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內涵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馬克思哲學體系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貫穿始終,雖然在馬克思的所有著作中,“生態”一詞從未出現過,但生態問題究其根本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本文主要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于人與自然、勞動及共產主義幾個方面的論證來分析挖掘馬克思的生態思想。
關鍵詞:人與自然;異化勞動;共產主義
19世紀初,西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使用使以往傳統的手工作坊式生產變為機器大工業的集中化生產,這樣雖然促進了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但資本家們為了使自己獲得更多的利潤,不斷擴大再生產,這種機器化生產排出的廢棄物致使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的污染,而為了保證原材料的供應,西方國家在對殖民地進行瘋狂地掠奪的同時,對自然資源采取毀滅性地開發,這就讓人與自然之間產生了不和諧關系。正是基于此,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為《手稿》)中提出了自己的生態思想。
一、人與自然:有機的身體和無機的身體
(一)人是自然界的有機身體
《手稿》中馬克思從人類起源這一問題來表明人與自然的不可分割性。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正是因為有了人類的存在,才使得自然界中蘊含的能量得以發揮和展現;但也會產生一些環境問題,人類為了自己獲得更多的利益而對自然進行無節制地索取與破壞,最后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所以,只有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進而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
(二)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
人是從自然界發展演變而來的,自然界的發展和演變是人類社會產生的物質前提,人是不能夠脫離自然而存在的。“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1]自然受人類的影響,同時也在影響著人類,兩者是一個相互的關系。在這種交互關系中,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要依賴自然,借助于自然的豐富資源來發展自己。[2]此外,人類的各種生活行為和生存方式都不能脫離自然,必須在自然界中得以實現。馬克思通過人與自然的雙向關系來說明人的發展同自然發展的不可分割性,為了人類自己的發展而忽略了人的無機身體,那么人類社會的發展必定不會長久,會損害自己的對象世界和精神家園。
二、異化勞動:人與自然異化的原因
在《手稿》中,馬克思把異化運用到勞動中。“異化”的原義為分離、疏遠。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作為一種生存和發展的手段發生了異化,在整個社會生產中,資本家壟斷了一切財富,包括勞動的主體和勞動本身,這不僅導致工人喪失了自己作為人的種類特性,同時也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首先,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創造出的產品作為工人改造自然的重要成果被資本家占有,促使人與自然之間發生分裂,因為他們意識不到自然作為人的無機身體需要人們像珍愛自己的身體那樣去珍惜。其次,工人同活動本身相異化。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下,工人生產出的產品不屬于自己,且連生產活動本身也同樣歸資本家所有,資本家們在不斷壓榨工人的同時也必然地不斷向自然進行索取,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再次,工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在《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是一種類存在物,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下,資本家們為了牟取暴利,不斷要求工人進行生產勞作和對自然進行開發,這必然會增加人對自然改造和利用的欲望,從而對自然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最后,人與人相異化。馬克思認為,當人同自身對立時,也必定會造成同他人的對立。[3]資本家占有工人的勞動和勞動產品,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在物的支配下的利用關系。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也會對自然產生不利影響,造成了人對自然一味地索取與占有,加劇了人同自然之間的矛盾。
三、共產主義:生態危機的解決途徑
由上文的推論可以得出,生態危機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資本主義社會不正當的生產造成的。只有消滅了私有制,推翻了資本主義社會,人類與自己的生命活動才能夠真正得到統一,同自然之間才能真正實現共同發展。“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社會看作是對私有財產的真正揚棄,因而也是人與自然異化的真正解決,它是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的有機結合。馬克思認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人們才會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來改造世界,真正地按照美的規律對自然進行改造,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當今社會,對于生態環境問題,馬克思的這種生態思想雖不能夠為我們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但對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人與自然之間并不是單純地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關系,因此,要使人類社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就不能夠忽視自然,要把自然當作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去愛護。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2.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3.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
作者:叢婷婷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