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學視角下有償補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有償補課,就是指補課的有償性。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即教師在課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利用空余時間為學生補課并收取補課費的現象。在需求與供給并存的條件下,有償補課市場悄然興起。以下從需求與供給的角度對有償補課現狀進行分析。首先,從補課的需求方———家庭來看。經濟學中的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是有效需求”。對補課有需求的主體分為家長與學生。從學生層面來說: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造成學生參與有償補課的原因有很多。第一,課堂教學的需求。學習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想著課外補課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而學習水平跟不上的則是選擇補課來提高成績。第二,升學壓力的需求。升學是中小學生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礎上,就讀一個重點學校則是更深層次的需求。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綜合素質評價由之前老師指導學生的依據轉變為高校招生的參考,學生在各種文體活動比賽中展現自己的才華將是他們向上發展的一條道路。中小學生參加補課可以說是變相地迎合新高考要求的體現。第三,攀比心理的需求。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作為發展的人,也就意味著他們還是不成熟的。現階段,中小學生身心還處于不斷發展階段,容易存在攀比心理。從家長層面來說:第一,國家政策的響應。由于我國政府多年來一直采取計劃生育政策,新生兒人口增長緩慢,家長對于小孩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讓孩子補課謀求成績的提高即是家長釋放期望的一個表現。第二,傳統讀書觀念的困擾。受“學而優則仕”傳統觀念或是周圍補課環境影響讓小孩補課。第三,語數英三門課程在高考成績中占有重要比重,而特長又是特長學生跨過升學的重要環節,因此語數英和專業特長成為學生補課重點科目。總體而言,家長對提高學生學習方面的支出還是持“肯定”態度。其次,從補課的供給方———教師來看。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夠提供的該商品的數量,是有效供給”。同言而喻,教師的補課供給是指提供給學生的受教育機會,補課供給的方式主要有面對面教學與網絡教學。教師愿意提供補課供給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工資制度現狀。1978-1986年,我國教師收入指數在2左右徘徊,低于國際平均水平,2002年后教師工資雖然在逐步提高,但中小學教師工資指數仍低于1.3[1]。1994年實施的《教師法》對教師工資做出了明確規定:“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但目前為止,很多地區尚未落實這一政策[2]。隨著經濟時代的發展,人均消費水平需求也在日益提高,教師僅靠微薄的收入很難維持家庭開支平衡。因此,為了提高生活水平,謀求更高質量的生活品質,收取補課費用成為教師們心照不宣的手段。第二,按勞分配原則的“誘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所得這一價值觀念深入人心,雖然在學校管理中設置教師職稱來吸引老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教師通過提升職稱來提高自身收入水平,但是對于很多教師來說,職稱的評比顯得力不從心。2016年,南方日報以《1小時收入過萬超“網紅”》為題報道某公立學校物理教師通過授課,一小時收入超萬元[3]。第三,教師信仰的動搖。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在利益的驅使下,教師的信仰發生動搖。在種種原因驅使下,有償補課變身為教師增加收入的有效便捷途徑之一。有償補課形成了一個教育供給與需求“旺盛”的市場,如果不進行治理,將會成“燎原”之勢漫延開去。
二、理論分析:有償補課是一種教學制度變異
制度變異是指現行制度的變更和替代或新制度安排中由個體或群體為追求獲利機會自發組織的非正式制度安排[4]。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即是在現行教學制度的基礎上,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發的活動,是屬于教學制度受有償補課市場經濟影響衍生的一種變異。
1.課堂教學效率低
在職中小學教師參與有償補課,會導致教師對本職工作敷衍了事,產生職業倦怠感等不良后果,從而拉低所帶班級的教育效率。不少教師在給學生補課賺取額外收益的時候,往往工作的中心就會發生偏離,由追求課堂質量遷移到擴充補課班級規模。教師上課狀態大多為這幾種情況:一是授課方式的選擇完全照本宣科(完全不講),往往剩余的課堂時間任由學生自習,也不考慮學生到底能不能聽得懂,能夠掌握多少,總之念完課本就算完成課堂任務,完全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指導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方向、內容、質量等,對學生起引導、規范、評價和糾正作用。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師是使學生和教材有效地聯系起來的有機體,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準則的代言人。”教育的中心應該從教師、教材轉向兒童身上。為追趕課堂任務,部分教師會采取拖堂等手段,然而補課教師卻有大把課堂時間進行“揮霍”,此種行為是拉低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教師上課只講少部分知識點,沒有做到知識點的串聯,致使學生只有一知半解,處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狀態,對所學知識不能夠形成一個清晰的思維邏輯,知識點跨度大。以語文課堂文言文教學為例,老師僅僅對文言文寫作背景、文章結構大意進行梳理還是不夠的,文言文中包含需要重點學習的字詞用法,從文章的主旨跨越到古文字詞的結構用法,對于學生來說,很難把握通篇理解。三是知識點都講,但是不抓重點主講,對于知識點一筆帶過,課本中的重點同樣也是寥寥數語。按照教學規律來說,教師在規定的課時內在真正意義上講完課,大部分學生還是能夠學會掌握。
