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設計教學方式改革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建筑學專業在近年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漸成為熱門行業。但是,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學習方式等都發生了重大變革,但建筑學專業的教學模式依舊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全沒有體現出來,只是單方面的向學生灌輸知識,建筑學專業教學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從建筑學專業教學特點出發,分析建筑設計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教學新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設計;教學方式;特點;存在問題;改革措施
0引言
隨著科技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步入了信息社會,人們的思想受到很大的沖擊,社會變得更加開放與自由。建筑設計本身就是一門極為開放的課程,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和形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建筑學專業教學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為了迎接這一挑戰,高校應對建筑學專業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使其符合社會發展形勢的需要,更符合當代學生學習的需求,為學生創造舒適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設計潛力,促進我國建筑業的發展。
1建筑學專業學習特點
建筑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既有工科的嚴謹、科學、專業的特點,又與美學相結合,給人美的感受,將工學與美學相統一。建筑學專業是建筑學科的核心專業,并且它受建筑思維和方法的影響,使其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但是,無論建筑形式怎么樣的變化,都必須滿足其使用性與經濟性。這也就決定了建筑學專業學科具有以下的特點:首先,建筑學專業具有綜合性特點。建筑學專業是工學與美學的綜合體,這也就決定了建筑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學好建筑學專業知識外,還要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建筑工程既實用又美觀。其次,建筑學專業具有靈活性特點。建筑學專業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學生將老師教授的知識,化為己用。建筑學專業不是照本宣科,它要求設計學生能在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使得建筑更加的舒適、適用、美觀。這也從根本上要求學生具有創新能力以及鍥而不舍的精神追求。再次,建筑學專業具有自主性特點。建筑學專業,也是一門實踐性、自主性較強的專業性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每個學期都會給學生布置設計作業,學生必須獨立自主的完成整個設計任務,包括收集材料、設計等,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最后,建筑學專業還具有創造性的特點。創造性就是在一定的實際界限內,通過想象思維與理論思維的結合,創造出符合建筑要求與美學要求的建筑圖紙。學生創造能力可以在相互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建立發展起來。
2當前建筑設計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建筑設計是建筑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建筑專業知識的集中體現。學生通過建筑設計課程的學習,可以進一步理解建筑專業的理論知識,以及空間配置能力,同時還可以通過設計方法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嚴重制約了建筑學專業的發展,教學效果難以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目前,建筑學專業教學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在一些高校建筑設計課程當中,教師還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是簡單的介紹設計任務書,并結合一些建筑實例對教學理論進行深入的講解和補充,課堂一直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主體地位無法保證,并且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設計方案構思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是敷衍了事。二是,建筑設計教學不全面、不深入。一些建筑學專業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建筑背景以及建筑文化缺乏深入的講解,對建筑設計的性能、建筑設計特性與周邊環境的聯系缺乏全面的講解。這樣的教學致使學生的設計只能流于表面,設計深度受限。三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一些建筑專業的教學理念存在很大的偏差,一些教師往往只關注設計結果,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又缺乏深入的引導,致使學生在交圖階段,敷衍了事,出現很多不合格的設計圖紙,建筑設計教學流于形式。
3對建筑設計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的具體措施
3.1建立“師生互選”的教學機制
建立師生互選的教學機制,符合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要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使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轉化為主動的學。師生互選機制主要指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班級教學不再只有1名教師,而是存在多名教師,每位教師代表一種不同的教學內容與設計主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薄弱點以及興趣程度選擇教師以及設計主題。這樣的教學機制將班級學生分為了不同的小組,組員一般要控制在5-10人左右,這要根據建筑學專業的實際水平所決定。但是,小組成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師的教學水平自由選擇。這樣的教學機制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增加教師的競爭意識,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
3.2采取“互動研討”的教學模式
互動研討的本質就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保證學生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作用,只關注老師的能力,教學效果的好壞過分的依賴老師。但隨著社會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已經深刻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還在于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互動研討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及時的發現自己的不足,汲取他人的優點,使自己的綜合能力得以提升。并且這種教學方式還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建筑設計實踐能力。
3.3展多專業聯合畢業設計
建筑設計原理類課程,雖然是一門理論課,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重點強調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聯系,課堂傳授的知識應能與實踐相結合是教學的首要任務。建筑學專業對于學生的協調組織能力,統籌兼顧能力,合作創新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共同參與到畢業設計的討論中去,不僅能夠讓學生從不同專業中汲取靈感,也能夠有效使畢業設計中存在問題得到盡快解決。很大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對于建筑學專業學生的相關能力的鍛煉,讓學生有一次“實戰”的機會,在提升學生畢業設計質量的同時,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3.4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方法
由于建筑學學習內容的特點,課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圖片輔以說明,建筑學專業的高校應十分重視并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從最早的投影幻燈片到現在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豐富教學手段,并且對教學內容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和增加,時刻保持教學資料的先進性,以及教學資料的熱度,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方法上,根據基礎理論課的自身特點,避免枯燥無味的講述理論知識,建筑設計理論課要打破單一教學形式,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通過課上講授與討論,啟發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能力,總結和設計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種教學形式結合的應用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體現了教學相長,不斷豐富教學內容,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結語
建筑學專業本身的課程特點,使得課程教學難度進一步加大,而不符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方式,致使教學有效性無法提升。因此,在建筑學專業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改進教學方式,并根據教學現狀,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有效性。建筑學專業不僅是建筑專業的核心課程,對建筑行業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新時期,應加大對建筑學專業教學方式的改革,為建筑專業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春梅.建筑設計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山西建筑,2009,35(2):205-206.
[2]曲翠萃,許蓁.基于數字化技術的建筑設計教學方式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150-153.
[3]梁爽,韓懿玢.淺談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的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30):136.
[4]熱依木江•熱合木吐拉.建筑設計教學改革新思路的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2):148-149.
[5]黃治國.關于建筑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歲月(下半月),2011(1):74.
作者:李月紅 單位: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