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生體檢結果分析及健康教育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了解大學新生入學健康狀況,確定高校衛生工作防治重點,為開展高校衛生保健工作打下基礎。方法選取江蘇省某高校2018級新入學新生共9166人為研究對象,體檢內容主要包括身高、體質量、體質量指數(BMI)、血壓、心率、肝功能、腎功能、血常規、尿常規等,并對健康體檢結果進行分析。結果男女生BMI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同BMI新生高血壓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新生中高血壓590人,檢出率為6.44%;谷丙轉氨酶增高566人,檢出率為6.17%;心律不齊44人,檢出率為0.48%;尿酸異常3508人,檢出率為38.27%;肌酐異常161人,檢出率為1.76%。男生高血壓、谷丙轉氨酶升高、心律不齊、尿酸異常檢出率高于女生(P<0.01),女生肌酐異常檢出率高于男生(P<0.01)。結論大學生日常健康行為存在較多的疾病隱患,需要加強體育鍛煉,合理飲食,學校應加強健康教育宣傳力度。
[關鍵詞]大學;體格檢查;學生保健服務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大學生亞健康的發生率越來越高[1],引起了家長、學校乃至社會的廣泛關注。教育部、衛生部規定高校新生入學健康體檢是高校必須開展的工作。體檢不僅可以掌握新生入學時的身體狀況,規范學生健康檔案,還能根據體檢結果,較為詳細地反映學生常見疾病及高校當前在學生健康方面應關注的問題。為了解某大學新生健康狀況,現對2018級入學新生體檢資料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選擇江蘇某高校2018級本科及研究生新生共9166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602,女性4564人;年齡14~56歲,平均年齡(21.88±3.71)歲。1.2方法按照蘇教體藝[2018]8號《關于加強全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健康體檢工作的通知》[2]要求,由校醫院對入學新生進行健康檢查,包括身高、體質量、血壓、心率等內外科、五官科、胸透檢查等,化驗項目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谷丙轉氨酶檢測等。
1.3判斷標準
收縮壓≥140mmHg或(和)舒張壓≥90mmHg定義為高血壓[3];心率>100次·min-1或<60次·min-1為心律失常[4];谷丙轉氨酶正常范圍為0~40U/L[5];根據我國體質指數(BodyMassIndex,BMI)等級劃分標準[6],BMI<18.5kg·m-2為低體質量,18.5kg·m-2≤BMI<24kg·m-2為體質量正常,24kg·m-2≤BMI<28kg·m-2為超重,BMI≥28kg·m-2為肥胖。尿酸正常范圍:男性208~428μmol/L,女性155~357μmol/L[7];肌酐正常范圍:男性59~104μmol/L,女性45~84μmol/L[8]。1.4數據處理將數據資料錄入Excel表格中,再應用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具體統計方法采用描述分析、t檢驗和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
該研究對江蘇省某高校的9166名入學新生開展健康體檢,其中男生4602人,占50.21%,女生4564名,占49.79%。平均年齡為(21.88±3.71)歲,不同性別間基礎指標見表1。
2.2不同性別新生BMI分布比較
低體質量1835人,正常體質量5974人,超重1117人,肥胖240人,正常體質量的人數最多,且體質量正常男、女生人數接近,占總人數的65.18%。男、女生BMI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在低體質量、超重、肥胖組中男、女生的構成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在正常體質量組中男、女生的構成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不同BMI新生血壓情況比較
血壓正常的新生8576人,患有高血壓的新生590人。不同BMI組高血壓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3)。
2.4不同性別新生體檢結果比較
新生患高血壓590人,檢出率為6.44%;谷丙轉氨酶增高566人,檢出率為6.17%;心律不齊44人,檢出率為0.48%;尿酸異常3508人,檢出率為38.27%;肌酐異常161人,檢出率為1.76%。男生高血壓、谷丙轉氨酶升高、心律不齊、尿酸異常檢出率高于女生(P<0.01),女生肌酐異常檢出率高于男生,見表4。
3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某高校大學新生健康體檢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入學新生中低體質量1835人,占20.02%;正常體質量5974人,占65.18%;超重1117人,占12.19%;肥胖240人,占2.62%。造成低體質量的原因:可能是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必要的鍛煉、女生刻意追求苗條的身材、貧困學生為了節省而營養攝入不足等。導致超重或肥胖的原因:長期營養過剩,高油高脂飲食,缺乏鍛煉,將會增加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及各種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概率。此外,尿酸異常、高血壓、谷丙轉氨酶增高檢出率較高,分別為38.27%、6.44%、6.17%,形勢不容樂觀,需要引起高校重視,采取有效改進措施以保證學生健康。
