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于手機的社區健康教育方法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對基于手機社區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現狀進行綜述,歸納總結其實施方法及各自的優缺點,并對其未來的發展進行思考和展望,以期為實施社區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關鍵詞:慢性病;社區護理;健康教育;方法;手機;網絡;信息;綜述
隨著科技信息的發展,以手機為載體、以網絡為媒介的移動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1]。我國借助手機功能進行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規模較大的醫療機構,如醫院、醫學院校、研究所等[23],而在基層社區開展的相關研究近幾年剛剛起步,但發展較快。本研究主要闡述基于手機的社區健康教育方法研究背景和研究現狀,歸納總結其實施方法及各自的優缺點,并對其未來的發展進行思考和展望,以期為實施社區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1基于手機的社區健康教育方法研究背景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2年,全球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多達3800萬例,其中我國為860萬例。我國每年有300萬人因患上某些本可預防的疾病而死于70歲之前[4]。2008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6.48%,2012年為8.80%,2013年為9.48%,縱向來看,健康素養水平呈現穩步上升趨勢,但總體處于較低水平。其中基本醫療素養最低,僅為8.30%,慢性病防治素養次之,為11.59%[5]。因此,需大力開展全民健康教育促進行動,加強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重點領域的健康教育工作,從而增強居民健康意識,改進不良行為習慣,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科技信息的發展,手機在全世界已得到普及。其具有打電話、發送短信、瀏覽網站及下載并利用相關應用軟件的功能,同時它又具有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互動性強、內容豐富及信息量大等優勢,使其成為醫療保健人員為服務對象提供各種健康服務的新工具[6]。另外,根據工信部的最新統計數據,2015年5月末我國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29233.8萬,其中3G用戶45584.2萬,4G用戶20077.4萬;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94.6%[7]。我國居民的手機持有量為醫務人員借助手機開展社區健康教育提供了硬件條件和可能性。
2基于手機的社區健康教育方法研究現狀
目前基于手機開展的社區健康教育,主要是借助手機的電話、短信、微信、相關應用程序(APP)4項功能,開展形式各異的健康教育活動。而基于手機的騰訊QQ、網頁功能進行的社區健康教育研究則較少。
2.1基于手機電話功能開展的健康教育
通過手機電話功能開展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實現電話隨訪,電話隨訪是利用電話對病人的病情變化、康復情況、心理狀態等實施指導與監控,在醫護人員和病人及病人家庭成員之間建立有目的的互動[8]。目前電話隨訪主要用于社區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等慢性病,以及老年人、孕婦、嬰幼兒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中。文獻研究發現,醫務人員使用電話功能對居民詳細講解健康教育具體內容的較少,多數是用來與居民進行簡要溝通[910]。其主要原因是手機接聽電話的音質問題、不可重復性及無視覺感等原因,易影響健康教育的質量。但由于手機具有隨身攜帶和可移動的優勢,故手機通話在社區健康教育的提醒與通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手機電話功能可作為其他健康教育方法的輔助性手段。
2.2基于手機短信功能開展的健康教育
手機短信健康教育是通過發送短信的形式將健康理念、衛生知識、疾病防治等信息傳遞給社區居民,借此開展急慢性防治、衛生知識等健康教育,從而達到宣傳健康知識、預防疾病的目的[11]。王桂榮等[12]針對社區206例非特異性下腰痛病人進行干預,觀察組給予手機短信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P<0.01或P<0.05),知識知曉率、遵醫率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應用手機短信功能進行社區健康教育相對于傳統方法效果明顯提高。Hanuer等[13]通過每日發送3條短信提醒2型糖尿病病人監測血糖,使病人的血糖監測頻率升高至每周3次~5次,應答率較高。Zhuang等[14]對年齡≥18歲社區居民的健康素養進行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干預組每周發送1次健康教育短信,對照組采用常規的健康教育措施,干預持續1年。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居民健康素養分數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手機短信是提高居民健康素養的有效方法之一。由此可見,手機短信健康教育在疾病認知、自我管理行為和特征指標的監督等方面收到了較好的干預效果。手機短信健康教育具有可重復瀏覽、短信制作簡單、點對點傳播、成本低、速度快,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等優點,但也存在短信字數受制、無可視圖片、要求閱讀者有一定視力水平、互動交流效果差等不足之處。因此,建議實施者在使用手機短信對社區居民進行健康教育時,可根據具體干預內容和群體,聯合應用健康教育講座、板報及發放健康手冊等其他方法實施健康教育,以發揮手機短信健康教育的優勢,彌補其不足之處。
2.3基于手機微信功能開展的健康教育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基于智能終端、可提供即時通信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其支持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15]。目前基于手機微信功能開展的健康教育,多應用于出院回家病人的延續性護理研究中。吳純真等[16]在研究中,借助微信多媒體平臺,定期向社區2型糖尿病病人有關糖尿病飲食、運動等知識,以及血糖監測、胰島素注射、低血糖應對等視頻,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合理飲食、合理運動、血糖監測、預防及處理高血糖、低血糖的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結果證明微信多媒體平臺這種以病人為中心開展的飲食、運動、藥物和血糖監測等方面的教育與管理,有利于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王艷等[17]一項隨機對照研究中,通過微信網絡平臺對社區卒中后康復期病人進行自我管理行為干預,結果顯示干預組病人在運動鍛煉、認知癥狀管理、與醫生溝通、病人滿意度總分、隨訪團隊對病人的熟識度和盡責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該研究表明微信網絡平臺干預可快速、有效地提升社區卒中康復期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Li等[18]一項隨機對照實驗中,通過官方微信平臺,對1441例在尼日爾的中國僑民進行有關瘧疾的健康教育,對照組僅發送瘧疾相關健康信息,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發送疾病預防和治療的相關信息,且向其開放咨詢界面。