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分析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基本情況和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生情況,得出了當前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四大困境:課時緊張,案例教學使用較少;課程抽象,前提假設嚴格,實用性不強;考核方式不合理;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并提出了四個相對應的解決對策:精簡理論,主次分明,增加案例教學;增加經濟學綜合仿真實訓教學;改革考核方式,設置期末考最低達標線;增強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興趣。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應用型本科
一、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基本情況
西方經濟學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總結。改革開放后,我國資源配置方式逐步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西方經濟學也開始引入中國,并開啟了西方經濟學中國化的過程。在我國西方經濟學的課程地位是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分為微觀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而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稀缺資源的充分利用問題。西方經濟學課程具有以下特點:理論體系龐大,概念抽象,晦澀難懂;前提假設條件嚴苛,理論性強,實踐應用性較弱;數理性強,對數理知識的要求較高;函數圖形多,經濟模型復雜難懂。
二、學情分析
民辦院校存在多方面的弱勢:與公辦院校相比在軟硬件方面有較大差距;社會對民辦院校存在偏見;民辦高校學費比公辦高校高三倍左右等等。這些弱勢導致民辦高校在高考生中缺乏吸引力。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招收的一般是本二批次的學生,但過本二線20分以上的考生一般不會選擇民辦高校,所以民辦高校能招到的只能是剛好過線的考生。這部分考生能達到招生計劃的六成左右,剩余四成需要降分錄取,每年降分的幅度一般是線下10分左右。因此,民辦高校學生普遍基礎理論知識不扎實,特別是數學和英語等公共課比較薄弱。而西方經濟學課程數理性很強,經濟模型都是以函數圖形的形式呈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困難重重,缺乏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很多學生遇到困難后出現厭學情緒,隨后選擇放棄學習。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優點,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比較強。
三、當前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困境
(一)課時緊張,案例教學使用較少
西方經濟學分為微觀和宏觀兩部分,大一下學期開設微觀經濟學,大二上學期開設宏觀經濟學。由于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每學期一般都有實訓實驗周,所以教學周只有16周,每周3課時,微觀和宏觀總課時都是48課時。而在公辦本科院校,這兩門課程的總課時都是64課時。所以我們的課時非常緊張,而西方經濟學課程內容多,理論體系龐大,由于課程基礎知識和理論體系的講授要花去大量的時間,進行案例分析的時間少之又少。如果沒有把基礎知識講明白,一味強調要增加實際案例分析,會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案例,無法用專業知識專業眼光來分析案例,案例分析的意義將不復存在。所以教師存在兩難境地:如果花較多時間在理論基礎和理論框架上,留給案例分析和經濟熱點討論的時間就會被壓縮;如果強調課程的實踐性,增加實際案例討論的時間,又導致理論講授時間不足,學生對案例的理解不夠透徹,難以用專業經濟學知識來分析案例。
(二)課程抽象,前提假設嚴格,實用性不強
2019年4月,哈弗大學著名經濟學家格里高利•曼昆宣布不再講授經濟學原理(即西方經濟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但也并非一邊倒的褒獎,很多學生和業內人士對這門課提出過意見,甚至抨擊:“學了一遍經濟學,依然無法真正理解真實經濟體如何運行”;“理性經濟人、完全競爭、完全信息等前提假設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似乎完全不適用”;“復雜而龐大的經濟系統,往往直接被教材上的幾個方程簡要帶過。”國內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那么,西方經濟學課程是否還能為中國當前及未來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及創新服務呢?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無法起到激勵作用
閩南理工學院微觀和宏觀經濟學的考核構成比例為: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期中考成績占總成績的20%,期末考成績占總成績的50%。由于是大班教學,每個課堂人數一般是80人左右,教室里的座位幾乎都會被坐滿。期中考試采取隨堂考方式,每個學生緊挨著坐,監考老師也只有任課老師一人。這導致期中考抄襲率高,考試成績水分很高,期中考平均分達到了90分左右,考試結果嚴重失真。而由于期中考成績高,期末考所占比重又較低,導致學生對期末考不重視。例如,一個平時表現一般的同學,期中考90分,平時分80分,按比例加權后,期末考只需考36分,總分就可以達到60分。這樣的考核方式無法起到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作用,只會促使學生投機取巧,引起信息經濟學中的道德風險問題。
(四)學生學習積極性低,部分同學存在厭學情緒
西方經濟學課程難度較大,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基礎和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而我們大部分學生數學底子不好,邏輯推理能力也比較薄弱,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困難重重,很多學生碰到困難干脆就放棄了學習。而且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的實踐活動很多,特別是大一學生。按學校規定,大一要上晚自習,但是過多的學生活動占用了大量的晚自習時間,導致學生無法利用晚自習時間鞏固白天課堂所學知識。同時西方經濟學每次課間隔時間較長,上新課時,很多學生已經忘了上次課所學知識,以致知識碎片化越發嚴重,學生難以構建西方經濟學完整的理論體系。
四、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一)精簡理論,主次分明,增加案例教學
