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景觀設計課程中教學創新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在當今高校景觀設計教學中,將實際案例引入教學已經是較為普遍的教學方式。文章主要論述教師將實際的“美麗鄉村”建設案例直接連接到設計課程中的嘗試,課程的創新是將“鄉愁”作為課程重點,希望將高校景觀設計教學融入時代大潮中,以培養出具有滿足當下時代需求的設計師。
【關鍵詞】鄉愁美麗鄉村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創新
一、“鄉愁”概念解讀
(一)美麗鄉村建設中“鄉愁”的內涵
“到不了的叫遠方,回不去的叫家鄉。”鄉愁是什么?不僅僅是鄉村的小橋流水人家,更是家鄉特定的風物、鮮活的家鄉生活、古樸的家鄉景觀、生態的家鄉環境。在改革開放走過40年的今天,鄉村的人民富裕起來,但是另一方面,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也讓鄉愁漸漸遠離人們的生活環境,由此可見,鄉愁是人們富裕起來之后對往昔傳統家鄉生活、景物、面貌的美好追憶。
(二)中國鄉村景觀建設中“鄉愁”遠離的原因
經過40年的經濟發展,中國農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農村的面貌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明顯改變,現代化的建筑、生活設施、景觀風貌等遍及鄉村。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鄉村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成果。但是由于長期以來缺乏對鄉村景觀設計的整體規劃,造成規劃趕不上建設,同時由于現代城市生活對傳統鄉村文化的影響,在很多鄉村,現代化的磚瓦、混凝土建筑坐落在不相協調的景觀環境中;或者將原有的特色原鄉環境替換成城市景觀元素,導致中國廣大鄉村在景觀面貌方面雖然具有現代性,但是千村一面、萬鄉同貌。同時,由于鄉村景觀建設需求量大,而且要求快速,很多美麗鄉村景觀設計中忽視了當地的傳統文化因素,簡單移植他鄉景觀,造成傳統家鄉面貌不復存在的局面。
二、將“鄉愁”帶入高校設計課堂的意義
經過5年多建設實踐,可以確定的是“美麗鄉村”建設不是沒有情感的設計和建造,其不僅僅解決鄉村的諸多現實問題,也不僅僅恢復鄉村的生態面貌,貼切的設計需求是將鄉愁帶回到鄉村,讓鄉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此背景下,高校景觀設計的課堂,需要關注現實中的需求,更需要順應時代的需求。所以,此次課程教學創新探索的緣起在于將現實項目引入教學課堂,在這樣的教學中將未來的設計師培養成鄉愁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一)符合景觀設計教學規律
景觀環境設計是以人為尺度的設計,作用的對象都是人及人生活的環境。高校景觀設計課程是針對景觀環境的專業設計課程,高校藝術設計課程要立足于當代新的環境、新的需求。所以,在新的鄉村建設的需求中,將“美麗鄉村”建設中恢復鄉愁的設計意圖融入到高校景觀設計課程中,是順應時代、符合教學規律的課程教學創新。
(二)順應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
現在高校學生大多是“90后”,很多學生腦海中還存有童年家鄉記憶,而他們的成長也正是中國鄉村剝離鄉愁的過程,所以在景觀設計課程中,有意識地將恢復本土自然環境、重建地域性的文化特色等順應時代的設計理念引入到課堂教學,即把鄉愁帶入課堂。一方面,將實際設計項目的設計手法運用于課堂,另一方面,學生會因為課程需要去收集、研究鄉村的文化、地域的特色。這便是在青年學生中恢復鄉愁的記憶,將傳統文化傳承潛移默化地植根于未來設計師的腦海中。
三、教學創新過程
(一)真實的項目來源
課程項目地位于黃岡市浠水縣夏鋪村,來源為真實“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設計項目,由校企合作的景觀設計公司為學生提供項目資料。真實項目的優勢在于,從真實的鄉村建設需求出發,考察真實的鄉村環境、調查真實的村民需求,將課程從紙上的景觀設計落實到真實的鄉村建設中去,讓真實存在的美麗農村恢復當地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鄉愁。
(二)授課過程
