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健康管理對癲癇患者家庭關系影響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階段式健康管理對癲癇患者預后及其家庭關系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1-6月該院神經內科收治的癲癇患者210例,根據接受健康管理情況分為觀察組(108例)和對照組(102例)。觀察組住院期間全程開展癲癇相關知識教育,出院后醫護人員借助數據庫、微信、電話等工具開展階段式健康管理;對照組未接受階段式健康管理。對比2組患者相關數據的差異。結果觀察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Spitzer生活質量指數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家庭親密度與癲癇患者焦慮、抑郁均呈負相關。結論階段式健康管理能明顯改善癲癇患者預后。
[關鍵詞]癲癇;預后;焦慮;抑郁;健康管理
癲癇影響全球5000多萬人,是全球重點防治的5種神經、精神疾病之一[1]。癲癇患者敏感度高于普通人群,焦慮與抑郁是其常見的共患病,作為公共衛生事件嚴重危害個體生命安危的同時也使公眾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2]。因此,本院神經內科針對癲癇患者進行階段式健康管理的同時關注癲癇患者及其家庭關系,了解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及相互作用,希望能為慢病的管理,以及癲癇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及可靠的防治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1.1.1研究對象選取2020年1-6月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的癲癇患者210例,根據接受健康管理情況分為觀察組(108例)和對照組(102例)。1.1.2納入標準(1)根據2017年國際抗癲癇聯盟定義確診的癲癇患者[3]。(2)年齡大于或等于14歲。(3)能記錄癲癇日記。(4)簽署知情同意書。(5)家庭關系完整。1.1.3排除標準(1)患有精神障礙或嚴重器質性疾病。(2)癲癇綜合征患者。(3)嚴重溝通障礙,不能正確配合者。(4)家庭關系不完整者。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收集2020年1-6月新入院的癲癇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全程開展癲癇相關知識教育;對照組為未接受階段式健康管理的普通就診患者,對比2組患者相關數據。由神經內科專業醫師進行基本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1)年齡、性別、發作頻率、居住地、服藥依從性等;(2)量表評定: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Spitzer生活質量指數量表(QLI)評分、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4-6]。1.2.2階段式健康管理方法觀察組住院期間全程開展癲癇相關知識教育,出院后醫護人員借助數據庫、微信、電話等工具開展階段式健康管理;對照組未接受階段式健康管理。階段式健康管理方法:診療初期及住院期間全程對患者及家屬開展癲癇相關知識宣傳教育,患者完成癲癇門診或住院診療出院后3、6、9、12個月囑患者及家屬前往本院癲癇隨訪門診接受醫護人員階段式健康管理,其余時間采取電話隨訪及微信回訪等方式進行健康管理(包括建立患教微信群、定期網上義診、網上在線答疑等方式)。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210例患者中男116例(55.2%),女94例(44.8%);年齡14~75歲,平均(35.3±3.1)歲;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性別、年齡、發作頻率、居住地、服藥依從性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2組患者SDS、SAS、QLI量表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SDS、S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QLI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家庭親密度與患者焦慮、抑郁問題的相關性家庭親密度與癲癇患者焦慮、抑郁問題均呈負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3討論作為公共衛生事件,癲癇在嚴重危害個體生命安危的同時也使公眾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此外,中國抗癲癇協會共患病專委會專家共識也指出,焦慮、抑郁是癲癇常見的共患病[7];而且部分患者可能面臨藥物匱乏、交通癱瘓、就醫困難等問題,其焦慮、抑郁更易出現,甚至對患者的個體安全產生嚴重的影響。由于癲癇疾病本身、長期服藥不良反應和臨床發作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致使癲癇人群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同時焦慮、抑郁發生率明顯增加。國內外學者對癲癇患者的長期研究結果均表明,焦慮、抑郁情緒可直接惡化癲癇患者生活質量,造成發作頻率增加,二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8]。本研究結果顯示,進行階段式健康管理的觀察組患者SDS、S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QLI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部分患者面臨藥物匱乏、交通癱瘓、就醫困難等問題可能產生恐慌、焦慮等情緒[9-10]。而進行階段式健康管理的患者通過專業醫師與患者用心溝通,引導患者及家庭參與其中,增加了其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從而使健康教育達到最大有效化[11]。本研究也發現,家庭關系與氛圍對患者焦慮、抑郁問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親密度與癲癇患者焦慮、抑郁問題均呈負相關,即家庭親密度越高癲癇患者焦慮、抑郁問題發生率越低,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2-13]。家庭親密度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家庭適應性指家庭成員對家庭角色的堅持、家庭結構和面對家庭出現的問題和壓力時的適應程度和應變程度[14-15]。家庭是構成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獲得心理資源和情感支持的重要源泉[16]。來源于家人的情感支持,有利于緩解患者不良應激事件和生活緊張狀態,而本研究及國外既往研究均發現,應激性事件是癲癇發作的最常見誘因。因此,注意對癲癇患者家庭功能進行評估,維持其良好的家庭親密度,對癲癇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出現與調整具有重要作用[17]。
作者:胡佳 唐凌雯 單位:樂山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