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調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通過調查某校大學生對“校園網貸”的情況,提出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的措施。其中在借貸平臺程序規范方面,提出以法律規范借貸平臺放貸程序,如關聯大學生個人信用體系、科學評估后確定放貸金額等作為必備程序。組織大學生完善個人信用信息來控制風險,對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大學生未來發展均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提高社會信用狀況。
關鍵詞校園網貸大學生風險防范
隨著國家“普惠金融”政策的推行,網絡借貸平臺日益活躍,不少大學生使用“校園網貸”借款,但由于魚龍混雜的借貸平臺存在信息審核監管不嚴、夸大誤導性宣傳、高利貸等問題,造成不少大學生借貸中出現逾期糾紛、暴力逼債甚至背負高額欠款跳樓自殺的社會悲劇,嚴重后果給大學生身心帶來傷害,給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也給高校安全穩定及社會治安帶來隱患。與此同時,銀監會、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治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圍繞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的問題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本文基于對大學生進行“校園網貸”調查問卷,通過數據分析校園網貸在大學生中的情況,提出建議為學生提供更為理性的消費方法和金融風險防范知識,提高誠信意識,構建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加強網絡平臺的監管,規范網絡放貸程序,控制風險、提高社會的信用狀況。
一、調查問卷情況
此次調查以某本科院校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接受調查的為大學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共計456人參與了調查。調查人員為項目研究人員和班級輔導員,主要數據采用調查問卷的結果,結合日常輔導員工作中的案例,進行調查問卷收集、案例分析等情況反饋等信息,對456份學生提交的問卷進行匯總分析。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了在校生生活消費情況、對校園網貸的認識以及對風險防范的意識等方面的內容,案例主要是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接觸和了解到的使用網絡貸款學生的情況。調查的方法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案例分析、學生訪談等方法,調查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問題,完成數據匯總。本次調查共計456名同學參與答卷,收回有效問卷456份,回收率100%。
二、調查結果分析
參與本次調查的456名同學中,其中男生161人,女生295人。大學一年級學生241人,二年級202人,三年級13人。每月生活費1000元以內的215人,1000~1500的208人,1500~2000的26人,2000元以上的7人。生活費由父母給予的431人,每月支出大于收入的同學182人。曾有過消費借貸的學生有72人,周圍同學借貸消費的有106人,曾使用校園網貸的有31人。大學生的消費和借貸情況在學生中存在且有一定比例,在調查中也顯示出一定比例的同學曾嘗試使用網絡貸款,對網絡借貸的認識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具體調查結果情況如下:
(一)生活消費情況分析
從問卷調查的情況來看,目前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1000以內215人,占47.15%,1000~1500的208人,占45.61%,1500~2000的26人,占5.7%,2000以上7人,占1.54%。調查顯示,大學生的消費基本集中于1500元以下,大部分學生的生活消費水平較為平均,有部分同學有消費超過2000元以上。每月收入主要由父母給予的生活費431人,占94.52%;獎學金或助學金46人,占10.09%;兼職收入138人,占30.26%;其他37人,占8.11%。調查顯示,大學生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父母提供,靠兼職和獎學金占據了一定比例,部分同學嘗試通過兼職減輕家庭負擔或者增加收入渠道。
(二)對校園網貸的認識分析
大部分同學沒有使用網絡貸款,但部分的學生有使用經歷。在借貸消費方面(利用螞蟻花唄、網上貸款等形式):72人曾有借貸經歷,占調查人員的15.79%。調查顯示,部分學生使用借貸消費,在支出大于收入的情況下,借貸消費會成為學生增加支出的一種途徑。借貸途徑方面:367人向親戚朋友借貸,占80.48%,31人使用校園網貸,占6.8%,47人使用金融機構,占10.31%。調查顯示,大部分同學通過親朋好友借款,但也有部分同學通過金融機構和校園網貸借款。在是否了解校園網貸方面,12人表示了解,占2.63%,64人基本了解,占14.04%,380人不太清楚,占83.33%;調查顯示,對校園網貸的了解方面,只有少部分同學了解,80%以上同學不了解,對其中的運作和風險沒有認識,這會導致部分同學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涉入網貸。在是否了解借貸產品涉及的法律知識和國家政策方面,32人十分了解,占7.02%,等到用到的時候才會去了解的110人,占24.12%;52人當出現問題時才會去了解,占11.4%;基本不了解的262人,占57.46%。調查顯示,在國家機構對校園網貸進行嚴厲打擊和媒體多次刊出校園網貸造成的惡性事件后,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對校園網貸不了解,不清楚其中的風險。
(三)對“校園網貸”和金融風險的認識情況分析