2.教育公平缺失
此處的教育公平指的是課堂教學公平。課堂公平就是教師在課堂中賦予每個學生平等的權利、均等的機會和底線的教育資源,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而自由地個性化發展[5]。有償補課作為一種市場經濟行為,學生通過支付給教師上課報酬,在課余時間參加補課來進行知識的充實。從家庭層面來說,這筆額外支出實實在在地增加了家長負擔,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有能力支付這筆補課費用,但家庭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沒有能力支付這筆補課費用,特別是農村的家庭。郭劍雄指出:“教育機會公平是人力資本對收入分配公平化影響的前提條件。”[6]由于我國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教育差距”“城鄉收入水平差距”還是客觀存在的,教育正是改變一個家庭在社會分層地位的重要途徑。據《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我國小學在校生10093.70萬人,專任教師594.49萬人;初中在校生4442.06萬人,專任教師354.87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374.55萬人,專任教師177.40萬人。從師生的比例情況分析,教師資源短稀缺這一事實顯而易見。收入水平較高的家庭可以利用手中的資本來獲得更多教育資源及機會,收入較低的家庭在教育資源的爭奪中處于明顯的劣勢地位。
3.教學秩序紊亂
利用課余時間有償補課的教師對本身教學工作會逐漸產生職業倦怠,反而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有償補課。就目前中小學師資分配情況來看,由于教師、學生比例不均,通常都是一個課任老師帶幾個班級,所帶班級學生資源完全掌控在自身手中,教師之間組成補課團隊,吸收所帶班級學生,不同的科目都有不同的教師推薦,對學生進行補課允諾,在學習上給予參與補課學生偏向,對不參與補課或是選擇其他補課方式的同學則“另眼相待”。假設學校對于有償補課的教師查處力度小或是放任不管,很容易傷害進行正常教學的教師的信仰,也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教師參與有償補課,對教學持“無所謂”態度,學校逐步成為在職教師謀取利益的場所,學校教學制度受到挑戰,教學秩序失衡。另一方面,還容易埋下家長與學校矛盾的隱患,家長與學校互不信任。學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用一定的教育教學設施和選定的環境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教師在學生在校學習上起主導作用。大部分家長認為教師在孩子課余時間有償補課是學校的“默許”行為,出于不補不放心的心態選擇有償補課。
三、對策建議:治理有償補課需要進行制度改革
通過分析在職中小學教師利用課外時間對學生進行有償補課所造成的危害,筆者從教師工資、法律制度、監管機制三個維度出發,對解決教師有償補課問題提出對策與建議。
1.改革教師收益分配制度
教師的收入水平是體現教師職業社會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我國有明文規定來保障教師工資水平,但很多地區尚未落實這一政策,教師的工資與公務員相比還是難以持平。1994年1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在2006年9月1日修訂且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對教師工資同樣也作出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應當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通過分析教師工資的變動趨勢,吳紅斌和馬莉萍發現教師基本工資從2007年的57.29%下降至2010年的40.19%,績效工資由2007年的10.03%上升至2010年的31.32%,教師補貼縣際差異擴大[7]。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教師對于提高自身收入的需求也更為迫切。有償補課作為一種能夠讓教師在短時間內提高額外收入的手段,對教師有很強的誘惑力,在考慮家庭開支的基礎上,很多教師不得不冒著職業危險進行補課。教師工資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遏制教師參與有償補課的行為。在提高教師工資方面,筆者認為應該建立起一系列的教師工作考核機制,對教師工作分時間段進行績效考核,考核成績具有明顯的層次性,按照學校實際情況進行等級評價,確保考核的公正性,可以多元主體參與評價(老師自評、家長參評、領導檢查、學生評價等主體)。不同層次的成績采用不同標準的獎懲辦法,對于績效考核成績偏差的教師進行相應的“補課”培訓。在職教師補課不僅僅違背了教師職業道德,還要承擔丟失工作的風險,在此基礎上,對于績效考核評比有利于教師提高收入且減少后顧之憂。一方面,教師想要提高業績,在學生教學工作中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會很大,很難有閑暇時間給學生補課;再一方面,對于考核成績偏低的老師來說,不提高績效就要面臨課余時間培訓的“處罰”,即使想給學生有償補課也存在自顧不暇的難題。提高教師工資待遇不單單需要政府出臺相應政策,還要動員社會資金參與進來,提高社會參與度。
