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低碳經濟下經貿發展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短期內會使一些區域經濟受到較大沖擊
目前,我國很多地區工業發展還依靠人力、資源吃飯,一些沿海二線地區的縣級企業還是靠重污染、高能耗為主,工業整體上還表現出粗放型的特征。東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重慶等很多內陸地區更是以資源消耗為主,從發展水平上講還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初期階段,優勢工業還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加工、飲料工業、化學工業、黑色及有色金屬工業和機械工業等一些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較低、污染比較嚴重資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的傳統產業上,發展后勁不足,競爭力弱。而這些地區正是碳資源排放治理的重災區,同時這些能源型企業本來的利潤就非常單薄,資源的使用成本增加以后,將會更加不堪重負,所以,這些地區的轉型成本是非常高的。資源使用成本的上升,不僅影響這些地區的企業,進而影響到就業問題。而且隨著企業在低碳壓力下的轉型以后,技術水平可能會提升,對員工的要求提高,同時一些能源型企業倒閉,部分企業外遷。這些地區的低素質勞動力將無法適應企業的需求,他們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就業形勢。
2、長期來講負面影響應該逐步減低
但是,資源使用費用的上升對經濟帶來的影響應該是在初期較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轉型的成功,經濟創傷將會在一定的時間后得以愈合。一方面企業結構將會相應的優勝劣汰,結構會得到調整,另一方面,社會的需求也會相應做出反應,這樣會抵消碳稅征收帶來的壓力。同時,碳資源的使用成本上升這部分主要是政府調控實現的,這些成本會轉化為政府財政收入,將會通過財政支出的形式回流到一些低碳企業以及企業轉型期的護持。這將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的投入,促進經濟的換代升級。魏濤遠與格羅姆斯洛德的課題調查還得出一個結論:征稅后2020年的GDP僅下降了約0.l%。在這一過程中資本的積累逐步抵消了征收碳稅的負面影響。
二、“低碳”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低碳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也是人類生存質量問題,甚至是生存與否的問題。所以,在這個問題面前,經濟發展要服從低碳的要求是不容商榷的。在這個認識基礎上理解低碳的積極影響,有利于我們貫徹理念于我們的行動之中。主要從幾個方面來講:
1、對于企業及消費者的積極影響
一方面,從長期來講可以刺激企業為減少生產成本而提高效率,促使企業降低能耗,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是說:低碳壓著企業往前走。另一方面,低碳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方式。隨著轉型期間資源價格上升,購買者的實際購買能力下降,對資源性商品的消費降低,例如:對塑料制品、紙制品、燃油等的消費,逐步引起消費者尋找替代商品,進行對替代商品的消費,這會從更深的層面轉變人們對于高排放量商品的嗜好,能從根本上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2、對于產業投資的影響
隨著我國低碳時代的到來,企業面臨著新的選擇,從短期來講會導致一些企業減少投資,甚至讓一些企業撤回在華投資,但是從宏觀來講,這些企業正是我們需要逐步淘汰的企業類型,從長遠來講是有利于整個經濟結構調整的。因為這樣可以用來抑制增長過快的高耗能產業投資,重點發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投資產業,為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打下基礎。
3、減緩國內生態環境壓力的需要
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國之一。根據2006年底由我國科技部、氣象局、中科院等單位聯合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2000年我國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34億噸,占世界總排放量的12.78%,總量居世界第二位,人均排放0.65噸碳,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低碳時代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時代任務的準確表達,正是我們經濟發展繼續追求的時代目標,開征碳稅,加強治理,減少排放,是保護環境的有效經濟措施,應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
4、促進技術的更新及提高
國家必將出臺一些新的節能減排的措施,迫使企業走科學發展的道路,促使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引進與創新,提高生產的高效率低能耗道路。另一方面,也使得節能、環保產業得到了一次快速發展的機遇,當前,我國的環保產業比較落后,不僅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還使得我們的環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被嚴重破壞。所以,低碳目標則會刺激環保產業的發展,為我們尋找到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在碳稅的壓力之下,經濟結構的轉型顯得更加緊迫,置死地而后生將是能源型企業的必然選擇。
