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感知下的歷史文化公園景觀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化感知理論指導下的公園景觀設計,突出人文環境,注重文化體驗。歷史文化公園景觀塑造需要以文化為內涵,文化感知需要借助造景手法得以體現,通過具體場景營造、增設互動體驗、保留特色材質,營造出一種更加真實的生活氛圍。文章以譚綸墓歷史文化公園景觀設計為例,探索基于文化感知理論指導下的文化公園景觀塑造方法以及思路,實現符合文化景區“美與智”并存的精神體驗空間。
關鍵詞:文化感知;歷史文化公園;互動體驗;景觀塑造
引言
為提升文化內涵傳播,提高游客文化感知度,更好地實現歷史文化公園的景觀提升,文章參考文化感知、敘事性景觀、體驗式景觀等理論知識,對景觀營造進行概念研究,通過景觀場景塑造,深挖文化內涵,突出文化特色,創新展示方式,提升文化傳播度,優化文化體驗效果。
1文化感知與歷史文化公園景觀塑造
1.1文化感知
文化感知指的是在某些特定文化氛圍中,人們基于自身的文化理解與思維模式,對環境物質元素的感官體驗和感性認知這一過程。將文化作為主體的感知方向,經過感知器官對非物質文化元素信息的獲取,產生對環境場地元素的感知與文化印象。場地所處地域特色文化需融入景觀設計中,著重反映人文氣質,注重地域文化的繼承。基于這點,文章中所涉及的文化感知是指在滿足旅游者欣賞風景、追求精神體驗的文化氛圍下感知文化的過程。
1.2歷史文化公園景觀塑造歷史文化公園是承載人類文明、文化的場所,是傳遞地域文化的關鍵所在。公園實體景觀中表達情景、文化的片段,應當展露出某種既定性的文化,通過景觀塑造的方式表達場地文化,打造出其地域獨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景觀。文化公園景觀塑造應思考如何將無形、內涵豐富的文化與有形的五感體驗聯系起來,通過景觀具象與抽象的造型手法予以展現[1]。歷史文化公園設計應立足于場地的歷史、記憶、人文、景觀等,選取幾種較為突出的地域文化進行主題性延伸,采用現代性建造技術與景觀材料,為使用者創立一種情景重構與空間感官上的新體驗,使他們在游憩中了解歷史文化并得到啟迪。
1.3文化感知與歷史文化公園景觀塑造的關系
1.3.1歷史文化公園景觀塑造需要以文化為內涵公共空間作為人們溝通的開放性場所,其功能不單指向多元的景觀空間、周邊聚集的具體活力場所,需以文化感知為理論輔導,文化場景是傳統對現代的一種心靈寄托,負有傳遞文化精神的歷史責任。如紐約911紀念碑巨大的水池,由水流沖泄到池底的方型孔洞,周而復始寓意生命。文化在場景表達中以一種不可置換的方式沉于內核,設計者應當致力于當代語境下的景觀設計實踐,以場地文化特性為出發點,倡導設計的在地性,使人們的生活場景獲得文化上的認同。
1.3.2文化感知需要借助造景手法得以體現文化感知即是把文化作為感知對象,以場地文化特性為出發點,通過營造手法介入景觀,對文化以藝術轉換的方式表達、融合,使人們在景觀場景中獲得文化上的認同。場景體驗連系著個體和想象力,使景觀空間獲得了被無限放大的可能[2]。如在美國華盛頓市憲法公園的地面上有一處V字形紀念碑——越戰紀念碑,黑色的墻面就像一道揭示了美國歷史黑暗一頁的傷疤。當空間場景文化特性與群體在自我感知體驗同一基調,參與者感知與場景相互契合,便會促使人們獲得景觀場所認同下的自信,解讀景觀意蘊,使場景獲得深層面的意義。
2文化感知視角下歷史文化公園景觀設計方法
2.1具象場景隱喻文化內涵
文化場景應該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文化公園景觀塑造以文化為內涵,文化感知通過造景手法得以體現。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在建設過程中對遺址保持了最小干預,居址與作坊展示區(圖1)中利用網格虛化人物故事,構建前人的生活場景。情景重構和感官上的體驗,讓參與者在欣賞景觀、參與互動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此處場景中文化所隱喻的內涵。通過身體參與到本土文化的這一作坊情境,會形成獨特的環境體驗。景觀作為文化的載體,這種賦意方式使參與者的感知與場景相契合,解讀場景文化內涵。
2.2互動體驗加深文化理解
體驗是人與景觀之間最直接的認知方式,景觀體驗是一個通過參與互動,進而解讀場景,逐步滲透到最終自我感知的過程,互動體驗可以加深對文化的理解。置身于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河道與作坊,感受先民平淡充實的生活,體驗一回獨具匠心的手工藝制作,考古區的沙坑里埋藏了一些“寶藏”(仿制的良渚玉器)。親歷挖掘的過程,激發了人們對場景、時空、文化的想象力,引發了人們與文化場景主題的共鳴。個體在景觀中的體驗通過直覺認知、參與互動和意義解讀的體驗模式,生成不同的體驗結果,加深對文化的理解。
2.3特色材質彰顯文化特性
以藝術表現內容為基礎的特色材料情感表現,結合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慣用的象征與隱喻手法,讓人產生情感觸動與時空聯想,類似于文化傳達彰顯文化特性。良渚遺址公園作坊的屋頂通過藝術化處理成茅草類特色材質,加強藝術屬性的表現,傳達材料的文化屬性,觸動參觀者的感官享受,強化體驗與歷史文化的共鳴,以表現地域性鄉土材料的文化屬性為手段,承載良渚文化,以此搭建文化與公園環境之間的多維度關聯。
3譚綸墓歷史文化公園景觀設計案例
3.1項目概況
3.1.1選題來源本課題為導師指導下的設計項目,基于文化感知視角下的歷史文化公園景觀敘事研究,以江西宜黃譚綸墓文化公園景觀設計為例。