在進行校園網貸時是否考慮過自己的還款能力方面,274人深思熟慮,占60.09%;考慮過,基本相信自己還款能力的102人,占22.37%,從未考慮過的80人,占17.54%。調查顯示,大部分同學會深思熟慮考慮還款情況,但也有部分同學從未考慮后果,金融意識和風險意識欠缺。對校園網貸中的低息貸款甚至無息貸款怎么看方面:是件好事的32人,占7.02%,還算可以,符合大學生消費群體現狀的80人,占17.54%,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需謹慎的344人,占75.44%。調查顯示,大部分同學能夠理性認識校園網貸的風險。在對借貸產品的了解方面,了解螞蟻花唄的422人,占92.54%,分期樂的71人,占15.57%,優樂期的38人,占8.33%,愛學貸44人,占9.65%,我來貸的26人,占5.7%,趣分期的16人,占3.51%,名校貸的61人,占13.38%。調查顯示,學生對校園網貸有基本了解,也有部分同學進行使用。考慮不合理的校園網貸長期發展帶來的結果調查中:容易造成大學生信用危機的338人,占74.12%;易形成子貸父償的情況,拖累家庭的309人,占67.76%;破壞社會正常經濟發展,有損社會秩序的232人,占50.88%;不利于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的170人,占37.28%;不利于引導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的316人,占69.3%;破壞借貸行業的正常秩序的182人,占39.91%。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其中的風險認識仍然不足,風險防范意識有待提高。
三、調查顯示的問題與對策
本次調查基于“校園網貸”中的不良現象進行研究,通過調查產生逾期糾紛的學生案例,分析大學生熱衷使用“校園網貸”的深層次原因,從規范借貸平臺放貸程序、監管借貸平臺、加強大學生教育和預警等方面提高大學生風險意識。在規范借貸平臺方面,通過法律規范放貸程序,重點組織大學生完善個人信用系統,借貸平臺關聯信用系統,通過評估個人信用后合理放貸,超出部分借貸平臺承擔,同時向家庭和學校公開借貸信息的方式約束借貸平臺和大學生雙方;在網絡平臺監管方面,通過政府打擊違規違法借貸平臺、對借貸平臺加強監管;在大學生自身方面,加強風險意識教育、普及金融法律知識等措施進行風險控制。
(一)加強對國家相關政策和網絡貸款風險知識的宣傳
大學生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有助于增強大學生新的網絡安全意識,規范大學生網絡使用,學會理性消費、防止風險進一步蔓延。大學生網絡使用頻繁,“校園網貸”的低門檻使非理性學生在貸款中出現不良后果。規范網絡貸款平臺,需政府部門加強平臺監管,完善監管制度規范、開展專項打擊外,高校也應強化宣傳防范和分析預警,完善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內容,家庭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理財習慣等多種方面加以解決。
(二)及時關注大學生個人信用情況
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是對大學生個人誠信進行預警,更好的開展誠信教育。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目前大學生涉及到獎助貸補等各種補助,如果大學生風險意識薄弱、無視逾期的不良后果對于國家的助學政策、學校錢款發放、個人的信用記錄均產生不利后果。大學生使用“校園網貸”出現糾紛,不僅是財物的損失,更是個人信用的污點。提高大學生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通過建立高校與家長交流雙向反饋機制,完善個人信用體系,誠信記錄檔案記錄等措施,建立健全高校與社會聯動的網絡管理工作機制等措施,能讓大學生在“互聯網+”時代更好應對金融和法律風險,促進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
(三)借助通過貸款平臺大學生的金融風險意識亟待提升
國內外都存在向學生貸款的現象,為學生提供學業支持也是當前各國政府正在進行的資助政策,我國除向大學生提供助學貸款外,大學生也在通過網絡平臺向社會借款,但網絡平臺的借款隱患較多,需要著重加強管理。與此同時,網絡平臺的飛速發展也凸顯了當前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和理性消費意識的欠缺,加強大學生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勢在必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平臺進行風險控制和監管方面,在學校教育方面多采用班會教育和宣傳,但僅通過教育和平臺控制并不能從根本上真正解決問題。要解決大學生風險控制和個人信用的問題,需要推進大學生個人信用系統的建立,完善征信體系,平臺信息共享等,這樣才有助于借貸平臺進行風險評估,大學生個人記錄公開使學生理性使用網絡平臺,提升學生個人信用,改善社會信用狀況。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和實踐,“校園網貸”伴隨互聯網發展和國家“普惠政策”推進中產生的問題,對學生建立全新的風險意識和個人信用建立起到重要作用。本項目重在研究案例分析,通過宣傳教育、政府監管和程序規范和個人信用體系建立、完善征信系統等措施加強金融風險控制,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宋程程.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與金融素養培養問題淺談——基于鄭德幸校園網貸悲劇的個案研究.時代金融.2016(15).
[2]馮士軍、藍風.厘清“校園網貸”潛在風險:大學生當心跌入人生陷阱.婦女生活.2016(10).
[3]陳青云.高校學生金融風險防范研究.商.2016(22).
[4]瞿嬋.論校園借貸消費的法律風險及規制.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7).
[5]沈源.對校園借貸平臺的探究與深思.現代商業.2016(15).
[6]包艷龍.“校園網貸”發展情況調查與分析.征信.2016(8).
[7]程詩敏.風險社會視域下大學生安全素質提升研究.首都師范大學.2014.
[8]候賽、天涯.警惕校園網貸案背后的風險.檢察風云.2016(9).
[9]付瑞霞、藺娟.校園網貸亟待規范.金融世界.2016(7).
作者:郭玉芳 單位:安徽三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