2.完善師德培育機制
職業道德是從事教學工作的腦力勞動者在教學實踐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是有階級性的,它是一定階級的利益和意志的體現。倘若教師對自身職業的利益有過高期許,不僅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對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教師有償補課活動就是很好的一個事例。很多教師由于工資不高,便產生了倦怠心理,認為自己現有的師德水平對得起每個月兩三千元的工資,如果待遇都得不到提高,那么師德的提高也就沒有很大必要,于是很多教師把師德的提高和所能得到的利益掛鉤,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此觀念日漸根深蒂固。無論教師水平處于什么階段,對師德的培育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教師師德培育的經費又成為管理者的一大難題,因此政府應該增加教師師德培育經費的支出,大力支持教師進行課外師德培訓,以擴大財政經費支出為提升教師涵養的突破口,創建一個有利于提高師德水平的良好外部環境。筆者認為提高師德的經費可用于幾個方面:第一,增加教師閱覽室有關教師職業素養的書籍數量,定期給教師發放優秀教師事跡讀本,教師通過閱讀書寫思想匯報以及感悟,以行知文化推動新時代師德的養成[8]。從新任教師角度分析,剛剛經歷過幾年的大學學習,很多時候會對繼續學習產生惰性;而對于已經任職多年、具有一定資歷的教師來說,多年的教學壓力已經足夠沉重,往往在追求教學質量的同時容易忽略自身的發展。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幫助教師緩解教學壓力,進行自我提升。第二,提高教師校外學習交流次數,為教師之間交流提供更多的機會。教師有交流才有機會得到成長,在很少交流的情況下“各自為政”,對于教師無論是人際關系的處理還是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都可能會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第三,社會的發展為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隨著新一代教學多媒體設備的研發,課堂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新興教學設備的使用需要教師掌握科學的知識理論,學校可以定時定點對教師進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第四,邀請專家舉辦座談會以及校內優秀教師心得交流會,讓學校教師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教師師德提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多學校由于教師培訓經費的緊缺,很難集中力量對在校教師進行培養。增加教師培訓經費的財政支出,能夠為師德建設提供扎實的經濟基礎,教師也能通過參加一系列活動進行自我升華。
3.加強市場監管力度
禁止在職教師有償補課并不能只靠一紙禁令,必須要有所行動,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力求從根源上遏制此類現象的衍生。有償補課已經存在多年,在過去幾年里,政府也出臺過禁令。例如,在2009年教育部出臺《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教師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2012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禁止在職中小學教師從事有償補課;2015年,教育部頒發《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對在職教師補課也出臺了處分條例;2018年,教育部印發《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明確新時代教師職業規范與深化師德師風建設。地方政府也以國家文件為依據制定相應政策,以山東、甘肅為例,山東省教育廳在2014年印發《關于2014年規范教育收費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的實施意見》,對補課教師進行通報與實名曝光;甘肅省教育廳的《關于開展2015年中小學寒假違規補課行為專項督查的通知》中,更是對教師開辦補習班等違規行為嚴肅查處。在補課仍屢禁不止的情況下,對于補課市場的各種違規亂象應該加大市場整治力度,教育部門對教師補課的打擊處罰絕不手軟。首先,學校開展自查自糾工作,對及時悔悟的教師給予寬大處理,隱藏或包庇補課行為的教師一經發現,嚴肅處理,嚴格打擊在職教師利用培訓機構或私下辦班給學生收費補課[9]。其次,籌備素質過硬的專業檢查隊伍,對各個學校進行暗中走訪調查,通過對市場區域內社會群體發放調查問卷(匿名填寫)的方式,盡可能對補課市場的課時費、參與群體等問題有所掌握。最后,健全監督體系,配有專職人員向上級反饋舉報信息,并且暢通和公開舉報渠道,各學校要設立網絡舉報郵箱,通過家長群、學校網站公布舉報電話,對違規行為及時采取措施,嚴厲打擊。完善相關條例,讓每條處罰結果都有據可行。禁止在職教師補課活動,事關每個群體,團結好可以團結的力量,讓違規補課無處遁形。
參考文獻
[1]蔡雪,薛海平.工資改革提高了我國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水平嗎?[J].教育科學研究,2018(09).
[2]熊丙奇.以攻堅的行動保障教師待遇[N].中國教育報,2018-08-03(002).
[3]謝苗楓,馬立敏.1小時收入過萬超“網紅”[N].南方日報,2016-09-13(A14)
[4]田孟剛,吳貴生.科技體制改革中的制度變異[J].科研管理,1998(02).
作者:朱敏 邱小健 單位:贛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