必要規范化管理,不斷提高生產基地的技術管理水平,因種制宜,為種子提供最合適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才能生產出合格的種子,滿足農業種植的需求。
作者:周勇 單位:河南省南召縣種子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