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新常態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提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伴隨國內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傳統產業鏈競爭力無法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勞動力比較優勢消失、資源使用率較低、環境承載達到界限值等因素影響下,提升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已是迫在眉睫。然而,囿于產業鏈整合成本較高、市場應對靈活度較低、企業激勵程度弱化、企業資金靈活性較差,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提升遭遇困境。由此,針對性提出改善意見,以期為經濟新常態下提升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區域范圍;全產業鏈;核心競爭力
伴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及工業化水平不斷推進,國家早前依靠人口紅利的制造業優勢已然逐漸消逝,特別是近年凸顯出的資源供給不足及環境污染愈加嚴重,導致國內傳統產業中以勞動力為主、資源消耗為基礎的國家產業競爭力難以支撐國家經濟發展。在發達國家工業化3.0、4.0擠壓作用下,提升國內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已然成為國家經濟發展必由之路。經濟新常態下,明確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提升的原則,繼而采取對應的政策措施,對于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優化、推動經濟發展、提升國際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經濟新常態下提升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的必要性
1.1勞動力比較優勢消失
改革開放伊始,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以及工業區轉移,此時呈現勞動力供過于求的態勢。21世紀以來,中國科技工業呈現縱深發展態勢,農村地區勞動力數量持續下降,逐漸凸顯出供不應求的形式。中國社會科學院曾在《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4》表明,現階段中國制造業中工人的平均薪資已經超越多半發展中國家,以往的勞動力優勢已然不再。加之中國地區產業鏈多數處于世界價值鏈低端,利潤相對較低,加之勞動力薪資比較優勢已經消失,導致產業競爭力下降。目前,已經有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越南、印度等地區轉移。此外,發達國家為保證自身供給,選擇逐步回歸制造業。由此背景下,中國提升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極具必要性。
1.2資源使用率較低
當前國內處于人均礦產資源以及各類能源擁有量遠不及發達國家,對于礦產及各類能源的利用率相對較低。除去稀土、煤炭等部分礦產資源以外,其他種類礦產以及能源仍然需要進口。如此,導致產業鏈上下游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且面臨較大程度風險。據國家發改委報道顯示,目前除稀土資源能夠保持100%供給量以外,鐵礦、銅礦、鋁土、鉛、鋅、金等多數礦產供給量不足40%。能源供給方面,目前國內煤炭、天然氣尚能保持供需均衡,但石油已經轉變為純進口國,且進口量呈現逐年增長態勢。2015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一度達到60.6%。如此,致使對依賴能源礦產的產業鏈難以為繼,迫切需要進行升級。
1.3環境承載達到界限值
伴隨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目前國家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而以往全產業鏈中以消耗能源為主的產業結構,對環境造成極大程度負面影響。就農業產業鏈而言,由于工廠建造以及城市垃圾排放污染,農田受到影響產量下降。加之農藥噴灑、化肥施用過量,作物殘留及殘膜等并不能科學處理,導致農業產業鏈無法高效生產。甚至嚴重的地區已經影響到區域土地質量和水質。上述原因導致農業產業鏈的競爭力日趨下降,諸如大豆一類農作物也開始偏向進口。就工業產業鏈而言,鋼鐵、煤炭、化工等高污染及高能耗產業,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也嚴重危害民眾的生存安全。受環境承載達到界限值因素影響,提升農業、工業產業鏈核心競爭力、向綠色生產發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2提升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的基本原則
2.1可持續發展原則
保證可持續發展是提升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也是國際產業發展的主導方向。因此,需要通過技術革新及設備升級的方式提升產業生產效率,并在此過程中合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品的能源消耗。具體而言,則是提升資源初次使用效率,并且盡量能夠回收二次利用產品。以此實現循環經濟,提升資源再利用率。此外,在提升產業鏈競爭力的過程中盡量發展消耗量較低的新能源高端產業鏈,降低或者杜絕資源消耗量過大的低端產業。曾在第十九次人大會議中表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此在提升產業鏈競爭力時,鼓勵產業鏈各主體采用綠色生產方式,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對于環境的損傷。
