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雨水管理技術下的校園景觀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藝術化的景觀手法把雨水基礎設施與校園景觀相結合,不僅可以解決場地的雨水問題,還可以營造生態宜居的大學校園環境。文章以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為例,將雨水管理技術運用到大學校園景觀中,通過多次調研并運用GIS軟件對場地地形與雨水徑流進行全面評估,因地制宜地設置了多種雨水基礎設施;并且針對更新設計后的場地運用年徑流量總量控制率的計算方法得到量化的數據支撐,然后與場地現狀的評估數據相對比,進而論證更新設計后雨水管理技術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關鍵詞:雨水管理技術;校園景觀設計;GIS徑流
近年來,許多國外學者針對城市雨水管理做出了諸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比較有影響力的有美國的低影響開發和最佳管理措施、澳大利亞的水敏感城市設計、英國的可持續排水設計、新西蘭的低影響城市設計與開發等,這都對城市雨水循環利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1]。在國內,隨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出臺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指南,許多城市也聚焦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上,通過源頭削減、過程轉輸和終端調蓄等多種手段,最終實現城市良好的雨水循環[2]。大學校園景觀作為城市雨水管理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強調在場地開發中,模擬自然界雨水循環過程,把自然界的雨水當作一種寶貴資源,通過景觀化的營造,讓雨水管理的每一個過程融入大學校園景觀中[3]。
1研究背景
文章選取的案例是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建成后的場地與大多數校園景觀一樣,缺乏師生公共活動與交流的空間;植物景觀缺乏層次與季相變化;休息設施也因為長期沒有師生使用而落滿灰塵;每到梅雨季節,學院門口的道路總是有積水,妨礙師生進出。為了有效改善目前存在的問題,打造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文章將研究雨水管理的景觀設計策略,利用場地周圍寶貴的自然雨水資源,進而恢復場地自身的水文循環。與此同時,文章將具體介紹雨水管理基礎設施技術及其運用,把雨水管理的理念融入校園景觀中,最終提升校園景觀品質,為師生提供豐富的休閑娛樂設施。
2基于雨水管理技術的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景觀優化策略
2.1優化豎向設計
雨水管理的核心是模仿自然界雨水依靠重力流動的過程,在設計之初,需要熟悉現狀自然地形地貌。針對低洼的部分,適當拓寬挖深,作為雨水生物滯留池或者生態排水溝;屋頂平整的區域,可以營造微地形,形成像水波一樣的連續隆起的緩坡,這樣既可以增加坡面雨水滯留的時間,也避免了雨水快速向一個方向匯集,延長雨水滯留時間;在道路和廣場等硬質廣場區域,優化道路和廣場區域的橫縱坡度,把原來不透水的材料改為透水性優良的材料[4]。
2.2增強植物搭配的多樣性
在植物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到構建自然生態多樣性的植物景觀群落;在植物選擇方面,選擇當地的鄉土植物,不僅考慮到鄉土植物本身具有不錯的觀賞價值,而且更加注重這些鄉土植物對不同環境的適應程度和后期管理維護[5]。種植在生態滯留池等位置的植物,還需要考慮植物對場地雨水的滯留能力和對雨水的過濾凈化能力。在花灌木的選擇上,可以選擇蒲葦、桔梗、鳶尾、美人蕉、黃菖蒲、福祿考、繡線菊等耐水濕植物;在喬木的選擇上,由于闊葉喬木對雨水滯留效果十分突出,因此場地中的主干樹種將采用冠幅比較大的樹種,比如香樟、欒樹等[6]。為了豐富校園景觀的季相變化,增加一些色葉樹種,如烏桕、銀杏、紫葉李等喬木。
2.3豐富多樣的雨水基礎設施
雨水降落到地面歷經以下三個環節,包括源頭環節、過程環節和終端環節;把這三個環節進一步劃分為五個步驟,包括減速、過濾、凈化、吸收、下滲[7]。最后把流經場地的五個水文環節,通過藝術化的景觀設計手法把雨水基礎設施與校園景觀相結合,進而形成極具創意的校園空間,包括生態滯留池、雨水滲透園、透水性鋪裝、路緣擴展帶、屋頂花園、建筑墻面垂直綠化等雨水基礎設施。
