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金融風險管理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案例教學法在本課程運用的可行性分析
(1)學院自身建設,
(2)教師數量,
(3)案例教學課時占總學時的比重,
(4)教師的知識結構,
(5)學生對案例教學的認知程度,
(6)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7)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狀況,
(8)課程的性質目的,
(9)理論知識占全部教學內容的比例,
(10)教師的教學經驗。邢小軍等根據金融學專業的另外一門重要課程《國際投資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并結合實踐教學法的特點,采用DELPHI法對陸春設計的指標體系進行修訂充實,形成了更加全面合理的指標體系,來判斷此門課程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可行性。我們認為,可以借鑒邢小軍的指標體系,來判斷金融風險管理這門課程是否適用案例教學法。因為這兩門課都屬于金融學的專業方向課,相對其他金融類課程來說,課程產生的時間都不長。具體的指標標準分述如下:
(1)課程的教學目的。如果學生是科學型碩士或者更注重理論研究的話,案例分析和實踐教學法的適用性較弱;如果是本科學生或者MBA學生,那么案例分析的適用性就較強。
(2)建立案例庫的難易程度。如果課程無法建立數量充足的案例庫,那么教師即使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案例教學法也只能勉強維持。
(3)課程教學內容中理論知識的比例。理論適合循循善誘地講解,不適合案例討論和實踐模擬;故理論知識的比例越少,課程越有利于案例分析法的采用。
(4)教師的知識結構。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擁有更加廣闊的知識儲備,案例大多涉及金融管理決策問題,要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往往需要將金融學的各種專業課程的知識進行必要的綜合。另外,案例分析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經驗,要求教師擁有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以及突發情況的處理能力。
(5)學生的知識儲備狀況。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學生肯定不能是一張白紙,學生必須事先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擁有一定的專業分析能力,才能夠完全融入課堂討論的氛圍之中。
(6)教學工具的完備程度。電腦、投影儀等常規工具是最起碼的要求,可能還需要有案例討論室、網絡鏈接、交互式教學工具等,否則案例分析的教學效果將很難體現出來。
(7)學校的政策支持程度。由于案例教學法明顯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故高校的績效考核政策傾斜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雖然在課堂上相比傳統教學模式,教師的講解工作量的確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是在課前的準備設計的工作量將會成倍地上升,因而在工作量的計算方式上需要作出一定的傾斜。
(8)學生對教學方法的偏好程度(喜好或厭惡的程度)。學生是教學的受眾,所以學生的態度將會決定最終的教學效果。必須在學生喜歡、至少不厭惡抵制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學生們最大程度的配合支持。
(9)教師對教學方法的態度。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因而教師對新教學方法的了解程度及秉持的基本態度,會顯著影響其采用的積極性與具體的使用效果。
(10)案例的真實性。真實性對教學效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教學中應該盡量選用真實的案例,這樣不僅使得案例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而且使其具有更高的說服力。風險管理這個概念自20世紀50年代首次提出以來,受到了學術界和實務界的廣泛關注。前些年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以及歐債危機,都對世界各國的金融從業人員乃至社會公眾上了一堂生動的風險教育課。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愈來愈多的高校開設了金融風險管理課程。開設這門課程的直接目的,就是讓金融專業的學生近距離地感受金融風險,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處置各種金融風險。通過這門課的名稱不難看出,盡管它有風險形成機制的理論分析,但它最大部分內容還是屬于操作性較強的知識和技能訓練,這是該課程適用案例教學法最根本的原因所在。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的金融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利率市場化匯率浮動化,各類經濟主體都即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各種風險事件以及微觀、中觀和宏觀的金融危機接連不斷,所有這些都給該課程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為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層次選擇相對適合的案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學生對案例教學法的態度將是新的教學方法能否成功運用的關鍵因素。目前高等學校的教學對象都是90后的大學生,他們趕上了信息化的時代。知識的獲取可以輕松方便地從網上獲取,他們最缺乏的是分析問題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因而他們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比較厭倦,除了少部分想繼續深造的學生外,絕大多數同學都渴望通過課堂學習直接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以便畢業后能夠迅速地適應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案例教學法恰好能滿足學生對技能培訓的需求。讓他們身臨其境,自己尋找各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被動地吸收知識接受灌輸。
二、系列案例教學法的初步探索
我們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在金融風險管理課程教學中,從采用單一的案例教學法起步,到目前主要采用了系列案例教學法,教學效果穩步上升。目前商學院一般課程教學中,往往在講授一章內容時比較習慣地采用單一的案例,這樣做的好處是使課堂教學更容易組織,講授的內容重點比較突出。我們認為采用系列案例教學法由淺入深,更符合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避免一開始就面臨一個比較復雜的案例,學生會產生無從下手的感覺。我們在進行每章內容教學時,往往同時提供三個案例,構成一個完整的案例系列,由導入案例、講解案例和思考案例組成。導入案例的主要作用。導入本章所要講授的主題,一般要求短小精干,對時效性要求稍高,最好是選擇近期發生的金融風險事件,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案例深入了解的興趣和熱情。在整個案例系列中起到一個鋪墊的作用。講解案例在系列案例中居于核心地位,一般要求案例情節交代完整,與本章討論的主題緊密相關,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經典的。通過該案例的分析討論,使學生比較深刻理解某種決策方法如何運用的精髓。思考案例主要供學生課后鞏固本章所學知識和技能,一般要求難度比講解案例稍低,案例設計中盡量避免設計過多的陷阱,這樣將保證大多數學生經過一番獨立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定的成功感。思考案例在整個案例系列會起到鞏固強化的作用。我們在講授債券市場風險管理這一章時,選取了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導入案例選擇的是歐洲債券危機事件,屬于宏觀層面的債券市場風險。選擇這個案例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考量:一是該事件是近幾年國際金融市場的重大事件,雖然歐債危機的最黑暗時期已經過去,但導致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依然存在,仍然有關注研究的價值。二是它主要涉及到債券的信用風險問題,這是最常見的風險,在未來的金融實踐中學生還會大量地面臨此種風險,因而他們會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搞清楚相關各方究竟如何來化解信用風險。講解案例選擇的是武漢鋼鐵集團2002年公司債券案例,屬于微觀層面的債券風險案例,主要引導學生著重分析發行主體可能面臨的風險及其避險措施的選擇,結合當時的市場環境充分揭示公司債券面臨的各種風險,充分理解債券條款設計的合理性。思考案例同樣選擇的是微觀層面案例,超日太陽公司2014年債券價格急劇下跌,投資者損失慘重。通過這個案例,可以學生深刻理解除了債務人直接違約外,由于債券發行人信用等級下降,也會給債券投資者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結論
通過上面的詳細分析,我們認為金融風險管理課程完全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豐富的國內外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實踐提供了大量生動典型的案例;高等教育的教學對象也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不同于以往時代的大學生,21世紀的學子更喜歡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積極參與課堂的教學環節。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成功與否,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們以為,采取系列案例教學模式既遵循了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能充分發揮案例教學法的最大優勢。我們期待案例教學法在金融人才的培養中被更多地運用,結合其他先進教學法的采用,為實實在在地提高金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添磚加瓦。
作者:吉余峰 單位: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