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學觀點對扶貧開發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經濟發展背景下,所有經濟活動都需要有人的參與。人口,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若人口問題得不到解決,勢必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本文,將結合人口經濟學觀點,闡述扶貧開發方面的一些問題,旨在更好的協調我國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經濟學;扶貧開發;啟示
只有真正克服歧視性貧困,搭建好有利于致富的市場平臺,緊盯讓所有窮人共享改革成果,才能有效處理好脫貧與致富之間的關系。即在黨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動員令背景下,為了進一步落實扶貧開發工作,從經濟學觀點出發探討一些問題是值得的。以下就是對經濟學觀點視角下扶貧開發相關問題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現今扶貧開發計劃的實施提供有利參考。
一、當下扶貧開發面臨的新困境探析
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并且隨著政策的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貧困地區的情況,提升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們擺脫了貧困的帽子。進入21世紀后,扶貧開發工作如何開展,如何又快又好地促進貧困地區的發展,成為現階段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從當下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情況來看,其面臨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目前扶貧標準較低,與國際社會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同時,受到扶貧標準的影響,扶貧產業化發展不足,依舊是點對點的扶貧模式,限制了扶貧開發的效果和質量。(二)社會保障系統較為薄弱,綜合能力受自然條件掣肘,這導致貧困人口存在較大的脆弱性,一旦出現“天災”,很容易再次返回貧困狀態。(三)扶貧開發過程中,雖然一些貧困地區人口生活狀況得到了改善,但僅局限于解決溫飽問題,缺乏產業化發展,生活條件也未得到質的改變。這種情況下,貧困地區仍然存在著社會、經濟、文化落后等問題。從目前扶貧開發的現狀來看,我國扶貧工作存在較大的局限,并且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扶貧開發工作與實際發展需要有著較大的差異,如何做好協調,成為當下扶貧開發工作必須把握的重點內容。
二、經濟學觀點下扶貧開發策略
從經濟學觀點教學來看,為了更好的落實我國扶貧開發工作,政府部門應發揮自身在扶貧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推廣制度扶貧、非政府組織扶貧措施。同時,結合貧困地區和區域性貧困地區的特點,逐步完善這些地區的交通設施和信息建設,讓經濟欠發達地區能夠更加靠近大中城市經濟、信息中心,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實現脫貧目標[4]。此外,為了取得較好的扶貧開發效果,應為貧困地區提供更多的科教資源,解決貧困地區人口增長過快引起的資本積累迅速降低等問題,在解決人口問題基礎上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的更高層次發展。從經濟學觀點角度出發,扶貧開發工作的開展,要注重對以下幾點內容予以把握:
(一)加強產業內部結構的優化調整
扶貧開發工作,需要加強產業化發展,從產業結構角度出發,使扶貧開發層次更高,更好地解決貧困問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第一產業發展較快,農業商品化發展趨勢明顯。針對于這一情況,立足于農業產業結構,加強、加快農業商品化發展,大力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解決農民增收難題。這樣一來,可以很好地改善貧困問題,使扶貧開發效果得到更好地提升。
(二)做好一二三產業的有機協調
第一產業發展對于促進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從經濟學角度出發,扶貧開發要加快經濟建設,通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反哺農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目標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實施農產品深加工、郊區農業等,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以帶動農業經濟發展。同時,針對于一些貧困地區,可以結合地區形勢,大力發展適應產業。如旅游經濟、鄉村旅游等,對自身資源優勢進行充分利用,走產業化發展道路,這也是實現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舉措。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
扶貧開發工作的開展,需要深入地了解貧困地區形勢,使貧困地區自身發展起來,以帶動自身脫貧致富。一些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發達,影響到了地區經濟發展;一些地區由于缺少資金,產業化發展難以實現等。針對于這些情況,實事求是的把握地區特殊性,實現個性化的扶貧開發,有助于改善原有的問題,使貧困地區發展起來,自行地解決貧困問題。
三、結論
綜上可知,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貧困地區人口問題是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貧困地區人口增長過快,那么地區的經濟發展就會表現出相對落后的問題。而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又是國家扶貧開發政策中解決經濟問題的有效手段,應強調對貧困地區人口增長進行合理化規劃,通過人口的規劃不斷提升貧困地區經濟文化能力,達到扶貧致富社會發展目標,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財
參考文獻:
[1]徐可.新疆沿邊“開放—開發”扶貧模式及其對中原農區的啟示[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7,11(04):68-71.
[2]陳迪.評析人口經濟學觀點對開發扶貧的啟示[J].商,2015,20(14):138.
[3]劉超,朱滿德,王秀峰.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制度變遷:歷史軌跡及對貴州的啟示[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15,34(01):71-76.
[4]楊成.中華蜂傳統飼養業的興衰對當代石漠化地區扶貧開發的啟示——基于紫云縣宗地鄉的調查[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3,5(01):7-13.
作者:卓志兵 單位: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