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創產品設計民族手工藝應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將對廣西特色民族手工藝的傳承與應用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對廣西特色民族手工藝文化的挖掘與梳理,尋找民族手工藝與當下人們的文化審美情趣、心理需求的融合點,研究廣西民族手工藝在當代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轉化路徑,探討在融媒體時代民族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策略,讓廣西民族手工藝文化得以傳承并在發展中得以創新。
【關鍵詞】廣西民族文化;文創產品設計;民族手工藝
一、前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有較深厚的文化歷史基礎,有著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在手工藝文化方面,有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有節日慶典活動與婚喪嫁娶中所用的活動物品,許許多多都擁有著極高的藝術水平與技藝精湛的手藝,這些少數民族的手工藝是構成中華燦爛民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寫就了燦爛民族文化詩篇。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提高,工業化、機械化產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一些民族特色手工藝品仍然是老品種的樣式,使得這些民族手工藝品逐漸淡化,甚至一些民間的手工藝文化,近乎消失,讓民族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遇到了發展困境。
二、廣西民族手工藝發展現狀
在廣西11個世居少數民族里,每個民族都有著各自獨特的手工藝,在農耕時代,日常生活上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形成了各自的不同的藝術樣式,每一個手工品里都有著不同的民族意義和文化內涵。一些民間的工藝如織繡、首飾和編織、雕刻與陶瓷等工藝,在此之前,這些手工藝品并不對外銷售,大多數主要是為家人、親人、情人、用來寄予自己的情感等制作的,后來,隨著社會生活變遷,許多的少數民族青年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除了旅游和表演需求外,大部分的居民的生活方式都以現代化為主,使得對民族文化的需求量逐漸減少,從事這些手工藝行業也隨之減少,大多數的傳統工藝都停留在了老一輩人的手中。同時,青年對傳統文化背后的內涵和意義也較模糊,認知度不足,傳承開始出現了中斷現象。如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百鳥衣,苗族的百鳥衣可以說是苗族刺繡工藝最高水平的體現,將鳥的轉化成圖案繡在衣服上,不管是肩、背、袖還是裙上,均繡滿了花鳥草等圖案,因其服飾的圖案繁復,并且這樣的白鳥衣是純手工制作的,花費的時間較長,至少半年以上才能制成,與此同時也讓這種華麗的民族盛裝一度失傳。在技藝創新方面。傳統的手工藝品的制作都以天然材料作為主要原材料,制作成成品后存在不易長久保存等問題,加上目前文化的多元化,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大有不同,對手工藝造型等美感的要求也較高。因此,民族手工藝的如何的創新,成了傳統手工藝品需要努力攻克的難題。以廣西壯錦的為例,壯錦是壯族傳統紡織工藝中的名貴品種,同時也具代表性,分布最為廣泛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將日常生活上的青山綠水、蟲魚鳥獸等圖案制成畫面,色彩鮮明、豐富多彩,有著濃郁的鄉村田園氣息,但由于社會發展迅速,多數鄉村的青年居民,都外出務工,經濟觀念、消費者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由于純手工制品,制作過程復雜緩慢,價格也昂貴,為了節約成本,縮短工期,許多民間工品都被機器所代替,大批量生產,品質下降,粗制濫造,因而在市場上的吸引力也急劇減少,近乎消失。當前,在廣西境內的傳統手工藝品的企業數量較少,規模也較小,掌握核心技術的人數不多,較好的手工藝人才欠缺,因而基礎薄弱。
三、廣西民族手工藝在當代產品設計中應用的轉化路徑與方法
文創產品的核心主要表現在民族文化上,在廣西的文創產品設計中,將民族元素與現代設計風格相融合的設計理念是現代文創產品創新的一種新途徑。將文化產業向民族文化資源拓展,從而創造經濟效益的一種方式,與此同時,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保護意識,如廣西的手工藝繡球、壯錦、苗錦、侗錦等的手工藝文化元素與現代服飾、物品擺件、包裝盒、購物袋等進行融合設計,將許許多多這樣有形和無形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現代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為少數民族的手工藝提供了創新源泉。以下是對民族手工藝在當代產品設計中應用的轉化路徑與方法的探究。