3.1尿酸異常研究發現,目前新生健康體檢問題
最多的是尿酸異常。尿酸異常3508人,檢出率為38.27%,其中,男生尿酸異常2531人,檢出率為55.00%,女生尿酸異常977人,檢出率為21.41%,男生的尿酸異常檢出率是女生的2.57倍,這可能與男生喜歡飲酒、攝入過多高嘌呤食物、攝入過多脂肪等不良飲食習慣有關。高尿酸血癥的相關因素為性別、年齡、地區、遺傳因素、體質指數、運動、疾病因素和膳食因素等[9],其中膳食因素在高尿酸血癥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大學生挑食、厭食,營養不均衡現象普遍存在,因此,應在高校進行營養宣教并推薦食堂搭配營養餐[10]。預防高尿酸血癥的飲食治療原則有[11]:控制飲食總熱量;限制飲酒和高嘌呤食物的大量攝入;每天飲水2000mL以增加尿酸的排泄;飲食要清淡,少油少鹽,多吃粗糧,選擇性多吃蔬菜和水果;適當運動,勞逸結合;定期檢查。
3.2高血壓不同BMI新生高血壓檢出率差異有統
計學意義(P<0.01),即BMI對血壓水平及高血壓患病率有較大影響。血壓正常8576人,高血壓590人,檢出率為6.44%,男生高血壓499人,檢出率為10.84%,女生高血壓91人,檢出率為1.99%,男生高血壓檢出率是女生的5.45倍。原因可能與男生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如高鹽、飲酒、高脂肪食物以及貪吃貪睡、缺乏運動導致的肥胖有關,而女生對外表比較重視,有意識控制體重,注意飲食且生活比較規律[12]。高血壓是一種可預防的疾病,超重/肥胖、長期高鹽飲食、過量飲酒者應進行重點干預,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積極控制危險因素。針對已患高血壓學生,學校應定期隨訪和測量其血壓水平,與其簽訂相關健康協議,囑其積極治療檢查,隨時與醫院保持聯系,避免劇烈運動,預防意外情況發生[13]。
3.3谷丙轉氨酶增高
谷丙轉氨酶增高566人,檢出率為6.17%,男生谷丙轉氨酶增高497人,檢出率為10.80%,女生谷丙轉氨酶增高69人,檢出率為1.51%,男生谷丙轉氨酶增高檢出率是女生的7.15倍,分析原因可能與男生在傳染病的防護意識和個人日常生活衛生習慣差有一定的關系。對谷丙轉氨酶增高的學生,高校應進行常規監測,定期復查,對易感人群積極推廣疫苗接種,加強大學生對有關衛生知識及傳染病防治知識的普及力度,并通過發放宣傳單、健康教育宣傳欄等多種形式開展乙肝防控知識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自我防護意識[12]。谷丙轉氨酶增高學生,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積極鍛煉身體,早睡早起不熬夜,不太過勞累,盡可能少飲酒或不飲酒。高校應建立健全新生入學體檢檔案和記錄,針對入學體檢存在異常的大學新生給予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并做好定期追蹤、復診和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工作。對患傳染病的學生保留學籍,入院治療痊愈后,第二年體檢合格后方能入學,并及時安排與該生接觸其他同學到校醫院做相關檢查。保證學生的充足睡眠,戒除長時間看書、看電視、上網、玩游戲等不良習慣,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合理營養,均衡膳食,保持體質量,避免超重和肥胖帶來的一系列健康問題。
4參考文獻
[1]由娟.大學亞健康狀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4):796-797.
[2]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加強全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健康體檢工作的通知[EB/OL].
[3]王吉耀.內科學(上冊)[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61.
[4]陳光英,陳麗娟,李敬東.粵西大學生心血管病患病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17,38(3):404-406.
[5]蔡思勤,蔡順云,樊瑞蘭,等.廣州某高校新生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全科護理,2014,12(22):2096-2097.
[6]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EB/OL].
[7]申永臣.體質量指數超標學生的肝功、血尿酸和糖耐量監測結果及相應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3):70-71.
[8]張建,朱慶云,龔紅方,等.上海市青蒲區白鶴鎮65歲及以上老年人血生化體檢結果分析[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8,13(2):166-168,178.
[9]張元榮.痛風與飲食管理[J].護理研究,2010,20(S1):93-94.
[10]熊祥玲,趙江,陳宏偉,等.2011-2013年大學新生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健康與社會行為,2015,42(20):3733-3735.
[11]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92.
[12]魯建民.2016-2017年西安某高校入學體檢結果分析[J].中國校醫,2018,32(7):512-514.
[13]于彩云,劉玉萍.某大學2009-2012年入學新生體檢異常情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6):926-928.
作者:馬燕 單位:南京大學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