3基于雨水管理的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景觀設計
3.1場地區位與自然條件
基址位于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二期中部,緊鄰學校田徑場,占地面積約10720m2,地勢比較平坦,如圖1所示。蘇州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海洋學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為1100毫升,降雨集中在6~8月份。
3.2場地GIS徑流分析
為了準確獲得場地的地形,運用BIGMAP軟件,下載了地形數據和等高線等信息,進行數據處理后,得到高程數據信息,然后導入GIS軟件做地形和雨水徑流可視化分析,如圖2所示。地塊區域地形呈現東北高、西南低,在地表徑流分析圖上面顯示雨水由東北流向西南方向。在學院教學樓的東南側綠地有較大的匯水區,因此把集中的雨水收集池放在教學樓東南側綠地上。場地雨水集中匯集到教學樓東南側綠地中,經過植物和土壤的凈化與沉降,最終流入教學樓西南角的蓄水箱中,凈化后的雨水可以作為教學樓廁所用水和日常澆灌用水。當遇到特大暴雨,超出蓄水箱容量的雨水將通過溢流管道匯入西側河流,聯通整個城市水網。
3.3雨水基礎設施技術及其應用
研究中涉及的類型有建筑屋頂、建筑立面、廣場、道路、停車場、綠地等。因此,針對不同的用地環境,需要利用不同的雨水基礎設施對雨水進行凈化處理,如圖3所示。場地運用雨水管理技術總共有13處,包括路緣擴展池、生態滯留池、下凹綠地、屋頂綠化、旱溪景觀、透水鋪裝、建筑垂直綠化等,如圖4所示。學院教學樓的東南側綠地作為集中的匯水面,與其他部分的匯水區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雨水循環體系,如圖5所示。(1)建筑屋頂和立面綠化:屋頂原本為硬質屋頂,為了滿足建筑屋頂承載和減緩雨水滯留的作用,將屋頂改造為波浪起伏的草坪,方便滯留雨水,延長雨水下滲的時間,多余的屋頂雨水將通過建筑屋頂邊緣處的一圈火山巖進行過濾后,最后排放到旱溪;場地建筑立面保留原有的爬山虎綠化,在建筑立面設置噴灌設施,夏季可以對墻面進行降溫。(2)景觀旱溪:在學院建筑的東南側綠地是集中的匯水面,因此,在學院東南側綠地設置景觀旱溪。在梅雨季節時,周圍的雨水將通過旱溪周圍植物進行初步過濾后,然后流入景觀旱溪之中,形成集中的水體景觀;與此同時,旱溪景觀也作為沉淀池和瀑氧池,對雨水進行初步凈化。凈化后的雨水將流入末端的集水箱儲存,儲存的雨水便可以通過屋頂的太陽能水泵系統將凈化后的雨水抽取用來作為廁所用水。在旱季時,景觀旱溪由于沒有雨水匯集,便作為另外一種旱溪景觀,也可以當作學院師生的活動場地。隨著季節性的變化,景觀旱溪的水位與景觀空間也在發生變化,綜合考慮空間、水位、時間三者之間的關系,形成有縮有放的校園景觀,如圖6所示。(3)透水鋪裝:原有鋪裝容易在路面留下積水,因此替換為透水性鋪裝。透水性鋪裝的種類非常多,包括透水性混凝土、透水性瀝青、透水磚、礫石和植草格等。透水性鋪裝不僅可以快速排除道路、廣場和停車位的雨水,防止路面積水,而且雨水可以快速透過鋪裝,進而補充地下水。有研究表示,透水鋪裝的成本比不透水鋪裝的成本普遍貴10%~20%,但是從整體看,由于設計了合理的豎向設計,場地的雨水徑流模擬自然狀態下的水文,因此減少了管道的鋪設和縮小了管徑,整體成本降低了12%~38%,有效降低營造成本[8]。(4)路緣擴展帶:場地四周有著7m寬的瀝青路面,遇到夏季暴雨時,路面會迅速匯集雨水。傳統的做法是把攜帶路面污染物的雨水直接排入下水管道,這樣不僅浪費大量的雨水資源,還會增加水體污染。因此,在優化設計時,需要在原有路牙石上面打開切口,讓道路和停車場的雨水徑流可以循著路牙石切口流入雨水入口緩沖植物帶中[9]。這樣可以讓路面匯集的雨水滯留在緩沖植物帶中,讓雨水可以充分下滲與凈化,多余的雨水便可以流入生物滯留池里面,如圖7所示。(5)雨水花園:學院中庭原本以鋪裝為主,為了滯留中庭的雨水,中庭部分設置了雨水花園,如圖8所示。把原本地勢平整的場地,通過優化設計,改造成一個下沉庭院。建筑中庭雨水先在中庭入口的平臺匯集;然后流入中庭依次跌落的三級草坪平臺,進行初步的雨水過濾;經過初級凈化的雨水便流入中庭的雨水花園中,讓雨水進行充分下滲;當雨量過大時,雨水花園過多的雨水將排入蓄水池中。為了營造舒適的微氣候,在中庭區域設置霧噴系統,利用屋頂太陽能提供電力,當有師生經過中庭時,噴霧系統會自動檢測釋放水霧,給建筑中庭降溫,而且噴霧系統還可以根據夏季氣溫變化,調整噴霧大小。
