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三創型人才在服務地方經濟中的角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前,全球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從而推動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作出的相應貢獻,人才與經濟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相互促進且相互制約。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體制不斷改革,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尤其是對“三創”型人才的需求比較突出。本文通過“三創”型人才對地方經濟的發展作用及關系展開了論述,根據地方經濟中“三創”人才隊伍建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促進“三創”型人才的建設,從而助推地方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三創”型人才;地方經濟;角色分析;解決措施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三創”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三創”型人才的專業技能比傳統人才的專業技能更加全面,并且具有更加專業的技術水平。“三創”主要指的是創新、創業和創造,其人才應具備正確、清晰的發展目標,堅韌的意志力,超強的自信心,積極向上的工作心態和獨立思考等良好品質。
1.1“三創”型人才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不斷努力,由此可見,人才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根據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物質資源的缺乏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產生一些影響,但是人才資源的缺乏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毀滅性的影響,因此說明人才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三創”型人才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急需的重要人才,“三創”型人才具備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水平更加全面,符合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其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1)“三創”型人才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勞動者的綜合素質與勞動生產效率成正比,勞動者的綜合素質越高,勞動生產效率就會越高,反之就會降低。“三創”型人才具有創新、創業和創造的優勢,相對比普通人才來講,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更具有促進作用,“三創”型人才可以在地方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技能,根據地方經濟的發展現狀,積極主動的改變生產資料,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從而更好的為地方經濟提供服務。2)“三創”型人才可以促進地方經濟內部良性發展。地方經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地方經濟整體的內部結構發展不合理,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影響地方經濟內部結構的發展。而“三創”型人才可以根據地方經濟內部結構的具體情況,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內部結構的發展中表達自己的專業見解,促使地方經濟內部改變傳統的管理理念,積極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內部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從而促進整個地方經濟的發展。
1.2地方經濟的穩定發展吸引更多“三創”型人才
一般情況下,人才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為了提高自身的發展經常遠離不穩定的經濟環境,“三創”型人才亦是如此[2]。所以地方經濟的穩定發展有利于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三創”型人才,地方經濟穩定發展,可以為“三創”型人才提供展現自我能力的機會,讓其能夠體會到自身的價值。人才是在生活、學生和工作中不斷努力學習奮進的,如果人才對自己沒有要求,甘愿在經濟發展不景氣的地方工作,滿足當前的工作狀態,就不能稱自己為人才。地方經濟的穩定發展,為“三創”型人才提供更多創業、創造和創新的機會,使其在發展中不斷的前進。地方經濟的穩定發展會為“三創”型人才的付出給予相應的報酬,使其能夠與“三創”型人才的付出成正比,從而提高“三創”型人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經濟發展面臨的人才問題
2.1行政壁壘阻礙著人才的正常流動
人才的價值表現方面,主要體現在價值的創造和智力的流通中,靜止的知識對社會帶不了價值財富,只有使人才在不斷的流通和不斷的循環,才會形成人才直接信息相互交換,這種交換的過程可以產生靈感,就會有創新,也就能夠產生社會效益[3]。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過程中,采用的政策性戰略都是要保護本地方的人才,地方經濟的發展都是要依據最大化利益發展為基礎,這樣的政策制定,勢必會造成地方政府對人才的爭奪。地方政府對人才的爭奪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問題,說明政府對人才的重視;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是地方政府在使用行政的手段來干預市場對人才的配置,這個已經超越了政府管轄的范圍。在有的地區,人才在沒有獲得本地的居住權時,就無法享受到醫療方面的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享受這些服務和本地居民一樣的待遇,有的地區根據人才的不同制定不同政策,這些都增加了人才流動的成本。有些地方政府中為了吸引人才,采用的政策是先引才,再引人的政策,這樣的政策和有效配置人才目標是相反的,這種引進來政策是人才進來了,再使用考核的方法確定人才是否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地方經濟發展,人才正常流動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是在流動過程中要符合好地方經濟的發展要求。因此地方經濟發展還需要促進人才自由流動和合理流動,消除一些正常制度障礙,使社會資源在地方經濟中合理配置。
2.2高級人才缺失是地方經濟發展的瓶頸
