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系統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要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放置到世界經濟、文化特別是教育發展的大視野中去探索、去思索、去求索
通過各種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教學制度得以貫徹執行;管理體現為過程,高等教育管理就應順應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諸方面發展對高等教育多樣化、國際化的要求,推進高校教育管理從模式型向權變型過渡。為此,當下和未來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只有放置到教育發展的大視野中去探索、去思考、去求索,方能使從事教育管理的研究者們在教育管理研究實踐中實現由單向思維方式向多向思維方式的轉變、由封閉思維方式向開放思維方式的轉變、由定勢思維方式向創造思維方式的轉變。
二、要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放置到中國文化發展
傳承與創新的大體系中去研究、去研發、去研判人類的歷史是文化傳承創新的歷史,高等教育則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黨的十八大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實現文化強國目標提出四項任務及一系列具體要求。高校作為文化傳播高地,更應從黨的十八精神出發,將“文化傳承創新”作為高等教育思想和高校職能的新發展,作為高等教育與時俱進重要的新任務。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保存和研究創新知識與科技的高地,傳承優秀文化、創新思想文化、推動文化傳播和交流,既是大學基于自身性質所應擔當的天然使命,也是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對大學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具有與生俱來的、極為獨有的、影響深遠的傳承和創新文化的社會功能。它自誕生以來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過知識傳播、知識創造,以及與社會的互動而對社會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高等教育既為受教育者“認同”歷史、社會和時代,形成具有文明史內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又為歷史、社會和時代“認可”受教育者,形成具有時代內涵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創造條件。高等教育的“教書育人”就是在文化的傳承創新中,揭示和展現各門科學的概念系統所提供的認識的階梯和支撐點,揭示和展現這些階梯和支撐點所蘊含的科學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從而實現受教育者與歷史文化的“認同”與“認可”的雙向互動,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在這種“認同”與“認可”的雙向互動中落實社會核心理念。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作為高校就應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立新知,并傳播到社會、延續至后代;就應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這就要求大學必須始終堅守自身的使命,堅持大學的精神,自覺抵制浮躁、急功近利和各種誘惑,努力追求真理、追求科學、崇尚學術,涵養學術勇氣和文氣,樂于知識創新、勇于思想創新、敢于理論創新,堅定不移地守護大學的精神家園,使高校在創新和服務中以其先進思想和品格影響社會、引導社會,永遠站在時展的前列。為此,當下和未來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只有放置到踐履好文化傳承創新使命的大體系中去研究、去研發和去研判,方能使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更富有生命力、競爭力和文化力。
三、要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放置到中國知識分子
發展背景的大脈絡中去感觸、去感懷、去感悟教育管理的概念自古有之。古代教育管理始于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并形成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個系統,中央官學主要包括太學、國子學和四門學,地方官學又稱鄉學、學宮,成為儒學教官的衙署所在,主要擔負承傳孔儒文化、施行禮樂教化的職能,也是地方官學師生祭孔、奏樂、習禮之處。東漢時太學是國家高等學府,又是中央最高教育管理機關;隋唐設國子監取代太學地位,推行高度集中統一的科舉制度,實行教育、選才、任官一體化,是政治制度上的一項偉大創舉,是世界上最早的較完備的考試任用制度,影響深遠;宋元官學制度比較完備,在路、府、州、縣四級均有相應的學校;明代設立府、州、縣學,在防區衛所設有衛學,鄉村設社學,還在各地方行政機構所在地設置都司儒學、宣慰司儒學等。自古中國教育管理就具有先進的視野,提倡綜合觀,即大教育觀,認為教育是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教育問題即社會問題,必須把它置于整個社會系統中加以考察和解決,而教育問題的解決,又必然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主張辨證觀,即對立統一觀,強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時也不忽視知識教育的作用,講求“德智統一”;強調內在觀,即強調啟發主體的內在道德功能和自覺性,重視啟發內心的覺悟,相信主體內在的力量。在“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等教育理念的踐行中,培養出具有“以先知覺后知,以先覺覺后覺”的社會責任感,崇尚道德修養自覺、強調“自省”的修養理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一代代知識分子。自近代西學東漸思潮,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教育模式、教育制度也隨之傳入中國。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影響下,知識分子重新思考自身的政治、文化背景,秉持救國圖強的理想與信念,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和責任意識下“開眼看世界”,倡導“民主”與“科學”,實現知識分子“治學”與“治世”的結合與統一的同時用西方教育理念改造傳統教育,引領后代教育管理不斷前行。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高等學校兼具有中國優秀教育傳統和國外先進教育經驗,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領導管理運行機制———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加快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內涵不斷加強、育人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要求不斷提高,高校更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堅持依法治校,不斷探索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有效實施好“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運行機制,培養出具有高遠理想、優良品德、豐富知識、德才兼備的“風骨”與“氣度”的新一代知識分子。為此,當下和未來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只有放置到中國知識分子發展背景的大脈絡中去感觸、去感懷和去感悟,方能不斷增強現代教育知識分子崇高的教育責任感,把知識分子“教書育人”的使命踐履好。
四、要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放置到區域經濟社會
發展的大格局中去結合、去整合、去融合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區域經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支撐,高等教育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與活力。教育發展受一定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制約,并對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起作用,教育依賴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又發揮自身的職能服務社會。由此,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相互協作、相互制約并實現共同發展。為了實現共同發展,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堅持適度超前發展的原則,樹立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意識。高等教育與區域的協調發展無論對深化高教領域的改革還是對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要求加強教育與經濟的結合,建立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關系,實現“互補”、“共贏”。從框架層面來講,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合作,應通過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建立起高校和地方的對話機制,共同商討基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規格,以加強高等教育的針對性;應通過與地方政府、企業、團體等進行聯合科技攻關與合作,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優勢與技術優勢,解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同時高等教育應通過積極參與區域經濟發展重大決策的調研,為區域經濟發展出謀獻策。