結果表明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在知識、態度、行為、技能、整體健康素養等方面有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綜上所述,由于借助微信開展健康教育可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及文字,同時也具有可隨時重復學習、互動交流方便快捷等優勢,因此該形式是目前基于手機開展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但同時它也存在受手機設備及網絡環境限制等不足之處。另外,有研究顯示:在目前開展的基于手機微信的健康教育中存在缺乏跨學科團隊、法規制度及財政補助、誠信合作的醫療環境等問題,因此,建議在開展基于微信的社區健康教育時,可通過建立官方權威微信平臺的方式,加強學科之間的合作,打造高質量社區微信健康教育平臺[19]。
2.4基于手機應用程序(APP)功能開展的健康教育
隨著移動醫療的興起,手機APP因其高普及率、隨時隨身性、互動性等特點而成為移動醫療(mobilehealth)的一種新興形式。近年來,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挪威等國家學者,越來越多地使用手機APP對特殊人群進行健康教育和管理。Laing等[20]基于My-FitnessPlAaPP對初級保健中心的超重人群中進行隨機對照干預。超重者只需在APP中輸入他們目前的體重、目標體重,APP就可給出個體化的卡路里攝入目標。此外,APP還能生成實時報告,展示過去1周體重變化趨勢和卡路里攝入量,并且通過社交網絡彼此分享成功的經驗。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6個月,兩組研究對象體重變化最小,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63)。盡管自我報告的行為在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在個人卡路里消耗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另外大多數用戶對MyFitnessPlAaPP表示滿意,但在第1個月后出現登錄量急劇下降的現象。Kirwan等[21]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針對由初級保健中心網絡招募的1型糖尿病病人,進行手機APP(GlucoseBuddy)干預。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平均糖化血紅蛋白由基線時的9.08%下降到7.80%,表明基于手機APP的自我管理干預可顯著改善1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但兩組在自我效能、自我護理活動和生活質量方面都沒有任何重大改變。Garrison等[22]利用一款名為“CravingtoQitu”手機APP追蹤參與者的戒煙情況。該APP綁定了一個在線交流社區,參與者可以在此平臺上與同伴交流經驗、提出問題、發表見解以及獲得專業的指導。研究結果表明具備互動交流功能的APP在提高戒煙者的戒斷率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近些年,隨著“移動醫療”及“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國內對于APP的研究逐漸重視,但大部分研究側重于開發一些與健康相關的手機APP軟件,很少有研究使用手機APP對人群進行健康干預,僅有的幾項研究主要針對慢性病病人。而使用手機APP進行社區健康教育甚少。魏魏[23]使用了一款名為“微糖”的APP對社區2型糖尿病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結果顯示干預組糖尿病教育的參與度、糖尿病知識改善度、糖尿病自我效能均有顯著提升(P<0.01),該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控制平穩,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梁赤波等[24]通過糖尿病手機管理軟件對社區2型糖尿病病人(觀察組)飲食治療的依從性進行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依從性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糖尿病管理手機軟件可以有效提高社區2型糖尿病病人的飲食治療依從性。趙振華等[25]采用糖尿病管理APP對59例社區老年糖尿病病人進行自我管理行為干預的結果顯示:干預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總分、各維度得分及血糖指標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或P<0.01);兩組體重指數、腰臀比、血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綜合國內外研究,基于手機APP進行社區健康教育,主要應用于對社區中青年居民進行艾滋病、慢性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超重、肥胖以及戒煙有關的健康教育。基于手機APP開展的健康教育雖能滿足居民隨時隨地獲取健康知識,進行健康管理,但對使用者相關能力和健康需求有一定限制。另外,同樣需要相關組織對這些手機APP進行管理,保護居民的個人信息,創建綠色健康教育軟件。
3小結與展望
隨著“移動醫療”及“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手機作為移動健康的重要載體之一,對醫院、社區等機構的衛生保健工作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采用基于手機的社區健康教育方法對居民進行健康教育和管理,雖然每種方法都有不足之處,但干預效果顯示其有較好的適用性和推廣價值。當前,在發達國家,利用網絡和手機進行健康教育和醫療咨詢已成為常態,而我國尚處于發展階段,尤其是借助手機APP開展社區健康教育與管理還處于探索和開發階段。由于借助手機開展健康教育具有內容廣泛、方便經濟、實時性、互動性等強大的優勢,相信在國家的重視、政府的主導和各領域學者的不斷努力下,基于手機的社區健康教育方法將更加受到關注與發展,在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和身體素質中發揮其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莉,田鳳華,胡俊峰,等.新媒體在健康科普傳播中的應用[J].中國健康教育,2013,29(2):188189.
[2]李楊柳,張倩男,魏欣,等.護理本科生智能手機應用程序使用情況調查與分析[J].護理研究,2016,30(8B):28722875.
[3]謝田珍,李桂敏,戴利,等.手機視頻干預對擇期手術患者家屬焦慮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6,31(12):3839.
[4]姚宏文,石琦,李英華.我國城鄉居民健康素養現狀及對策[J].人口研究,2016,40(2):889
作者:耿揚 李新雨 朱雪梅 李妮娜 李良秀 李會仿 董倩 單位:1.哈爾濱醫科大學護理學院 2.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