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小學舞蹈美育的轉向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目前,我國中小學舞蹈基礎教育普遍存在著注重外在身形美的教育、以教師為主導的共性美的教育以及舞蹈美育狹隘化等情況,無法體現舞蹈美育的本真意義。舞蹈美育不僅是讓學生擁有健美的身體,更要有健康美好的心靈。因此,中小學舞蹈美育應當關照學生的內心世界,轉向實現身心美的教育、個性美的教育、舞蹈美育的多元和諧的初心上來,以潤澤生命之美。
【關鍵詞】中小學美育舞蹈教育教育轉向
一、從“身形美”轉向“身心美”的教育
注重外在“身形美”的教育,是舞蹈基礎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當然,身形訓練是舞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是展示美、體驗美的基礎,塑造挺拔的身姿、優雅健美的身形是舞蹈美育的基本目標。但如果僅局限于外在身體動作標準化與技能化的美,只會使舞蹈美育教學停留于動作或者技術的表面,讓部分不具備掌握這些“形之美”的學生對舞蹈藝術望而卻步,失去興趣。以身體的技能完成情況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更是與舞蹈美育的目標背道而馳,失去舞蹈美育的意義。身體動作是一種清晰的語言,通過其姿態、呼吸、運動方式能夠展示并表達出一個人的特點和性格,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情感和心靈深處的感覺,所以,“美”首先在于身體、心理以及精神的統一,所謂“身心美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以身促心、以心促情,最終導向對“最完滿的人性”的自我內心表達。中小學階段是人生重要的成長階段,本應該健康快樂地成長,卻會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當他們的情感處于壓抑狀態,往往不利于身心和諧發展。這些好與不好的情緒都可以借助舞蹈肢體語言表達和宣泄。而舞蹈美育回歸到“身心美”的初心上來,就是要摒棄那種只注重外在“身形美、技術美”的做法,鼓勵以舞釋放內心真實情感與壓力,引導學生自我表達、重塑自我身心,從而促進身心健康。就具體的舞蹈美育實踐教學而言:一是課程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在原有的形體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一部分身心表達的課程內容。這部分教學內容的著力點要放在如何啟發學生對自我身心表達上來,從教材課例、實踐活動中去尋找學生感興趣并易于心理表達的舞蹈主題。二是在課堂教學中,針對身心表達的這部分內容,教師不需要過分強調動作的要求與要領,而是要為學生真實的內心表達營造一種情境,引導學生內在潛能的開發與情感發泄。教師要鼓勵學生打破舞種的束縛,根據課程設計的舞蹈主題,激發學生真實情感的身體表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觀察每一個學生的舞蹈肢體語言,要讀懂并理解他們不同形態舞蹈語言背后的心理感受,并根據學生在舞蹈中表達出的不同情緒以及性格特點,再給予相應的積極引導與身體動作的美感修正。如舞蹈主題“狂風中的小樹苗”,學生通常會將自己想象為一棵小樹苗,通過身體語言真實表達出自己在狂風下不同的身體反應。舞蹈中呈現出不斷前進、迎風向上的身體動作,則是一種積極樂觀、不畏挫折的心理;而頻繁出現向下、向后、收縮的身體動作,則是一種內心脆弱、害怕的心理。對于情緒低落、內心脆弱的學生所呈現出的收縮式身體狀態,教師就要引導他們對動作進行重新塑造,用積極的動作代替消極的動作。在這個身心美的教育過程中,開啟學生由心理到動作、再由動作轉向心理的自我重構認知。入乎其內去表達真實情緒,出乎其外去塑造美感形象,一內一外,這正是教師在舞蹈美育教學中需要重點下功夫之處。
二、從“共性美”轉向“個性美”的教育
在我國中小學校的舞蹈基礎教育和校外的舞蹈藝術培訓機構中,一直延續著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長期以來,舞蹈美育教學過于強調共性美的教育,主要體現在教學形式的共性、教學內容的共性以及教學評價的共性三方面。不可否認,共性美的教育能夠在某些方面起到顯而易見的功效,如有益于學生身體的訓練、規范課堂教學、教學成果的檢驗。然而在達到這種共性美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一味地采用模仿與復制的教學模式,以及對美的規范、標準的評判,在某種程度上會干擾學生個體對世界的探索創新意識,將最終嚴重阻礙學生個體創造潛能的發展。中小學生處于生命個體探索世界的敏感期,對外在世界的認知都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意識與心理感受,對美的體驗、理解、評判,都有著自己的想法與感知。他們渴望得到他人尊重,渴望得到導師、父母的認可,渴望交到更多的朋友,渴望自己成為群體中有用的人……所以,對其個性的關照、聆聽個體心理的訴求,尊重他們個體的表達,讓舞蹈基礎教育中的個性美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的藝術品,正是舞蹈美育應有的內涵。舞蹈基礎教育轉向個性美的教育,就是要將教育的主旨和重心都放到學生對美的創造上來。美學家朱光潛有句名言:“世間并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2]對學生實施個性美的教育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基本路徑:第一,跳脫傳統的教與學的模式,從模仿教師標準化的美轉變為學生個體自主創造的美感體驗。