從推進層面來講,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就是通過優化調整高校發展布局和定位,鼓勵企業與現有高校合作辦學,既滿足企業人才需要,又有利于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進行跟蹤研究,準確把握學科專業發展重點、明晰發展方向,既為政府、行業部門提供決策咨詢服務,也為學校學科專業建設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切實增強學科專業建設前瞻性,超前部署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學科專業,解決好學科專業建設滯后于產業發展的問題;通過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推進校企之間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開展專業、課程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共同開展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等“五共同”,培養“用得上”的創新人才;通過深入推進產學研融合,重點選擇與地方新興產業發展關聯度大的課題作為主攻方向,與地方政府、大型企業、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合作組建一批政產學研用金介“七位一體”的戰略聯盟,推動產學研結合由短期、松散、單項向長期、系統、實體合作轉變;通過積極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校長負責、專家治學、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加快制定大學章程,建立健全科學決策機制、民主管理機制,進一步明確學術委員會的權利、職責和權力范圍,推廣高校董事會運作經驗,建立社會支持高校、監督高校的良好機制。為此,當下和未來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只有放置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中去結合、去整合和去融合,方能不斷獲得高等教育持續發展與創新的活力和動力。
五、要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放置到社會“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支教為榮、師以愛教為職,生以受教為責”的大環境中去獻策、去獻智、去獻力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教育,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對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強國必先強教”,“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等關于教育優先發展重要性的論述,高瞻遠矚、鞭辟入里,充分顯示了國家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強決心。《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形成適應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出要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在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教育內涵式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下功夫,確保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在此總部署、總要求、總框架內,各級各類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通過調整教育結構,統籌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科學調整教育區域布局、層次結構和學科專業設置;通過深化創先爭優活動,深入開展平安、文明、綠色、和諧校園創建,維護教育系統和諧穩定;通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不拘一格、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通過落實教育公平原則,以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以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以規范管理維護教育公平;通過強化教學環節管理,提高教育質量;通過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激發教職員工積極參與教育管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充分自由發展;通過樹立民生為本的理念,以科學發展觀指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正確處理好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的關系,不斷提高教育管理的質量與效率;通過調動群眾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發展教育的積極性,引導各級各部門主動參與、積極配合,形成“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支教為榮、師以愛教為職、生以受教為責”的良好氛圍,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正確的辦學理念、發展思路和改革舉措,轉化為教育管理的自覺行動,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執著的努力,聚焦重點、狠抓內涵,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實現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為此,當下和未來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只有放置到這樣一種促進教育發展的大環境中去獻策、去獻智、去獻力,方能真正形成社會方方面面、上上下下關心教育、支持教育和促進教育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
六、要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放置到學校營造
“教育的自信、學校的自覺、教師的自強、學生的自立”的大氛圍中去調動、去推動、去互動黨的十八大為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吹響號角“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作為保存、繼承、傳播和創造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大學理應擔當起這項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由此,作為身處高校內部的教育管理研究者應從增強“教育的自信、學校的自覺、教師的自強、學生的自立”入手,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履行好教育管理與研究的責任與使命。“教育的自信”是前提,大學教育作為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基地,肩負著重要的文化使命,始終貫徹文化育人的方針,以厚重而豐富的中華文化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使之對民族文化有較深的體悟和認同;教育管理科學研究應把文化傳承創新置于重要地位,加強思想文化創新,既充分地掌握古人思想理論的舊義,又在批判地繼承基礎上加以發展、創立新知,并推廣于當代社會文化的實踐,滿足社會文化建設的需求,在喚醒自身“教育自信”的同時增強全社會的“教育自信與教育自覺”。“學校的自覺”是基礎,通過自覺提高教育的軟實力,踐履好大學教育4的主旨,使廣大師生形成一種主動參與建設大學主體文化的歷史自覺,在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中不斷賦予新的生命力和內造力,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學精神與時俱進地發揚光大,并內化為廣大師生的精神品質,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師的自強”是關鍵,高校教師應發揮好“文化育人”作用,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在傳遞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鼓勵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學會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把握,從而幫助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通過進一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構建有利于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的教育體系,真正實施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統一的素質教育,創立有利于人文和科學相融合的人才培養環境和氛圍。“學生的自立”是根本,作為高校學生應正確認識和深入理解國情世情,明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在社會萬象中堅持正確的方向,學會講禮貌、懂禮儀、知禮節,懂得追求高尚人格、不斷完善自身;具備樂于求知、敢于求真、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能力,在勤于學好專業課程的同時,勇于培育自己“質疑”和“創新”的科學精神,不斷提高“學習的能力”,積極主動地追求新知識、達到新境界;應會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與他人的關系,培養寬廣的胸懷、寬容的態度,與他人和諧相處,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培養出領受現代文明之精神、具備道德自覺自律獨立人格、胸懷民族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又能夠在平凡的工作中發揮其個性和才華、為社會的文明發展做出腳踏實地貢獻的“一代新人”。為此,當下和未來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只有放置到學校營造“教育的自信、學校的自覺、教師的自強、學生的自立”大氛圍中去調動、去推動和去互動,方能形成教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良好氛圍,進而更深層次地獲得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源頭活水。
作者:林彬 單位: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