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教育管理發(fā)展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耳熟能詳的“傳道”、“勸賢”、“教化”等詞語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思想教育”中的“原則”、“規(guī)范”、“方法”。優(yōu)秀的古老傳統(tǒng)教育對如今教育管理發(fā)展起著推動的作用。如今國外有著先進的教育模式、發(fā)達的教育設施和機構,但是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教育”對當今高校教育來說還是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國外教育;高校教育;指導作用
“思想教育”相關概念是由現代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究其內涵本身卻是抹不掉傳統(tǒng)文化的身影。“思想教育”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活動,是同人類社會相始相終的。中華民族是人類歷史上僅有的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民族之一,歷經漫長的五千年創(chuàng)造出了讓世人驚嘆的文化歷史。自古以來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是在道德教化實踐的基礎上,寫出了一部又一部經典的思想文化教育理論,逐步形成了中國優(yōu)秀的古典傳統(tǒng)教育文化。如今的我們不要以為傳統(tǒng)的就是過時的,要認真發(fā)掘悠久歷史文化遺產,在前人優(yōu)秀成果基礎上把教育管理更進一步向前推進。
1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
我國傳統(tǒng)“思想教育”是統(tǒng)治者為了從本階級出發(fā)管束他人思想而推崇的一種“思想教育”,維護自身利益,鞏固自己的階級統(tǒng)治。細看我國傳統(tǒng)“思想教育”是多種多樣,而且是相當有效果,細致地體現在以下方方面面。
1.1通過建立相關機構,對民眾進行基本教育
有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現象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中最具影響的首推中國儒家文化。儒家對道德極為推崇,不僅是在中央地區(qū)而且遠至地方小市,儒家文化都有著深厚的影響,并大都承受著教育功能,并且建造了很多機構。如中央禮部、地方“三老”。如此,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的正統(tǒng)思想,主導著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人們得到了廣泛的教育,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烙印。儒家文化對如今的我們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在社會道德意識、與人處事和善、謙遜禮讓等等性格特征中體現著儒家的思想文化。
1.2制定相關思想教育系統(tǒng),規(guī)范民眾思想意識
統(tǒng)治階級為了控制廣大民眾的思想,達到統(tǒng)治的目的,總會出臺一些相關思想理念,作為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目標。在有關利和義的關系上,儒家提倡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等傳統(tǒng)思想,在大體上體現“義”的家政,極其反對功利主義價值觀。儒家體現出來的思想理念與西方拜金主義思想截然相反,功與利之間有著本的區(qū)別。然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把功與利隔離起來,不是那種反功利主義,儒家提倡重義而不是絕對地輕利,并不否認利和義可以統(tǒng)一、平衡但并不否認義和利可以統(tǒng)一、平衡。
1.3利用“鄉(xiāng)約”的道德教育形式,從而實現群眾互教互助
“鄉(xiāng)約”作為我國古代特別存在一種道德教育模式。起先是北宋民間自定的行為道德,民眾之間互相教化的地方教育模式,到了清朝就已經發(fā)展成了中央道德教化制度。“鄉(xiāng)約”主要以“以孝為本”、“以和為貴”的道德理念為主,宣揚尊老愛幼,謙和禮讓等社會良好風氣。儒家“剛健觀”,提倡“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是一種激勵人們積極進取的思想觀念。“自強不息”的思想意識,是我們克服自然困境、抵御外侵的精神力量源泉,推動我們不斷向前發(fā)展、積極進步,也是我們民族特色偉大標志之一。
1.4結合“大化”與“自化”,形成社會教化模式
“大化”是相對于整個社會道德教育而言的,運用道德教育和綜合治理,過濾掉社會上傷風敗俗思想理念,棄惡揚善。“自化”是相對個人思想道德意識而言,指經受思想和行為上凈化,使個人提升自身素質,提升道德境界,到達圣賢境界遠離鄙夷小人行為。“貴和”是一種由多種道德因素之間和諧、統(tǒng)一共同構成的思想理念,在協(xié)調社會生活中種種利益關系上有著不可替代的現實作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改善,就要求個人與集團、社會、階層之間利益協(xié)調發(fā)展。
2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現狀
2.1高校學生思想的時代特點
當前,高校內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已經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而存在。作為傳統(tǒng)文化濃厚的華人高校學生與文化背景相差具體的西方高校學生在思想教育表現上有巨大的差別。然而這種特點體現出了高校學生在成長中的時代特性,可以總結成“浮躁”“個性”“自我”;處在多元現代化時代,物質已經不能完完全全滿足人們的需求了,在精神需求上越來越強烈,但是這樣也并沒有阻礙社會文明的前進。我們從社會的高度來看時代給大學生思想帶來的影響,這就給高校帶來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我們要求學生服從高校,而這種教育形式也是由高校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不知道高校有沒有從時代的發(fā)展狀況來了解學生更有主觀認識能力的特點,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有極大可能會失敗甚至引起沖突。高校需要從具體實際出發(fā)去處理好這樣的問題。
2.2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載體依賴嚴重