由于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強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所以在課時的安排上不可能增加理論課的課時,微觀和宏觀經濟學會繼續保持48課時不變,甚至將來可能還會減少理論課課時。所以在講授過程中無需做到面面俱到,而要在把握總體理論框架的前提下,做到有主有次、詳略得當,抓重點有條理地進行講授。由于課程理論體系龐大,這就需要教師有選擇地進行精簡。根據課程體系結構,生產要素市場、一般均衡論和福利經濟學、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開放經濟學,這幾章內容可以放棄課堂講授,有興趣的同學課后自學,與老師保持溝通。消費者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不確定性和風險、不完全競爭市場、失業和通貨膨脹這些章節可以選擇簡略地講授。剩余章節作為重點講授。講授過程中,教師要力爭花最少的時間把基礎知識和理論體系講明白講透徹,要進行系統化的講授,把握邏輯性和條理性,提高講授效率,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的巨大的考驗。有些教師建議拿出某些章節讓學生輪流來講授,這可以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也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但是這不適合民辦本科高校。由于本課程理論的系統性和復雜性,我們的學生很難講明白,最后不僅把寶貴的課時給消耗掉了,而且講課的學生和聽課的學生都沒有把理論知識和理論體系搞明白。所以就本門課程來說,傳統的教師講授法還是至關重要的。案例分析及經濟熱點討論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并在學生討論后進行總結點評。案例分析能使學生加強對理論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分析經濟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一舉兩得,并能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增加經濟學綜合仿真實訓教學
經濟學綜合仿真實訓,是針對經濟學專業教學特點而設計,旨在創造一個接近現實經濟的教學實踐模擬體系,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由于微觀和宏觀經濟學具有理論體系龐大、數理性強、概念抽象等特點,學生難以運用專業的經濟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實訓,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整個經濟社會的運行流程,并能有意識地搜集和分析各項經濟數據,通過數據分析驗證經濟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本實訓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宏觀和微觀經濟運營過程,營造真實的經濟環境,讓學生體會現實中的廠商、政府和消費者之間經濟行為。本實訓集實戰性、操作性、體驗式于一體,通過情景模擬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微觀經濟運行與宏觀經濟調控。閩南理工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工程專業在2019年上半年的認識實訓中首次進行了宏微觀經濟學綜合仿真實訓,此次實訓主體是2018級的大一新生。這批學生剛學完微觀經濟學,還沒有學宏觀經濟學,所以實訓效果欠佳。建議等微觀和宏觀經濟學都學完后,經管類所有專業開設為期一周的經濟學綜合仿真實訓,以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三)改革考核方式,設置期末考最低達標線
為防止學生投機取巧及對期末考的不重視,應設置期末考最低達標線,如55分,期末卷面成績過了55分才可以加權平時分和期中成績,否則以期末卷面成績為最終成績。在平時考核中,要加強對課程實踐活動的考核,如每周經濟熱點學生輪流播報情況,案例討論中的學生表現情況都可以計入平時分。期中考采取小班考試,學生座位隔開來防止學生抄襲。期末考可增加應用類題目的考核,減少識記類題目的考核,以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四)增強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興趣
1.精心導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一個設計精妙的課堂導入和開篇設問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帶著問題學習,培養學生研究探索的精神,使他們能很快地全身心投入學習以探尋開篇設問的答案,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熱潮。例如在講授貨幣需求時,通過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片段的朗誦,設問:人們對貨幣的欲望是貨幣需求嗎?比如你想要獲得500萬元,這是貨幣需求嗎?引出新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講授理論時注意和實際相結合。教學中選擇與學生比較貼近的事例及社會經濟現象來豐富教學內容,引起學生注意,培養學生興趣,讓學生感覺到掌握課堂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感覺到生活中處處都有經濟學。例如在講授GDP含義時,舉例:有些同學家里有種菜,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拿到市場上賣,對GDP有什么影響;熱播劇“都挺好”中蘇大強若與保姆結婚,對GDP有什么影響。再如在講授結構性失業時,舉例:大學生熟知的網絡虛擬智能歌手洛天依及人工智能編曲等;著名主持人撒貝寧與人工智能主持人小小撒同臺主持時屢屢被搶話,連撒貝寧都怕被人工智能主持人替代。還有在講授乘數理論時,教師通過展示漫畫“破窗經濟”,由于小偷打破商店玻璃而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來加深學生對乘數理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解決由于經濟理論枯燥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汪小紅.民辦高校《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8(4)
[2]路劍,周勛章,張曉芳.基于審辯性思維能力培養的創新創業教育探析———以河北農業大學經濟學類專業學生教學實踐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8(3)
[3]李敏.西方經濟學沙盤模擬中政府角色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16)
作者:黃碧丹 單位:閩南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