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低碳背景下建筑設計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低碳建筑對設計師的要求
1.1有高度的低碳理念
在整個建設活動中,建筑設計師是最主要的牽頭人,因此,建筑設計師開展建筑設計時必須擁有高度的環保意識與低碳理念。重視“低碳節能”的理念,合理利用節能技術,思想上樹立節能意識。在我國發展低碳建筑過程中,應更多的去發揮建筑師的創造性與想象力,不要單純的依靠技術創新、設備改造這種模式。
1.2有強烈的責任意識
建筑設計是一種邏輯過程,其創作前提是對眾多矛盾予以分析,所以建筑設計應當以尊重自然為前提,遵循“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為此,建筑設計師必須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盡可能使人工建筑與自然生態和諧統一。同時,由于建筑還是大眾文化的一類,為了文化的傳承與積淀,體現建筑的民族特色與內涵,建筑設計師還應當擁有一定的文化理念,如此才能使建筑文化永遠傳承下去。
1.3有厚實的環境知識基礎
建筑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還是一種藝術,一種歷史的積淀與傳承,可見,建筑學是融合了多個學科知識的學科。總的來說,科學與技術是推動建筑持續健康發展的助力。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其建筑風格與理念都不盡相同,因此要基于低碳背景去進行建筑設計,必須對當前的社會環境、自然生態以及科學技術進行全盤把握,擁有厚實的環境知識基礎,如此才能真正建設出具備時代特征、基于時代特點的建筑佳品。
2.1建筑地址選擇
基于低碳背景下的建筑設計所遵循的設計理念應當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建筑設計師應當深入研究人與動植物之間的關系,按照建筑設計所需的實際要求,使生態環境與人工建筑環境完全融合,如此一來,不但能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而且還可提高人居環境水平。由于碳排放量影響著城市的形態結構,所以城市空間當前朝著緊湊型模式發展。近幾年,人們經過一定的研究,發現碳排放量和土地的使用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一旦過于限制土地的使用,居民生活所排放的碳含量就會大大降低。同時,由于拆除建筑會形成許多的建筑垃圾,另外目前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都具備著極低的可回收性,如此一來,大大增加了碳的排放量。因此,在選擇建筑地址時,必須充分考慮城市規劃內容,盡可能確保建筑物擁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2.2建筑體形選擇
基于低碳背景下的建筑設計,對于建筑體形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對建筑的體形及平面形式采用合理的設計,才能達到既通風,又少耗損能源的目的,如此,才能真正體現出低碳理念。地域不同,建筑存在樓層數量差異,對于環境的影響都大不相同,因此,在建筑設計中必須遵循建筑與室內設計相融合的設計理念,盡可能采用那些性能好、能耗低且使用壽命長的建筑體形,以便降低建筑施工中各類資源的耗損量,增強對環境保護的保護程度。
2.3建筑材料選擇
在整個建筑活動中,建筑材料所耗損的能源最高、排放的碳含量最大,可謂是環境污染的源頭。當前市面上所銷售的許多建筑材料都將導致環境問題的產生,比方人造板材具備著相當高的甲醛量,空氣中多數氡氣都來自于加氣混凝土的使用,這些物質不但形成各種環境問題,而且還對人體健康形成負面影響。因此,在選擇建筑材料時應當多選用那些“綠色材料”,比如工業化成品、可回收循環再利用的材料等,盡可能不去選用那些具備高能源的建材,如此便可使空氣中的碳排放量大大減少。
2.4建筑性能選擇
在建筑設計中,對于建筑性能的選擇通常采用保溫性能設計,這一性能設計通常分為四類:
1)只使用一種材料使建筑擁有保溫性能,這種材料擁有相當高的保溫性能,且無需顧慮承重需求,因此許多建筑都采用這一保溫性能設計方式;
2)既考慮保溫性能又兼顧承載能力,在這樣的保溫設計中選用的保溫材料通常具備高耐久性,擁有相當小的導熱系統,而且還能達到承載的要求;
3)對于保溫性能的設計采用混合方式,不僅考慮承載及外墻結構,而且還增設保溫層,以確保獲得最理想的保溫效果;
4)對建筑局部區域進行單獨地保溫性能設計,這種設計主要是為了防止建筑中某些區域產生“冷橋”情況,以確保建筑的整體保溫效果。
2.5建筑能源選擇
基于低碳背景下的建筑設計必須盡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能源,比如風能、太陽能等。在建筑設計中,如果一味追求使用傳統的不可再生能源,那么空氣中的碳排放量將不斷增長,環境問題將層出不窮,最終對人居環境與人體健康都會形成極大的負面效應。當前,我國許多建筑設計師進行建筑設計時都會盡可能地考慮選用可再生能源所轉換的適合使用于建筑建設的能源去取代傳統的不可再生能源,如此一下,將大大降低空氣中的碳排放量,真正實現基于低碳背景的建筑設計。可見,對于建筑設計而言,在能源的選擇上選用那些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能源有著相當重大的意義。我們都知道,國際上用一個國家的碳排放量來衡量這個國家的能源消耗。據專業人員調查顯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低碳建筑的排碳量比普通建筑要低40%,這個數字暗示我們在低碳建筑的設計過程中要極力遵守各項原則,結合本國的國情與地域特點,取材選址都盡可能地考慮到原生態性以及地域性,力求將空氣中的碳排放量降到最低,營造低碳生活刻不容緩。
作者:婁連成 呂艷秋 單位:北京華茂中天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大慶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