處在一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之中,物質文明帶來的人們思想出現巨大的變化,社會功能復雜化、主體多元化。然而,在我國還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教育管理機構。國家教育部設有思想政治教育司,而下屬對口單位并不明確。由政府來主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學校這一個平臺,學校也必須成為廣大學生接受教育的首要平臺。面對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改變,對于高校內部思想教育管理的發(fā)展需要全體社會成員作出貢獻。但是,社會的復雜性、多元性,使社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發(fā)展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然而,高校卻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直接載體,提高學生的思想教育就要從高校出發(fā)。重視學生主體需求,并且加強與學生家長的配合。于是,學校只有與學生家長共同努力,才能更好適應思想教育管理的多元化,尤其是在尊重學生主體需要上下功夫。重視學生主體訴求,不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從上而下強制性教育。可以發(fā)展為以學生為主體,發(fā)現學生特性,結合學生特而性進行的教育管理。
3高校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建議
3.1立足實際,設置相關管理體制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思想教育體制。高校應在學生具體特點基礎上,從高校校園文化實際條件和特點出發(fā),在把握好思想教育體制運行的規(guī)則下,結合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管理、提升教育管理這素質和人員結構、高校學生時代特性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和學生主體結合起來,逐步創(chuàng)造出一套完美的運行系統(tǒng),創(chuàng)建各部門很好地協(xié)調一致的機構,改變“皮變肉不變”的情況,提升辦事效率,形成長期教育機制。提高校園思想教育管理水平,就要從加強實施教育管理制度著手。運用相關管理制度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運行,充分發(fā)揮管理者能力。很久以來,人們對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水平的愿望依然強烈,然而把教育工作真正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改變,就要結合實際特點制定和實施相關的管理規(guī)章制度。
3.2以人為本,創(chuàng)建高素質管理者
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生自身特點本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體制,也就是以人為本,為了學生全面發(fā)展但是又得依賴學生而發(fā)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的手段。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學生的自主能力,形成健全學生個體為基本特征。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就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自主動手能力,提高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效率,構建師生之間和諧相處模式,達到人們對教育管理所期待的水平。提升管理隊伍素質,加強管理者專業(yè)化技能的培養(yǎng),到達有職業(yè)化管理水平的標準。使其具有“道德能力之實”,以明“政事之本”,“道德之歸”,“采取措施提高工作干部隊伍的素質,為了作好管理和教育工作,應建設好一支識大體、顧大局、懂教育、會管理的學生工作干部隊伍。”
3.3堅持科學管理的方法,吸取傳統(tǒng)文化以及國外先進經驗
以科學的管理方法開展多種思想教育管理體制,尋找對學生最有效的思想政治管理方法,消除管理教育中的隨意性,提高管理效率。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完美地實施,需要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上面的不足。所以,怎樣建立一套完好的教育管理相關法律法規(guī)是十分必要的。我國具有悠久文化歷史,其中思想教育方面的文化數不勝數,“與人為善”、“舍利取義”、“謙讓有禮”,“一個人做到誠實守同時能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個人品德,懂得寬恕之,才真正有可能達到厚德載物的境界。”等等都是著名的思想道德文化,并且每朝每代都具有相應的思想政治管理機構,都是驚天我們所能借鑒的。美國的思想教育體制就,講求實踐與課程想結合的方法。所以,古今中外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都可以結合現實高校學生特點,來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總之,我們科學地運用相關法規(guī),在管理過程中,注重人文關懷,努力實現學生的自身價值。把我無人有、我有人優(yōu)、我優(yōu)人多等古今中外有效方法拿來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王莉萍,王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1).
[2]王學風.中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制比較及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9(9).
[3]孫其昂.思想政治驕傲與[M].河海大學出版社,2004.
[4]于飲波.中國德育思想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5]馬建新,劉平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儒家思想淵源[J].湖北社會科學,2013(3).
作者:李雷通 單位:河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