高級人才指有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人才,這種標準主要有著兩個方面,一個是有著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的人;還有一個是最高科學獎獲得者。高級的人才的多少可以代表地方經濟發展的程度,也可以代表一個地方核心競爭力。因此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在不斷的爭取高級人才,高級人才的獲得可以保證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因此地方政府在引進高級人才方面,需要完善好政策,建設好合理的環境,使用培訓和引進的方法獲得高級人才。但是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個地方還沒有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達成共識。每個地區有著發展的特點,高級人才可以助推這種特點的發展,因此在高級人才的缺乏上,是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地方就需要認識到高級人才的重要性,使用吸引和培養的方法來獲得高級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的繁榮發展。
3“三創”型人才在地方經濟發展構建
3.1提高地方經濟管理者對人才的重視程度
人才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物質資料比較豐富,但是人才資源相對缺乏,同樣會阻礙地方經濟的發展[4]。“三創”型人才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種新型人才,地方經濟的相關管理人員應該改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加強對“三創”型人才的認識,并明白“三創”型人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認識到影響當前地方經濟之間的競爭主要原因是“三創”型人才的培養。最后,地方經濟的管理人員還應該認識到“三創”型人才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的人才資源,會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地方經濟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3.2以經濟發展為導向,推動人才結構調整
以區域經濟為導向,使專業人才配置地方經濟發展的市場,再運用市場的機制來對專業人才資源進行配置,調整專業人才市場的工作思路。人才市場是個要素市場,要根據市場變化的趨勢來確定,人才的分配,使得專業人才盡可能地與工作領域相適配。以實際情況來說,區域應該充分的發揮政府和市場對專業人才的宏觀調控作用,做到優化人才結構,使得人才結構、人才培養機制以及地方經濟三者形成一體。對專業人才的引進、教育等加大投入,并且建立專業的領導小組,定期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
3.3三創人才的培養模式結構主要是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應該說,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比較強,而且大學生的專業基礎扎實,學生知識面廣,綜合素質較高,動手能力也較強,有著學生非常好學并且對新鮮的事物容易接受;同時大學生還有著較強的創新意識,有著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很強,有著活躍的創新思維。這些對學生在進入到社會工作以后,敢于對舊的模式產生質疑,就會積極開拓新的思路,尋找新的方法,這些就可以推動企業的創新,企業在技術上獲得發展,同時可以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需要注意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3.4不斷發展地區人才資源開放政策
在不發達的地區人才的開發上,主要是受到思想觀念滯后的影響,使人口素質不是很高,所以這些地區,就需要在認識上提高,樹立新的人才觀念[5]。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完成: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使用好媒體的宣傳作用,使一些優惠的政策和新的人才觀念進入到廣大地區,使地方經濟中的人群能夠觀看到外面世界發展情況,加強人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加強學習觀念建設,接受新的教育觀念,引進新技術,吸引新技術,消化新技術,使用新的方法為人才建設創造條件。2)要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對開發人才資源的認識。充分認識人才資源開發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和決定性作用,樹立全局觀念。3)做好宣傳思想,輿論引導工作,形成全社會人人參與人才工作的態勢,充分認識人才資源的重要性,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方經濟的發展與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關系,其中,“三創”型人才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地方經濟的發展中對“三創”型人才的建設存在不少問題,影響著“三創”型人才的發展,文中對此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法,首先提高地方經濟相關管理者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認識到“三創”型人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其次,根據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對“三創”型人才進行結構調整,對“三創”型人才進行不斷的培養,提高其專業技能,從而更好的為地方經濟提供服務,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蘇燕,周莉萍.“三創型”人才教育的目標調整與模式轉換[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4(4):570-576.
[2]張杰,徐快.基于“三創”工作坊的大學生職業能力發展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18):218-219.
[3]崔清宇.基于“三創”導向的電子商務人才綜合能力培養策略[J].人才資源開發,2017(10):60-61.
[4]汪志明.基于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三創”人才[J].地理空間信息,2015,13(6):169-171+16.
[5]陳華英.模擬公司綜合實訓中的“三創”型人才培養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5):204-205.
作者:王林海 單位: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