4場地改造前后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4.1計算原理
為了直觀地知道更新設計前后雨水徑流的變化,文章引入了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計算方法。通過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得出綜合徑流系數,然后利用綜合徑流系數反向推導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具體計算原理如下:將各個下墊面的面積和各個材質的徑流系數帶入式(1)中,便可得到綜合徑流系數φz,然后根據公式2推導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Q。
4.2改造前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計算出原有場地的各下墊面的面積,各個材質的徑流系數參照《蘇州昆山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試行)》,如表1所示。通過公式1可以得出場地原始綜合徑流系數φz=0.52;由公式2進一步得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Q=48%。因此,當原有場地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48%的時候,場地中52%的雨水將直接流入下水道中,造成了雨水資源的浪費。
4.3改造后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由公式1可以得出場地原始綜合徑流系數φz=0.25;由公式2得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Q=75%。計算出來的結果展示了進行雨水管理后的場地,理論上可以讓75%的雨水在場地進行消納,另外25%的雨水將通過雨水基礎設施的多次凈化,最后流入雨水收集箱中。改造后的材料面積及徑流系數如表2所示。
5結束語
文章圍繞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雨水收集利用現狀,利用雨水管理技術模擬了自然界雨水徑流的方式,營造了雨水花園、路緣擴展池、生態滯留池、下凹綠地、屋頂綠化、旱溪景觀、透水鋪裝、建筑垂直綠化等十多種雨水基礎設施。其不僅有效滯留住雨水,還利用藝術化的手法把雨水基礎設施景觀化,從而直觀地向師生展示了雨水處理的過程,具有很好的科普教育意義。與此同時,通過科學的計算方法對設計前后場地的徑流量進行驗證分析,計算結果很清晰地展示了雨水管理技術的運用可以有效減緩瞬時洪峰,讓雨水充分凈化下滲,實現良好的雨水循環,改善校園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馮嫻慧,李明翰.美國雨水管理理念與實踐的發展歷程研究與思考[J].中國園林,2018,34(9):89-93.
[2]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建設科技,2015(1):11-18.
[3]羅范穎,朱玲.基于雨水管理的校園景觀設計:以沈陽建筑大學為例[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2):135-140.
[4]張藝川.景觀功能視閾下的大學校園綜合活動空間設計研究[J].建筑與預算,2020(8):37-39.
[5]夏婉菲.基于“海綿城市”建設的城市濕地景觀設計探究[J].規劃與設計,2019(35):129-130.
[6]劉艷麗,王全九,楊婷,等.不同植物截留特征的比較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15(3):172-177.
[7]王思思,蘇義鏡,車伍,等.景觀雨水系統修復城市水文循環的技術與案例[J].中國園林,2014(1):18-22.
[8]黃玲玲,劉濱誼.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園博園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以蘇州太湖園博園為例[J].園林,2020,336(4):82-89.
[9]杜夢茹,李煜.高校既有校園景觀微更新設計探究:以西南林業大學老校區為例[J].現代園藝,2020,43(19):146-149.
作者:劉志鏡 單位: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