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學視角下過度教育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過度教育是當今社會被人們所廣泛熱議的一種現象。本文將從經濟學的視角來對湖北省過度教育的因素進行分析。首先,本文將提出過度教育的概念和與其相關理論沿革。在此基礎上,介紹湖北省過度教育的現狀,進而分析引起湖北省過度教育的因素以及提出解決湖北省過度教育的方法選擇,實現人力資本的充分利用以及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關鍵詞:過度教育;教育資源;人力資本
一、過度教育概述
(一)過度教育的概念
有許多學者都對“過度教育”提出過自己的定義。鄧肯和霍夫曼認為,過度教育是指個人實際教育水平高于從事某項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水平。萊文和曾滿超則認為過度教育有三個含義;一是與過去相比,現今接受過與過去同等教育水平的人,他們的收入水平與經濟地位降低;二是受教育者的就業現狀未達到他們的期望;三是現在就業者所掌握的技能遠遠高于其所在崗位的技能要求。進一步分析,過度教育就是教育結構不合理,教育深化與知識失業的現象。它會導致供給大于需求的現象。它也是一種數量上的大于,即許多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未能夠與社會需求接軌,也就是在質量上的不足。
(二)經濟學視角下的過度教育
1.人力資本理論
系統的人力資本理論是舒爾茨提出的,舒爾茨將“人力資本”概念定義為:“存在于人體之中的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能和體力等質量因素之和。”1因此人的質量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舒爾茨強調了人力資本對經濟的重要影響,認為決定人類前途的關鍵不是物質資本而是人力資本。基于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來解釋為什么國家與社會重視教育繼而造成過度教育的現狀也就不足為奇了。
2.篩選理論
篩選理論是由經濟學家斯彭斯提出的,其理論的大致內容是:“假定個體接受教育的成本與能力成反比,一個人的能力越高,接受教育的成本越低,其最優教育程度就越高。”2在這樣的假設下,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信息是并不能精確的掌握的,但是所有的求職者上崗又都需要用人單位花費一定的教育成本對求職者進行培訓,為了減少該項成本,那么用人單位就會選擇已經具備用人單位所需技能的求職者。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篩選就會激發求職者接受更多的教育,以此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提高被用人單位錄用的幾率,這樣就催生了求職者都進一步接受教育的偏好,最后導致過度教育的現象。
3.勞動力分割理論
勞動力分割理論是由皮奧里提出。他將勞動力市場分為了主勞動力市場也次勞動力市場。主勞動市場就是那些福利好、體面、穩定、收入高等等特征的勞動力市場,而次勞動力市場與主勞動力市場截然相反的一種市場。在這樣的對比中,我們可以很輕易的推出,主勞動力市場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為了進入主勞動力市場,許多求職者就會用學歷來加大自己的競爭優勢,導致過度教育。
二、湖北省過度教育的現狀
(一)現狀分析
1.教育投資不合理,重視高等院校發展。
根據湖北省教育廳的統計,截至2017年,湖北省有小學5378所,在校生354.57萬人;初中2041所,招生148.71萬人;高中學校967所,在校學生126.85萬人,此處所指的高中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大學128所,在校學生145.83萬人,此處包含研究生與本科生。而2017年,在湖北省政府支出方面,小學教育支出預算為6310.63萬元,初中教育支出預算為4092.94萬元,高中教育支出預算為25423.68萬元,而高等教育的支出預算為253424.34萬元。從上述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粗略的看出,在鄂的大學生人數在與初、高中人數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湖北省在高等教育支出預算是高中的10倍之多,是初中的50倍有余,而在小學教育的財政支出方面也遠不及高等教育。從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湖北省的學校數量龐大,招生人數多,學生升學比率高,大部分的學生都可以進一步接受深造。另一方面,湖北省政府目前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支出要遠高于基礎教育階段,其說明了湖北省的教育投資是不均衡的,過度的重視高等教育的投資而對于基礎教育的投資有所忽視。
2.教育深化與知識失業
(1)教育深化
所謂教育深化即是指由于知識勞動者都青睞就業崗位有限的現代部門,嫌棄傳統部門而出現的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現在需要從事原本只需要教育程度低的人所從事的工作。在湖北省教育深化的現象也十分的常見,以大學輔導員這個崗位為例子,過去湖北省的大部分高校只需要擁有本科學歷的求職者就可以來申請輔導員這個崗位,但是如今,湖北省的大部分高校對申請成為輔導員的求職者的學歷要求規定在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又如湖北省2017年的公務員崗位招考,已經有不少的崗位需要報考者的學歷達到研究生及以上,且部分崗位報錄比高達1;50。
(2)知識失業
“知識失業是與教育深化伴生的現象,或者說,它是教育深化問題的一個側面。”3這一個現象,最早出現于美國。在七十、八十年代的美國,大學畢業生數量增加,而市場上對人才的需求的增長率并未高過畢業生數量的增長率,使得用人單位開始由高向低學歷挑選應聘者,造成知識失業。湖北省亦是如此,知識勞動者多青睞于現代部門,而現代部門的崗位有限,這種供給大于需求的現象就會使得畢業生在求職中受挫。為了防止找不到工作的情形出現,這些將要畢業的畢業生也許就不會選擇直接就業,而是繼續深造,提高自己的學歷優勢。
3.教育內容的不合理,與現實脫節。
由于中、高考制度的存在,湖北省的小中高教育依舊以應試教育為主,以學科教育為重點,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加之,湖北省作為高考的人口大省,學生的考試壓力大,課余培養其他技能的時間被繁瑣的課內學習任務占據。這樣教育方式無法使學生在畢業后順利的融入社會,找到相合適的工作崗位。學生在畢業后相應技能如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元認知、動手能力等的缺失是教育內容不合理,與現實脫節的結果。
