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景觀設計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本文作者:宋志鋼 單位:河南省工人文化宮
基于節約理念下的園林景觀設計不僅僅具有經濟性、生態性和高效性還應具備其自身的個性化。個性化指的就是園林中的景觀要充分體現當地的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在設計中注重景觀特色和個性的挖掘保護避免在園林設計中忽視個性,造成雷同的現象。并且在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做到精心分配、選擇和組合,處處都要考慮周全,把設計做到盡善盡美。
園林景觀設計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它就要在各方面都盡可能的滿足城市人群對它的需求。于此,基于節約理念下的園林景觀設計就要求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要從不同年齡層次、不同需求層次的使用者的心里需求出發,設計出符合他們需要的園林景觀布局。設計師可以從當地的場地特點,使用者的活動內容、園林周邊的環境等情況來的提供相應的設施。
如何建設節約型園林景觀設計:
1對園林植物進行優化配置
在對園林進行配置的過程中,有科學依據指出園林的景觀設計應該以書目為主,實現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層結構,強調綠量和生態效益,并且草、灌、喬的比例盡量保持在1:3:6最為適合。而在過去的實踐過程中也表明,在耗水量當中草遠遠高于喬和灌木,在生態效益中則是草低于喬和灌木。所以,在路旁和廣場宜多栽樹木;而簡易的喬、灌木就多長于居民小區之中。
2保持原生態,做到因地制宜
1迷宮景觀設計構成要素
迷宮景觀設計構成要素主要包含出入口、中心、路徑、材料、設計高度等幾個方面。
1.1出入口設計
出入口對迷宮景觀設計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景觀出入口設計是把兩個分割的空間聯系在一起的重要媒介,迷宮景觀的出入口相當于整個景觀內部與外部連接的門窗。另外,出入口設計的巧妙與否關乎整個迷宮景觀娛樂性的強弱。出入口設計可以在形式和個數上兩個角度變換設計,從而營造趣味性更強的迷宮景觀。常見的入口形式有3種:“I”字型、“T”字型、“十”字型。體驗者選擇進入迷宮景觀的方式,隨著入口設計形式的變換而變化。入口不僅在形式上變換,還在數量上有選擇的設計。由于出入口數量和位置設計的不同,迷宮景觀的體驗難度系數也隨之加大。因此,迷宮景觀出入口設計的合理性,可以提高體驗者游玩迷宮的興趣和挑戰。
1.2中心設計
中心景點凝結了整個迷宮景觀文化底蘊,表達景觀核心主題,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迷宮景觀都寄予故事傳說,每條路徑和每個景點設計都是在編織著美麗的故事。體驗者帶著無限的遐想和憧憬尋找迷宮的中心。
1.3路徑布置
一、現代可持續景觀設計中的一些缺陷
相同模式導致地方特色缺失在景觀設計中,存在著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每到一個城市、一個景點、一個廣場或公園都會感覺每個景觀都大致相同,沒有太大區別。盲目追求現代化,追求景觀設計的高水平導致了景觀設計的千篇一律。廣場設計更是明顯,無論在布局形式上還是在空間分布亦或是雕塑小品上,都存在著雷同性。這就要求我們了解當地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之后再進行設計。在少數民族的景觀設計中就要考慮到民族文化和當地的地理條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分析、重構,再進行設計,將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盡可能地運用到民族景觀設計中,使其景觀的設計充滿“人情味”,充滿本民族特色,真正成為文化可持續的一個既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又展現發揚民族特色的場所空間。
二、策略及措施
(一)生態性
民族景觀中應盡可能重視其可持續生態性,保護原有的自然資源基礎上進行設計,并盡可能減少對資源的浪費。
(二)經濟性
針對經濟性,則要注重當地材料和廢棄材料的使用。例如,沿海城市可利用貝殼做裝飾,或將貝殼進行粉碎性處理,作為鋪裝或拼貼作為景觀墻??衫霉I上的廢棄材料進行設計和改造,例如對廢棄的鐵路進行景觀加工、輪胎做成休閑座椅或秋千等。利用廢棄的鋼板進行再利用做成的景觀墻不僅滿足美觀效果,而且達到了其分割空間的功能性要求。利用本民族特色、價格低廉的材料隨意搭建,使人們感受自然景觀的輕松與隨意。
一、景觀設計“專題式”教學方案
景觀設計類課程教學有其特殊性,理論內容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培養較重要,筆者提出按“理論+專題”教學,理論為基礎,結合專題實訓,并結合就業市場,確定由理論講解和設計訓練兩個主要模塊。每一部分都有其目標性、啟發性,讓學生逐步理解此學科在專業中的教學特色與程序,緊貼現在景觀設計課程的現實意義,掌握專業設計方法。
(一)基礎理論專題
景觀設計屬于實用類藝術,研究與表現的是三維空間設計,在教學中規劃設計原則、設計方法、設計程序是必須掌握的知識。課程可以分為幾個專題:
1.古典園林景觀專題,對于古典園林景觀的的認識,主要結合不同的時期的景觀形式介紹。搜集資料,讓學生對所選的特定時期的景觀進行分析,以論文的形式提交作業。加強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科的歷史發展做簡介的教學方法。