三、低碳時代企業如何從容應對
首先要端正態度,積極主動地對應而不是消極的觀望等待。尤其是企業自身,要提前思考對應的策略,盡早轉變企業的增長方式,準備打好科學發展這一仗。
1.提前做好戰略準備與技術儲備
企業的經營戰略決定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在我國,低碳政策的實施必定是循序漸進的逐步實施的過程,但是趨勢是不容商榷的。所以,在這樣的形式下,企業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提前做好企業發展的規劃,把企業的轉型方向與步驟規劃好,并依據規劃的步驟逐步進行設備、人員與技術的儲備工作。提前準備就等于為企業自己的應對贏得了時間,分解了低碳經濟給企業帶來的壓力,使得企業更夠平穩地度過挑戰期。
2.逐步轉變生產結構,有步驟淘汰部分產品
具體來講,企業在戰略規劃的同時要轉變生產的結構,每年預留一部分利潤資金,有步驟地讓一些資源能耗性的產品以及一些設備逐步被淘汰、替換。同時,規劃好企業需要逐步引入的新的產品,讓已有產品向低能耗的相關產品上延伸,逐步加大這些產品在企業產品結構中的份額,為未來的戰略轉移踩好“點”,以便適時地替換傳統產品,實現產品結構的轉變。
3.逐步加大設備投入,避免政策被動
一些企業可以通過產品結構的轉變,從能源型企業轉型低碳型企業。而有些企業是無法轉變的,如電廠、鋼鐵企業、造紙行業、化工行業等等,這些企業不僅轉型無法擺脫對碳的消耗性質,而且國家戰略發展也離不開這些行業。但是,政府在低碳目標下,必將逐步對這些企業進行政策上的宏觀調控加大力度,增加減排的壓力。如果這些企業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將很有可能在政策正式實施時候,面臨一個被整治的被動局面。所以,企業應該提前做好投入,逐步向國家政策導向方向靠近,避免被動局面的產生。同時,在這種形勢下,一旦政府政策出臺,企業的多年投入可能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優勢。
四、增強“低碳意識”,把握政府動向,用好政府政策
當前,國家政府正在逐步醞釀著一些新的皆能減排政策,據預測:國家在“十二五”期間將開征碳稅,暫時的開征方式與比例未定,但是一旦實施,對企業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一些地區政府在醞釀“可交易排放權”制度,就是政府將環境資源排放產權化,向企業出賣排放權,而企業如果通過技術改進,減少了排放,則其排放權可以出賣給排放量大的企業,取得好的經濟效益。而那些靠購買排放權進行排放的企業,負擔將加大,處于不利的競爭位置,這項新的市場機制的引入,將給企業帶來真正的利益問題,任何企業也無法通過政府的“關照”而繼續“蒙混過關”。
五、低碳時代政府如何促進經濟轉型
1、明確政策導向,促進限期企業轉型
政府明確的政策導向是關鍵,政府要提前向企業宣傳低碳經濟的趨勢以及具體的時間表,讓企業有一定的緩沖時間進行技術改進、經濟轉型。在規定的時間內,如果企業無法達到減排的目標,將完全置身于新政策的浪潮中自生自滅,被淘汰兼并。地方政府要具有長遠發展目光,在招商引資等問題上避免當前的短視的、急功近利的作風,引導企業向正確方向發展。讓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明確自己改革的時間表。
2、加大對企業新技術新產業的護持力度
在資金上要為企業減負,減輕壓力。政府可以為企業提供低息貸款等資金,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問題,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與改造。鼓勵企業與大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聯合創新,更多地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和先進的管理方式。促進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加大政府采購中小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力度。引導企業集聚發展,鼓勵企業與東部地區先進的企業進行收購、兼并、重組、聯營等,借助外力,加強企業的合作,實現產業有序轉移與換代升級。
3、加大對企業節能減排的管理力度
政府要促進重點節能減排技術、高效節能環保產品和設備的推廣和普及。按照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要求,鼓勵專業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設備租賃等服務,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綜合運用金融、環保、土地、產業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中小企業中的落后技術、工藝、產品和設備,嚴格控制過剩產能轉移擴張和兩高一資行業盲目發展,對納入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所得稅優惠目錄的投資項目,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4、政府要對產業結構進行積極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倡導文明的生活方式
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的服務水平,解決就業的同時優化經濟結構,優化河南的經濟環境;大膽淘汰一些能耗高、效益差的企業,積極發展高科技企業。加大宣傳力度,倡導積極文明的生活方式,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對低碳經濟做出積極反應。低碳是趨勢,也是必然。經過短暫的陣痛以后,會對社會以及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要堅持科學發展的思想,不能把經濟發展完全放在社會發展之上,以環境代價得GDP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