整個課程的教學課時為正規課程教學時數72課時。教學的創新點在于,將重點放在前期分析,不是由教師將鄉愁的命題強加于學生,而是讓學生從真實鄉村景觀設計中,逐漸由自己的調查、學習感受到鄉愁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重要性。第一步,完成前期調查。課時安排為16課時,由教師帶領學生完成項目鄉村的情況調查,然后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當地真實的鄉村建設需求,目的是脫離紙面漂亮的形式感設計,從鄉村實際需求出發,分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宗旨——鄉愁。第二步,在前期分析充分的前提下,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設計構思。此階段課時安排為16課時。在構思思考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分析鄉村建設的現狀問題和歷史原因。問學生,如果自己是當地村民,在充分滿足基礎設施、環境建設需求的基礎上,是否想恢復鄉愁。將重建鄉愁理念教授給學生。第三步,在前兩步的基礎之上,鄉愁已經帶入課堂,學生能水到渠成地分析當地地域性的自然景觀和傳統文化,為鄉村找到適應本土的景觀設計方式和表現手法,即找到鄉愁的視覺載體。此階段課時安排為8課時。第四步,學生分組完成設計任務。此階段課時安排為24至32課時,視實際情況而定。此時,鄉愁觀念已經深入學生腦海。學生設計小組將恢復、重建美麗鄉村的鄉愁情境運用于整個項目設計中去,制作成為項目匯報PPT。最后一步,此課時安排為4至8課時。面對當地村民進行項目匯報,將設計成果展示給項目地村民代表,檢驗設計中的鄉愁是否回歸,能否引起村民的共鳴。
(三)教學成果展示——項目設計成果展現
課程結束,學生小組完成設計,學生在前期分析之中找到黃岡市浠水縣夏鋪村的各類資料,找尋到夏鋪村的歷史資料,更可貴的是認真在村莊中進行實地調查。在項目設計中充分考慮到當地鄉村、村民的具體需求:完善公共設施、恢復鄉村社交空間、加固裝飾民居建筑、梳理交通流線、規劃水凈化系統等。在此基礎之上,學生設計組挖掘夏鋪村的鄉村特色和鄉村記憶,為鄉村的景觀設計找到了適合當地的景觀風格——帶有荊楚特色的鄉村風格。一是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合理劃分鄉村景觀區域,為美麗鄉村找到合理的景觀表現區域;梳理鄉村交通流線,擴建道路及延伸鄉村支路;了解當地公共設施的薄弱環節,滿足鄉村基本公共設施需求,滿足鄉村基本現代化生活需求。二是恢復鄉愁生態環境。在鄉村景觀設計中,配置當地鄉土特色植物,恢復鄉村原生生態。例如黃岡地區的特色植物水杉、烏桕、重陽木、棣棠等,這種生態便是帶有鄉愁記憶的自然生態。夏鋪村村內有天然水塘,改造之前為硬質鋪裝護岸,設計組采用具有地域性的親水性植物——蘆葦、荷花、菱角、東方香蒲等,修復水岸生態,恢復村民鄉愁記憶中的水岸。三是建筑外立面改造,以荊楚派建筑風格改造建筑外立面。引導學生進行黃岡地區鄉村文化調查,學生設計組對當地地域文化進行調查、內容收集、視覺提煉,深入了解當地傳統民居特色,將鄂東地區荊楚派建筑風格運用在當地鄉村民居外立面改造中,在保證當地民居建筑符合現代生活習慣的基礎上,恢復建筑外立面的鄉愁特征。四是重建鄉村街道空間。在前期調查中,學生設計組了解到,過去的鄉村空間中,基本上都會有一個村民交流的公共空間,或是大樹下、或是涼亭邊。所以夏鋪村鄉村景觀設計中,設計組提出恢復鄉間街道空間,恢復村民日常交流及活動空間。運用鄉村記憶標志——戲臺、涼亭、鄉村古樹等為村民設計建造活動場地。五是重構節點,給予鄉村印記。黃岡市浠水縣夏鋪村的鄉村支柱產業是火龍果種植,所以為了順應當地的經濟發展模式及現狀優勢,在該項目規劃設計中為該村莊設計了一個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節點景觀。學生設計組結合火龍果的造型和九頭鳥的形態,經過抽象變形和組合,為夏鋪村入口設計了景觀雕塑。整體色調為荊楚傳統的紅色,弧線的造型既是九頭鳥動感的展現,也是高度抽象化的火龍果的形態。火龍果作為夏鋪村獨特的視覺符號,為該村建立起了地域性的特質和內涵,也為村民提供了一種新的鄉愁承載方式。
結語
2018年4月23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中好的經驗做法,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本文的研究來源是真實的設計、教學經驗的積累。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通過設計師的努力恢復鄉愁、重建鄉愁,更長遠的做法是,在高校景觀設計教學中,讓學生接觸真實的“美麗鄉村”建設案例,在案例教學、實施、實踐的過程中理解鄉村需求、學習鄉村地域文化,讓高校相關專業學生理解、接受鄉愁,才是長久的、可持續的留住鄉愁的好辦法。
參考文獻:
[1]陳學軍,劉菊芳,徐思源.打造美麗鄉村尋回鄉愁記憶——重慶市渝北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綜述[J].環境保護,2017(20).
[2]俞孔堅,李迪華,韓西.新農村建設規劃與城市擴張的景觀安全格局途徑——以馬崗村為例[J].城市規劃師,2006(5).
[3]姚立娟,張春寶.基于市場需求的環境藝術設計實踐教學淺析[J].藝術教育,2015(6).
[4]盛麗.“鄉土景觀”概念在景觀設計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新校園(上旬),2016(8).
[5]王菲.景觀設計專業項目化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現代園藝,2015(19).
作者:彭瑋 單位:湖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