2.景觀設計程序與表現專題。了解景觀設計的流程,從草圖到方案體現出理論知識的細節,在設計表現中如何應用。逐漸使學生對課程形成完整的認識體系。
3.景觀設計的具體內容專題。授課教師應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分析,選出有重點、難點知識,并按照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及思維方式,系統性地對知識點歸納,結合景觀實際案例,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了解世界景觀教育發展的趨向,以及國內景觀設計的現狀,根據目前發表的景觀類教材及資料,總結出課程學習中較合適的理論框架:
一、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人性化思考
1.1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做到“人化”與“物化”的統一
人類設計是體現一定時期人們對審美、道德、歷史文化以及倫理情感因素的行為活動。唯物主義論稱之為物的人化或者是造物的人化。但人類的意識、情感和文化必須要通過一定的物質形式來體現,而人類設計作為人類生活方式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擔人類精神的表達,這可稱之為人類精神的物化或者是人的物化,物化和人化構成了人與設計作品的互相聯系的關系,物化和人化是統一結合體,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4]我們從這個層面也應該明白設計中的人性化是人類自身就擁有的特質,而不是空穴來風。對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只是將人化和物化有機相融合,達到人與物融為一體的過程,即所講的人性化景觀設計過程。古時也有天人合一之說,從辯證的角度分析,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遵循人性化的理念,達到人與景觀統一的效果。
1.2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安全性與實用性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廣大的市民群眾提供良好的公園景觀環境,為人們營造一個充滿人文特征的,人性化的滿足人們需求的設計作品。如果景觀設計過程中未將人性化理念作為設計思路,而是沿著傳統的公園景觀設計理念和方式進行設計,過多的束縛思想將難以給人們打造具有時代氣息和人文氣息的公園景觀作品,難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換句話說,這樣的設計作品只不過是現代城市建筑中的擺設品而已,毫無實際作用。此外,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應嚴格從人性化的角度考慮設計內容,比如,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設計結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盡可能地在城市公園的構造物中少設帶有尖銳棱角的景觀物體,臺階高程盡可能地低,這樣的設計思路主要是為老人和兒童著想,使每一位使用者人身安全都有保證。這是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基本要求也是關鍵要求,如果做不到這點,即使公園景觀裝點的華麗無比,也談不上人性化設計。
1.3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脈傳承
城市公園景觀具有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說不同區域的人文風情、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不同對城市公園景觀的要求不同;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作為設計者應充分認識到地域文脈的差異性,針對不同區域城市的公園景觀采取不同的設計思路,將各個地域的文脈得以體現和傳承。具體分析,作為公園景觀設計者在景觀設計中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人們普遍對事物的認知存在相似性,歷史遺留下的建筑或者其他事物能引發他們相似的情感共鳴,勾起他們相同的回憶,因此在景觀設計中應注重將多數人認同的景觀事物融合到設計作品中。第二,在景觀設計中應深度發掘該城市的歷史文化,將最具該座城市歷史文化的元素融合到設計中,使設計作品具有較強的識別性和唯一新,將城市的歷史文化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使公園景觀使用者享用者因處于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景觀環境中倍感自豪和榮耀,提高使用者對公園景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只有深刻認識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將最有地域特征的體現城市文化底蘊的元素深挖出來并融合到設計中,才能創作出優秀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