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彝族家具設計現狀的對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經濟、技術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彝族人民對自身的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彝族地區的人民對于生活質量也有了新的要求,而彝族文化也隨著交通、科技和媒體的不斷發展,逐漸被外界所認識和了解。無論是酒店、餐廳等公共空間或是住宅類私人空間都出現的不同種類的現代彝族家具,由此可見現代彝族家具不管是在居家產品的需求方面,還是在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中都具有很大需求量。但是,現代彝族家具的質量參差不齊,彝族家具市場出現產品供應無法滿足產品需求的不平衡局面。本文以發現彝族家具發展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主線,通過整合資源,推動彝族家具設計、生產良性發展。
關鍵詞:彝族家具;設計分析;地域性;傳承發展
家具作為一種具有強烈社會屬性的工業產品,它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經濟水平息息相關。彝族家具市場對彝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推進作用。彝族作為具有豐富文化財富的民族,其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專門針對彝族家具進行開發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實際價值。數千年來,彝族受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影響形成了民族自有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死觀。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構架起了彝族的民族特質。而今,社會迅速發展、多元文化交融,對彝族文化傳統必然會造成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對彝族家具設計的研究迫在眉睫。
1現代彝族家具設計問題及解決措施
整個彝族地區經濟水平相對全國都較低,涼山腹地的問題尤其突出。雖然與外界溝通逐步緊密,但是觀念、語言、交通等局限性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作為經濟板塊之一的家具產業,彝族家具的發展目前還存在下文所提到的幾點問題,針對問題提出配套解決措施。
1.1發展局限性
1.1.1設計具有局限性,缺乏變通性
彝族現代家具的使用范圍尚且局限于餐廳、酒店以及富裕人家,由于環境的特殊性,對于彝族家具多是采用過渡裝飾以烘托氣氛。較少考慮現代彝族家具的民主設計、人性化設計、綠色設計方向。經過多次對新建水泥房的“彝家新居”的調研發現,大量住戶對現代室內環境的不適應[1]。彝族家具設計的局限性,在以下兩個方面表現突出:彝族現代家具生命周期短。相比傳統家具幾十上百年的使用年限,彝族現代家具因為受材質、造型、做工、與彝族居民現代生活方式不匹配等因素限制,通常更替速度較快,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彝族現代家具使用空間局限性。通過第五章的分析可見,彝族現代家具的使用主要是在商業場所或是彝族居民較為寬敞的自建居住空間當中。彝族家具目前在建筑空間中僅作為輔助陳設,尚且不能成為獨立的多樣商品供人們挑選,用以搭配不同的居住生活空間[2]。
1.1.2靈活設計,擴展創意維度
在設計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傳統設計元素,深度挖掘彝族文化、審美觀念中蘊藏的設計靈感。打破局限性,加大關注面,放大彝族家具產品的創意區域。許多傳統家具的優點被遺忘,如噶幾的附加功能、柜體的結構便于拆卸等,可以通過設計復興彝族的工藝遺產。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運用這些優點,設計既具有便于拼裝、結構多變,又具有精神象征的服務于現代生活的家具。通過創新實現傳承,延展彝族現代家具的生命周期。在家具設計的初期階段以彝族居民的生活方式為出發點,著眼于彝族家具設計的內涵本質,優化材質、造型、工藝,從而發揮彝族現代家具的設計價值。適當延續傳統建筑和家具的功能和用途,有利于保持它的原貌和功能格局。細分彝族現代家具市場,按照建筑空間類型、用戶需求、場所氛圍等范圍進行設計。例如在設計過程中,將彝族現代居住空間家具作為設計對象,則需根據愛好、生活習慣、生活水平等對用戶進行精準劃分,匹配于不同的色彩、材質、結構設計,以實現彝族現代家具的差異化,豐富家具產品種類,充盈彝族現代家具市場[3]。
1.2缺乏專業性
1.2.1工匠人數減少,缺乏專業人才
彝族年輕人大部分在外求學,打工,熟練掌握木工技藝的師傅們也年齡越來越大,缺乏創新力。由于工匠人數大量減少、房屋修建周期長,建造者沒多余的精力放在室內家具陳設設計上,導致設計發展遲緩。加上原本彝族傳統家具種類少、研究基數少,總體來講彝族家具發展相對彝族地區新房建設的速度是及其緩慢的。
1.2.2加強職業教育,產學結合
開辦職業培訓班、解決就業、培育市場、提高薪酬待遇,鼓勵年輕人學習木工工藝,與設計院校、行業合作,推動彝族家具行業的發展。例如,筆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現有的技藝較高超的彝族木匠大部分是以個人形式承接房屋或家具建造工作,以團隊形式的較少。也存在少量以團隊出現的隊伍,但是技術水平欠缺,需要另聘師傅指導。針對這一現象,可以深入開展彝族木匠工藝培訓,依托當地的西昌學院、農校等教育資源,將彝族現代家具設計鑲嵌于高校設計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之中。例如,涼山州農校的彝繡班、彝族銀飾班都是采取了將傳統手工藝、現代職業教育、滿足市場生產需要、解決學生就業相結合的產學一體教育模式。為了實現彝族現代家具設計的進步,同樣可以效仿這一模式,為彝族家具設計生產培養大量的技術、設計人才[4]。
1.3生產水平低
1.3.1家具生產能力低,缺乏創新
彝族的家具完全是由手工制成,材料也為實木,這樣做出的家具雖然工藝好、品質高,但是成本高、耗時長,不能為廣大市場消費者服務。本土家具材料緊缺,涼山的林木在過去一段時間大量被砍伐,現在可用于生產林木的面積有限。現有的彝族現代家具產業鏈零碎,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產業鏈,嚴重阻礙了家具生產的發展。短期生產制造、幾乎沒有設計時間和工作成本、只顧眼前利益等缺點造成了彝族現代家具不足以稱為產業的原因。極大了損失了彝族家具的文化和經濟價值,也造成了大量人力資源的閑置和流失[5]。