2.2符合國際市場需求變化原則
產業鏈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制造優良產品,供民眾消費使用。因而提升產業鏈競爭力的過程中,調整產業結構需要盡量實現符合市場需求,保證供需互相平衡,讓產業鏈提升競爭力的同時契合國內外市場變化需求。在此過程中,需要逐漸淘汰市場衰退、需求大幅降低的生產技術和具體產品,進一步轉向市場需求增長較快、具有發展潛力、具備技術優勢的產品產業鏈。與此同時,為適應多樣化及個性化需求,應當依據市場需求進行大數據分析減少量化生產,增強針對性。
2.3推動技術進步原則
依據西方供給定理表述,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路徑即是技術進步,有效提升勞動生產率。因而在提升區域產業鏈競爭力過程中,首先需要探尋區域內部技術進步容易和邊際成本快速降低的產業鏈環節,并針對產業鏈環節優先進行資源供給。若已經形成明晰及正確的發展方向,就需要在現具有的產業基礎上,通過技術進步提升產業鏈競爭力。而促進技術進步則主要依靠2個方面入手,第一,推動生產智能化、自動化,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時提升勞動生產效率。第二,推動企業自主創新及自主研發,通過持續提升自身技術強度并掌握核心標準,以此在全產業鏈中占據有利地位。
2.4提升產業鏈附加價值原則
具有異質性的企業在產業鏈提升競爭力的過程中存在顯著差異,而此種差異則表現在產業鏈各環節、各主體所存在的附加價值。因此,在提升產業競爭力時需要優先選擇處于產業鏈關鍵地位、能夠顯著帶動產業鏈其他主體的產業,并優先向此類企業傾斜資源分配,以此方式推動產業鏈整體價值提升。遵循附加價值原則時,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維度。第一,產品價值鏈提升,將產品生產制造權重適當降低,將研發設計以及品牌創建所占權重適當提升。第二,延伸產業鏈長度。推動不同類型的企業之間展開技術關聯并升級,縱向及橫向產業延伸共同發展,以此方式為產業鏈提供更高的附加價值。
3經濟新常態下提升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的難點
3.1產業鏈整合成本較高
目前相關學者研究表明,在提升區域產業鏈競爭的過程中,實質是在原有企業的業務基礎上進行橫向擴張,通過并購或合資的方式加入關聯企業的運營。但是嚴格來說,橫向擴張的過程中表面是合并企業,但本質上是行業的共同運營。行業有所差異則意味著管理需求差異,對于企業的運用方式、核心能力訴求也極為多樣化。特別是不同企業合并過程中所產生的巨大費用問題,以及后期高層管理風格、經營方式、企業文化方面具有的異質性,會極大程度影響母公司高層管理協調的難度,進一步產生管理協調困境。而這需要企業高層投入海量的資金、時間以及其他資源成本。據統計數據顯示,70%的并購案例失敗是由于企業成本過高,母公司認為成本已經高于預期收入。
3.2市場應對靈活度較低
提升全產業鏈的競爭力定然會促使企業經營范圍擴大,也顯著提升企業在核心業務方面的競爭強度,市場占有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然而企業擴大經營范圍以后,內部結構勢必會進行對應調整,增加人數或擴增部門,此舉定然會導致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降低。此時一旦市場產生經濟周期變化或者技術革新,企業內部極有可能面臨系統性風險。全產業鏈的經營業績可能統一產生下滑現象。與此同時,在提升產業鏈競爭力的過程中會投入海量資源,如此導致企業未來退出行業的壁壘也會變高,進而擴大市場風險對于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
3.3企業激勵程度弱化
全產業鏈競爭力得到提升以后,位于產業鏈上的各主體企業將逐漸固化自身交易行為。短期顯著提升經濟效益之后,則可能形成固定的購買銷售、業務對象。部分通過并購形式的企業也會將關聯企業納入組織內部進行管理,如此雖然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但長期如此,亦會導致產業鏈部分主體以往的激勵效果弱化,企業發展進入瓶頸。主要原因是交易形成固化以后,行業內部缺乏競爭動力,不會像之前一樣與上下游企業展開競爭合作,致使企業經營效率降低。
3.4企業資金靈活性較差
提升產業鏈競爭力的方式本質是通過并購、重組進行企業整合,或者通過內部擴張的方式提升技術強度進行經營范圍擴張,以多元化經營方式提升競爭力。然而無論何種方式,均需要企業投入一定量的資金進行運營。然而提升產業鏈競爭力并非一蹴而就,在長建設周期當中產業鏈主體企業需要承擔相當程度的資金流動風險。受企業資金靈活性相對較差因素影響,產業鏈競爭水平提升難度較大。
4經濟新常態下提升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的具體策略
4.1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提升制造業產業鏈競爭力
提升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的首要方式則是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具體而言:一是強化產業技術創新,研發高技術含量產品。一方面,需要在企業內部建立技術研究中心,并吸納相關專業人才,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良好平臺。另一方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此時需要依據區域特色,在引進來的基礎上實現因地制宜的技術創新,推動新工藝及新產品的開發。二是促進產業鏈生產部分使用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設備。伴隨國內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使用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設備是降低企業成本的有效方式。目前,國內制造業產業鏈仍然處于勞動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轉移過程,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顯著差距。為此,必須加快研發數控機床以及工業機器人,并廣泛應用于產品生產中,切實提升產業生產設備效率,進而提升制造業產業鏈的競爭力。