(二)原因分析
1.追求教育個人收益的影響
教育的個人收益就是指受教育者通過教育所獲得的好處。其又可以分為直接收益和間接收益。直接收益就是指一個接受更高等級教育的人所獲得的比接受較低等級教育的人更多的收入。而間接收入是指一個接受更高等級教育的人所取得的更強的技能和就業機會等等。基于這樣的傾向,就會使受教育者為了追求更高的個人收益而選擇進一步接受教育,而家庭也會不斷的提高教育意識,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以此獲得更多的好處。從個人到家庭到整個社會對教育觀念上的一種轉變,就會成為過度教育的一種因素所在。
2.教育社會收益的影響
教育社會收益是指“受教育者本人不能占有的、為社會其他成員所得到收益。”4從教育的直接社會收益來看,一個人接受越多的教育他的技能就可能得到越大的提高,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促進國民收入的提高。舉例來說,一個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的人,他可能可以通過研究出一種新的技術得到發明專利,在申請到發明專利后,他的研究成果就將被公開,就可以被社會上的其他人所學習和借鑒,即促進整個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從教育的間接社會收益來看,一個人接受越多的教育,可以提高的他的社會責任感等,進而也可以推動這個社會的發展。基于社會教育收益的影響,國家以及地方各級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便會很自然的傾向高等教育,最后其也會成為引發過度教育的原因之一。
3.個人的擇業觀念與企業因素
據湖北省統計局的整理,2017年湖北省新增從業人員較多的主要集中在像金融、軟件這樣的現代服務業,而以傳統經濟為主的倉儲業、修理業等從業人員均呈現下降趨勢。從這個數據可以推之,就湖北省而言,大多數的求職者希望進入現代服務業,而對于傳統經濟部門來說,其吸引勞動力的能力越來越弱。究其原因,諸如金融、軟件這樣的服務業能給求職者一種體面、收益高、機會多的感受,而像倉儲、修理業這樣的行業給求職者一種低收益、升遷機會少、耗費體力大的直覺。因此,大部分的人都會傾向于選擇前者。個人擇業觀念會激發一個人對學歷的追求,因此造成過度教育的現狀。正如上文篩選理論中所提及的那樣,在一個人能力越高他的教育成本即越低的假定下,企業會偏向于選擇學歷更高的人來減少培訓求職者所耗費的成本。企業不斷提高他的用人標準會給求職者一種需要追求更高學歷的信號,這種信號的傳出誘發了“文憑膨脹”的現象,最終出現過度教育的情況。
三、解決湖北省過度教育的方法選擇
(一)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作為就業者,我們應該樹立職業平等觀,并將個人的優勢與社會當前的需求作為擇業時參考的因素,如現今在勞動力市場上對技術工人的需求較大,作為求職者就可以考慮培養自己這一方面的技能來取得就業的機會,不盲目追求那些熱門、高薪的行業,并且為了這樣的工作而盲目繼續接受教育。然而現狀是,當找不到“好”工作時許多失業者甘愿失業,且許多下崗的職工也不愿意從事比前一個工作對勞動者素質要求更低的工作。這樣就造成了有的行業人滿為患,有的行業崗位空缺,使得失業與空位并存的結構性失業的出現。而這里的結構性失業就與就業觀念的滯后有關。由此可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的重要性。
(二)教育投資均衡化,合理分配教育資源。
湖北省的政府財政預算支出方面在教育方面是十分不均衡的。教育投資需要均衡化。縱向上看,湖北省將更多的教育資源投入高等教育,造成“頭重腳輕”的情況,但是基礎教育也是提高人力資本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政府應當多重視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提升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基礎教育能更好的為高等教育服務。而從橫向上看,教育資源多集中于大學,對于高職等的教育投入明顯少于大學,然而對于一些制造業來說,他們對專業嫻熟的技術工人的需求是巨大的。基于這樣的社會需求,政府應當考慮將部分的教育投資投向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領域,重視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而不是一味的培養研究型人才,政府重視程度的提高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的人接受職業教育,迎合社會需求。
(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以上都是從崗位需求者的角度分析,而解決過度教育的問題,其實也可以從供給側的進行角度分析。而就湖北省而言,其第三產業發展也還是具有很大的空間的。如隨著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深化,教育行業、婦幼保健行業等就可能有更多的崗位出現。又如AI的發展,也會需要大量的研發人員等。再如伴隨著老齡化的趨勢,也可能為醫療行業,養老等行業帶來更多的崗位。如果政府能夠把握好以上的發展趨勢,在朝陽產業中多投入資金支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那么一定就會有更多的崗位流出,來解決現在第三產業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的現狀,解決過度教育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齊良書編著:《發展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年版,103
[2]張維迎編著;《博弈論與管理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69
[3]李桂娥編著;《發展經濟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76
[4]李桂娥編著;《發展經濟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鄭舫 董佳榕 單位:金銀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