3.1.2背景介紹譚綸墓位于宜黃縣二都鎮簾前村鹿塘村龐家畬,整座墓園背山面水,前對宜黃主要河流之一黃水河,北高南低,依山就勢,距山腳下水田相對高程約25米。墓西為陡峭丹霞地貌的獅子山石崖,墓后為天子駝印山,墓東側為石王山,山地叢林連綿屏護。
3.1.3遺址現狀場地周邊無基本配套服務設施,公園景觀環境適中,場地內水位豐足,植物覆蓋率高,場地極具野趣。規劃區域地勢較為平緩,功能單一、風貌匱乏、墓地感過強,與公園環境功能氛圍不符,整個場地由一條主干道以及一條神道貫通。
3.2項目設計理念
3.2.1設計定位(1)規劃定位:以譚綸墓遺址為依托,融合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生態旅游等多維度為一體的遺址文化公園;(2)形象定位:力求打造具有鄉土農耕風貌、歷史人文風貌、運動生態風貌的文化公園;(3)功能定位:通過景觀設計,打造譚綸墓遺址公園特色功能帶,具有古跡遺址保護、研究、展示、教育、運動、休閑等功能。
3.2.2規劃布局根據場地現狀并結合對譚綸這一歷史人物的故事解讀,對景區場景塑造提出合理的設計思路,概括為“一核、兩軸、四區、十點”。“一核”是指譚綸墓歷史文化公園的核心理念,通過敘事性景觀設計手法,述說譚綸故事,塑造公園場景文化內涵。“兩軸”的軸線是指依據文化教育、軍事成就兩方面,策劃文、武兩條時空關系軸線。“四區”包括名將陵墓觀瞻區、田園景觀區、譚綸生平展示區和入口服務區。“十點”是指景觀各功能結點,包括主題雕塑、武曲擂臺、文曲星路、荷塘戲影、曲上書苑、折野矩車陣、沙場戰船陣、觀物寓武陣、石像生保護棚、觀景休閑涼亭。
3.2.3景觀空間營造對譚綸墓遺址的保護與展示,應結合譚綸生平,通過連續敘事性手法對景區場景塑造,形成公園特色景觀場所。通過對譚綸文化梳理,以其文化著作和軍事成就兩條軸線為主要景觀營造方向,以文、武展示渲染景觀氛圍,形成譚綸墓歷史文化公園特色場景。武曲兵一角(圖2)整合譚綸典故以及軍事思想,引入“體驗式”創新展覽模式,展示“強健體魄”這一呆板的平面文字,將其轉變為更具趣味性、互動性的景觀空間。青磚與木材為主要空間基調,從建筑小品、植物配置、公共設施等方面,圍繞這一“武主題”進行展開實施,建成獨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擂臺場景。折野矩車陣運動廣場(圖3)利用場地中土壤的堆積高差關系,在廣場高地用白色感應裝置構建交互性景觀,運用景觀樹的圍合,形成對比與呼應的空間尺度關系。在這一互動體驗裝置中,當參與人數達到設定數量,會觸發整個燈柱的燈光和聲音變換,每個裝置都會發出不同的自然聲和光感,引導公眾進行探索體驗。石像生保護大棚與運動廣場隔水相望(圖4),建筑用以展示遺址文物,通過藝術化處理特色材質,加強藝術屬性的表現,場景化建筑空間,加深大眾文化解讀力。場地周邊田園、河流、山體兼備,生態環境極佳。對植物進行設計可以達到自然的烘托作用,突出歷史文化的深邃意境,如在入口門樓處,對入口空間進行抬升,使用微地形的介入,豐富場地豎向設計,且在地面植物的選擇上,選用比較具有鄉土野趣的茅草、蘆葦等以及本土花卉加以點綴,豐富參觀者的感官體驗。文曲星路區(圖5)以譚綸生平故事為依托,結合其學習晉升之路,形成9個獨立的圍院式半開放空間和一個休閑趣味景觀帶。通過磚的拼貼、圍合,塑造出一條文化晉升之路。在尊重場地現狀的基礎上運用圓形元素配置每個專屬空間,沿用青磚作為建造的主材料來整合空間氛圍,增加其趣味性和體驗性。把譚綸文化典故和歷史故事以藝術設計的手段展現在景觀場景中,使文化景觀具有歷史性、參與性、情景化等特征。結語歷史文化公園景觀塑造需要以文化為內涵,文化感知需要借助造景手法得以體現。通過具體場景隱喻文化內涵,增設互動體驗加深文化理解,保留特色材質彰顯文化特性,構建以景觀為載體的地域文化,促進旅游景區文化發展。案例設計把文武區理念貫徹到景觀場所中,以場地文化特性為出發點,使人們在景觀場景中獲得文化上的共鳴,喚起人們對公共生活的熱情。這既是對譚綸文化的研究學習與交流,同時也是普及譚綸文化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徐雯.敘事性設計在城市休閑景觀中的創新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9.
[2]孫睿.觀念與視野:當代藝術設計中的身體[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9.
[3]金凰.文化感知視角下銅官窯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利用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9.
[4]陸邵明,王伯偉.情節:空間記憶的一種表達方式[J].建筑學報,2005(11):71-74.
[5]張雅琳.游客文化感知視域下的明月山文化整合研究[J].市場周刊,2019(02):65-66.
[6]杜小平,耿文東,趙繼廣,等.空間態勢感知基礎[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7.
[7]周瑋著.文化旅游地感知維度分異與空間建構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8]成玉寧.現代景觀設計理論與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258-260.
作者:管宏晨 田密蜜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