4.2革新組織結構,利用鏈條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
若想提升全產業鏈的競爭力,需要通過革新組織結構的方式,打造有利于產業鏈競爭力發展的整體環境。因此,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革新。第一,推動國內產業鏈各企業兼并聯合,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企業。通過國內各企業聯合的方式,增強產業鏈企業對國外市場的了解度,利用鏈條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第二,形成龍頭企業帶頭、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方式,促進中小企業現代化發展。此方面可充分借鑒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進一步建立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分工協作機制。大型企業負責對關聯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必要時候予以中小企業資金扶持。此外,需要對中小企業提供生產過程指導,避免中小企業走錯路徑。第三,推動國內企業、研究組織以及高校等機構共同構成產學研聯盟,以此充分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效率。此外,也可通過跨國并購或國際戰略聯盟等多種方式,實現組織架構革新。
4.3強化人才培養力度,為提升產業鏈竟爭力奠定人才基礎
提升產業鏈競爭力必不可少的方式,即是強化打造專業高水平人才。首先,需要加大企業自身的培養力度,培養一批適應現代化產業發展的高端人才。依照國內外市場需求及產業發展要求,與區域高校建立人才輸送通道。企業可適當向高校表明人才需求,促使高校按照培養計劃進行教學,促使人才培養符合技術創新需求。與此同時,也要通過企業內部培養機制培養再制造人才。其次,引進高技術水平的留學人才和國外企業開發設計人員。通過區域政府在居留、生活條件方面給予便利性,增強對海外高級人才的吸引力度。
4.4構建政策優惠體系,強化提升產業鏈競爭力的政策保障
對于區域產業鏈而言,提升產業鏈競爭力僅依靠自身努力無法快速實現,需要區域政府提供對應的政策優惠,為提升產業鏈競爭力打造政策保障體系。首先需要完善產業鏈競爭力提升的具體政策規劃,為區域產業鏈發展加持頂層設計。同時,對產業鏈發展前景進行全方位評估,繼而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產業發展升級,包括依據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區域發展目標、產業鏈目標進行配套金融財政措施。與此同時,制定促進產能調整的相關政策。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提供產業調整、行業轉型政策支持。此外,設置稅收減免政策,提升產業鏈研究深度。進一步明確政策優惠:即是用于高新技術投資的企業可執行全部稅收減免;對于產業鏈企業用于技術革新、設備更換減征10%以下的相關稅務。
4.5推動形成產業集群,發揮集群效應提升產業鏈競爭力
推動形成產業集群也是提升區域產業鏈競爭力的有效方式,進一步利用產業集群效應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力。首先,需要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搭配產業鏈發展的基建和關聯產業以及區域優勢企業向某一地方集中,構成產業集群。其次,需要利用政策優勢推動已經處于產業集群的地區進行集群創新。再次,則是通過提供研發資金補助、技術指導、風險投資等多元化方式促進產業集群實現技術創新。最后,則是通過產業集群鏈接國外市場,吸引國外高端技術進入集群,以此方式實現提升產業鏈競爭力的最終目的。
5結語
文章通過對經濟新常態下提升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得知囿于勞動力比較優勢消失、資源使用率較低、環境承載達到界限值等因素影響,提升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進一步確立提升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的基本原則,分析當前提升區域全產業鏈競爭力的難點,針對性提出推動產業技術創新、革新組織結構、強化人才培養力度、構建政策優惠體系等改進策略,期望通過上述方式為區域全產業鏈提升競爭力提供些許理論參考,為推進國家經濟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參考文獻:
[1]唐衛紅.新常態下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提升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5,,34(25):36-37.
[2]孟東方.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評估研究—兼論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路徑[J].探索,2015,31(4):160-163.
[3]鞏天雷,柏慶國,呂文蓉.經濟新常態下的企業環境戰略分析[J].生態經濟(中文版),2018,34(8):58-63.
[4]李曉東.經濟新常態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培育機制探索[J].改革與戰略,2015,31(2):133-137.
[5]杜朝暉.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原則與路徑[J].經濟縱橫,2017,33(5):61-68.
作者:王勇 單位:黑龍江省對外經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