1.3.2更新生產工藝,優化生產鏈
將傳統彝族家具依靠手工藝的加工方式和現代機械加工結合。展開對新材料的探索,合成板材、木頭與金屬構件配合使用等。彝族家具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從設計、生產、工藝、材料等多方面進行創新研發,放大發展領域。優化的過程中要注意“人性化”是創新的前提,產品研發需要注重研究消費者。彝族地區的彝族家具設計歸屬于文創產業當中,設計生產者應借此申請相應資金,更新家具生產設配。整合彝族地區的人力資源、社會化分工協作,在設計、制造、物流、安裝、售后等各個環節進行嚴格把控,在提升優化產業鏈的同時,解決大量的勞動就業問題[6-7]。
2.現代彝族家具市場發展方向
在21世紀,彝族的居住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我們必須認識到,變化不僅僅是物質上,因為建筑空間不僅僅是用磚和砂漿建造而成的,建筑也是思想的結晶。以家為例,家既是幸福之源又是物質之源,表現為家既是美的場所又是效率的場所。家庭陳設中個性價值突顯:它成了一種能夠獨立地思考和表達情感的標志,能夠在經濟車輪的一旁擁有生活的標志。家既是一個私人幻想的工廠,又是一份現成趣味、價值和觀念的目錄。正是這樣一個事實使得家中的一切設計如此神奇地揭示出現代社會的種種特點[8-10]。在西昌等地,由于中產以上的彝族家庭在不斷增多,因此,對彝族特色項目或產品的多樣性要求也在相應提高,如彝式婚慶、彝式簡餐、室內陳設中的現代彝式家具等。目前,現有彝族家庭使用的家具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上的家具在設計上單一地追求形式美,成本高,不實用,批量或定制化的彝式家具幾乎沒有,不能滿足彝族家庭希望既能保留傳統又能融入現代化生活方式需求。彝族家具有市場訴求,也是市場的缺口,為此,為了促進彝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滿足市場需求,筆者認為彝式家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①傳承文化與提升新生活方式有機融合。既要在現代彝族家具設計中充分利用優秀的文化資源,豐富和提升家具的傳統文化內涵,使文化資源逐步變為文化資本,提升人們生活水平。②加強現代彝族家具設計和激活活態文化有機融合。進一步挖掘傳統村落建筑具特色的文化內涵,要加強與家具設計融合,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手工藝、鄉村旅游、地方土特產等旅游文化產業,體現鮮明的地域性[11-12]。③現代建筑的特點與家具的特點有機融合。在家具設計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把現代設計的科學性、實用性、舒適性、宜居性和傳統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和諧性有機融合,不斷細化彝族家具設計規范,不斷提高和改善家具設計品質,形成風格協調、文化氛圍濃郁的家具設計,發揮彝族家具的現代風采[13]。
3.結語
家具作為載體連接了時間、環境、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時代性。所有的探討都是希望彝族家具設計能夠高度尊重文化傳統,并且能對現在和未來的社會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發現彝族家具發展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通過整合資源,推動市場良性發展。彝族人民是彝族建筑空間和家具的服務主體,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直接影響家具、空間的改變,反之,彝族建筑空間、家具的發展也引領人們生活方式的提升。按照工業設計流程通過概念所得出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進行論證,因此總結彝族家設計原則。讓現有的家具設計工作更加規范化,為今后的設計實踐進行初步探索,目的使彝族家具產品合理有效地被生產使用.
參考文獻:
[1]朱文旭.彝族文化研究論文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2]許柏鳴.對當前中國家具業的幾個問題的思考[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01):15-16.
[3]朱怡芳.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文化、社會、經濟的視角[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4]許海峰,王菊雅,樊超,等.東陽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路徑與提升策略[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01):72-73.
[5]劉潔.四川彝族家具造型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8.
[6]山偉.楚雄和涼山地區家具設計比較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4.
[7]翁素馨.西南民族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內涵初探[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12):118-119.
[8]范晉玲.涼山彝族建筑文脈表達及其在現代城市中的傳承與發展[D].重慶:重慶大學,2012.
[9]張方玉,楊顯川.彝族的建筑文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05):72-73.
[10]劉妍.“棟梁之才”與人類學的視角下的彝族建筑營造[J].建筑學報,2016,(01):49-53.
[11]許美琪.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供應鏈[J].家具,2011,(03):109-111.
[12]許柏鳴.未來中國家具制造業的格局與形態[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01):16-19.
[13](美)JimPostell著.王學生,陳莉譯.家具設計:第2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作者:楊丁 楊志勇 單位:四川城市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四川大學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