(一)民族手工藝技術的運用民族手工藝的編制手藝也是其產品設計創新的途徑,可將手工藝品的制作手藝加入產品設計當中,這不僅可以保留古老的制作手藝,還能讓精湛的手藝在文創產品中得到創新。例如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布怒瑤,布努瑤民間盛行著一種古老的掛彩蛋習俗,每逢傳統節慶或喜事時,都會在雞蛋上染色,裝進線型的蛋籠里讓小孩掛在胸前,寓意著健康成長,避免百病,通常作為象征物送給親朋好友,這種線型的蛋籠是由手工編織而成,再染上不同的顏色,提取彩蛋籠的編制藝術,可與燈具相結合,作為燈具的載體掛在墻上、書桌等地方,或運用在兒童玩具、裝飾掛件上。編制工藝的運用,在繼承的基礎上,以現代不同的文化重構配合,進行設計再創作,創造出新的視覺效果,賦予產品設計更多創新元素。
(二)廣西民族紋樣再設計圖案紋飾可分為幾何紋飾、植物紋飾、動物紋飾、人物紋飾,而少數民族傳統元素的紋飾特點鮮明,各具特色,因此我們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可以對這些民族藝術元素的紋飾加以應用。以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為例,在紡織、紡線和刺繡等都是通過手工制作的,服飾上的圖案紋樣多種多樣,有著強烈的標識性和符號性。將這些民族藝術元素形成視覺符號,融入現代的服飾設計當中,不僅能給設計師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源,而且使服飾具有別樣的韻味,與此同時,很好地對該民族服飾文化進行了很好的傳播和推介。把情感視作紐帶,再將生活作為中心,在感受和認識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傳播精神,深入挖掘傳統,與現代設計相融合,更好地對手工藝文化進行創新,再如“芒編藝術”,利用民族符號,優化其中的視覺形象,圍繞感官進行創新,把抽象的民族文化轉化為視覺符號,用色彩、工藝、材料、造型等產品特征向觀眾傳遞芒編技藝獨特的藝術信息,讓大眾與手工藝品產生共鳴,最終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廣西地域文化趣味性設計注重文化創意產品的趣味性也是轉化路徑的方法,在創新的同時兼顧產品設計在不同層面的受眾需求。例如年輕人這一年齡階段的人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偏好具有時尚、好玩、有趣等特征的文化創意產品,如果將一個產品變得有趣又好玩,那么它將更能吸引這些年輕人的眼球,引起他們的共鳴,進而深深地打動這一消費群體的心。因此,在利用民族手工藝進行產品設計創新的同時,注重產品的趣味性也是創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羽人回形針為例,將羽人的元素和回形針相結合,呈現出小巧、精致、可愛的迷你視覺感,這樣在具有實用性的同時,又能達到傳播民族歷史文化特色的效果,讓文創產品充滿了樂趣。
(四)運用融媒體為傳播媒介傳播民族手工藝文化在當下,我國正處于在歷史的新時期中,對于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也應該與時俱進,對民族手工藝的傳播手段也應該有相應的變化。在信息飛速發展的年代,利用融媒體對傳統民族手工藝文化進行傳播與傳承,以覆蓋面廣、更便捷的方式,打破了固有的傳播界限,并且在不斷地創新,這是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續長久生存的必要方法,融媒體的出現,為民族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創造了更有利條件。融媒體的發展技術發展在不斷變化,充分的利用各類媒介載體,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的資源整合,促使民族傳統手工藝文化在更大的范圍內,以更快的速度傳播與傳承。例如將先進的融媒體技術把手工藝品內容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軟件進行呈現,觀眾就可以在手機App中看到活動內容,一方面可以將民族手工藝文化進行傳播,另一方面可以把文化創意產品傳輸,從而達到傳播和傳輸的效果,融媒體與少數民族手工藝文化的結合,能夠相互推進,共同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間手工藝的多樣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凸顯了民族的精神文化內涵,更是了體現民族文化形態和審美思想,廣西地區有著各種各樣的民族手工藝品,包含著許多民間藝術元素以及精巧的民間手藝,例如廣西的壯錦、繡球、銅鼓等民族文化,可將它們充分地利用到現代的產品設計當中,進行設計再創作,發揮價值與效用,并且推廣傳播,把已淡化的民族手工藝品進行傳承與創新,立足文創品牌設計,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把民族手工藝的傳承發展與融媒體技術相結合,拓展民族手工藝文化的應用和傳播范圍,深入到人們的社會生活當中,促進廣西少數民族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梁少英.廣西民族藝術元素在現代創意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明日風尚,2019,(24):19+21.
[2]陸培培.淺談廣西壯族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18,031(005):51-52.
[3]林潔.廣西民族傳統美學元素在品牌推廣中的創新應用——手工藝文創品牌設計為例[J].藝術大觀,2019,000(015):1-1.
[4]毛文青,關強.簡述廣西少數民族旅游工藝品及其發展現狀[J].美術界,2017,(01):72-73.
作者:黃磊 黃海波 劉晨輝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