舞蹈課堂教學應該讓所有的參與者(學生)變成美感的創造者,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要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每一次舞蹈教學的雙向互動過程中,師生共構舞蹈美感體驗。第二,設計富有創意的課程主題,讓固定化、舞種化、風格化的動作美點到為止。教師需要精心創意設計課程教學主題的多元性、課程導入的趣味性、課程環節的多樣性等,調動學生探索求知欲望,開啟學生個體對身體、心靈、精神的自由探索,使得身體和創意思維同步受教,激發每一位學生創造出屬于自己的風格之美。第三,倡導學生之間的身體與創意的交流,讓學生在群體創造的實踐活動中相互得到激發。第四,注重培養學生鑒賞與評價的意識,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美的平臺。教師需尊重學生個性與差異,讓學生在面向全體的創意成果展示中獲得認可,提升自信心;在欣賞他者作品中,完成自我認知與自我反思;在相互鑒賞與評論中,鼓勵學生表達出自我的看法、理解和解讀,同時包容理解他者真誠的建議,共促美的創造。
三、從狹隘化轉向多元和諧的舞蹈美育
目前,舞蹈基礎教育大多數仍停留于舞蹈藝術專業知識和身體動作技能的教授,學生獲得了美的身體塑型、美的動作規范、美的身體技術,這種僅針對身體的教育是一種狹隘化的舞蹈美育。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或工具,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與全面發展的人。”因此,舞蹈美育要立足于身體教育,但不能止步于狹隘化的身體教育,而是要基于舞蹈美育,促進學生心靈、道德、情操、智力等方面的和諧發展。舞蹈美育轉向多元化發展,就要正視舞蹈基礎教育現階段存在的狹隘化的問題,轉向與舞蹈動作以外的其他要素的滲透與融合,從而提升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拓展學生的審美空間、加強生命的本質力量,促進身體和靈魂上達到盡可能的和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舞蹈美育也不應停留于眼前表面的繁華,而更應放眼于未來,將美的教育慢慢根植于孩子的心靈,以舞蹈潤澤生命之美,這才是舞蹈美育的終極歸宿。舞蹈美育轉向多元和諧,以舞潤澤生命之美,實操方面至少有三條途徑:一是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通過找到兩者共通的美的因素,與舞相融,為舞所用,以舞蹈為主體,提升學生內在的人文素養,構建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在教學課例設計上,可以將文學、國畫、音樂等傳統經典文化中所推崇的真、善、美的因子融入其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僅舞出外在形態美,心靈更是浸潤了仁愛、禮讓、尊長、友善等傳統美德,讓道德之美在心靈深處扎根。二是舞蹈藝術與生活實踐的聯結。轉變“美育即課程”的觀念,從課堂走向課外、走向生活,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審美活動,拓寬學生的審美空間與藝術視野。例如,組織學生進入劇場觀摩舞蹈藝術的演出活動,參加舞蹈藝術家舉辦的藝術工作坊,聆聽藝術講座等,進一步增強學生鑒賞美、創造美與感悟美的能力,讓生活中的美感體驗無處不在。三是舞蹈藝術與身心健康促進的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外實踐活動中都要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狀況、情感需求以及性格特點,以多元化的舞蹈體驗活動來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例如,性格較為急躁、沖動、易怒的學生,身體往往會出現節奏速度過快、較難控制力量的情況,針對這種性格類型的學生可采用身心平衡運動,以“微風下的柳樹”為主題,選用悠揚舒緩的背景音樂,引導學生在音樂的帶動下,自發性模擬柳樹的形態與動態,表現出緩慢、輕柔、漂浮、搖擺等屬于速度慢、力度小的動作,幫助他們穩定情緒。再如,對于情緒抑郁低落的學生,可以采用“多彩的世界”“我的夢想”“奉獻的愛”等具有積極色彩的舞蹈主題,運用語言和動作相結合的方式,鼓勵他們進行情感發泄,通過積極詞匯結合動作帶入內心正能量,開發積極的心態及自我發展的勇氣和激情,從而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舞蹈藝術與身心健康有機結合的體驗活動,既能夠豐富舞蹈美育課堂的教學內容,又有助于增強每一個學生對自我的認知、激發內在正能量、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感知生命的真情,讓學生心靈期許的美好人生、美好世界在舞蹈美育中孕育而生。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新時代學校舞蹈美育應去技術化、標準化、狹隘化。“舞出心世界”就是舞蹈美育要轉向對中小學生內心的關照,才是真正回到舞蹈美育的本真意義上去,向身心美、個性美、多元和諧邁進,創造性地建構適合時代新人發展的舞蹈美育新體系。
參考文獻:
[1]高楊.義務教育階段舞蹈教育的現狀解析與構建設想[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8(3):105.
[2]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58.
作者:傅夢巧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