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調研思路及調研表設計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是工學結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理念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運作平臺。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持什么態度、行業企業對高職院校服務行業企業有何具體要求、行業企業在反哺高職教育中所作的貢獻等問題,需要我們進行企業調研。旅游業是海南省的優勢和支柱產業之一。海南省酒店業非常發達,其掛牌星級酒店多達300多家。但囿于課題組力量有限,只能對海南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的酒店進行調研。調研表的設計是課題組根據自身工作實踐并聽取了一些專家的意見,在歸納和分析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一些主要工作環節的基礎上,借鑒其他課題的一些思路,綜合設計出了“海南省酒店調查問卷和調查表”。其調研表主要涉及以下四大部分:
1.酒店基本情況。共調研15家酒店,涉及酒店名稱、酒店性質、酒店職工數、高職院校畢業生占酒店職工總人數、高中以下學歷占酒店職工總人數、酒店每年招收高職院校畢業生等情況。
2.酒店對高職院校提供的支持。涉及酒店是否是高職院校校外實訓基地、酒店每年接受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高職院校與酒店聯系的密切程度、酒店管理人員擔任高職院校兼職教師、酒店每年派員工到高職院校培訓的員工數量、酒店接受高職院校教師在生產和管理一線掛職鍛煉等情況。
3.高職院校為酒店提供的服務內容。涉及高職院校應該為酒店提供的服務范圍、酒店前一年與高職院校合作開發的項目、酒店是否需要高職院校為其培訓員工及培訓要求等情況。
4.酒店對高職院校的工作建議。涉及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在崗工作的滿意程度、酒店要求高職院校對學生加強培養的內容、企業對“雙證”的態度、企業希望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的工作、校企合作的方式等情況。
二、調研酒店的選擇
高職院校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與企業的合作。本次調研企業主要選擇了海南省內15家高星級酒店;調研區域包括海口、三亞、興隆等地。調研企業有金茂三亞麗思卡爾頓酒店、亞太國際會議中心有限公司、海南興隆溫泉康樂園有限公司、三亞喜來登酒店等省內高星級酒店。選擇酒店業內的高星級酒店作為調研對象,其目的是從較好的預期來分析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狀況,海南省全省實際情況估計不會有這么好,但這樣可以從行業角度對海南省高職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深入程度有較全面的了解。調研數據顯示,這些酒店屬于海南省酒店行業中經營狀況好的企業,且在企業性質中,外資酒店最多(占60%),其次是民營酒店(33.3%),國營酒店較少(6.7%);外資及民營酒店是我們服務對象中需要關注的重點;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市場需求量比較大(每年需求在50人以上的酒店占66.7%)。從面談中我們也了解到,這些星級酒店所聘用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流失率也較高,流失的人才往往成為了海南乃至內陸眾多中小酒店的骨干力量。
三、調研企業反映的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酒店對高職人才培養工作的評價與要求
酒店希望高職院校畢業生具備哪些素質?企業如何評價高職院校畢業生?企業希望高職院校畢業生取得哪些職業資格證書?這些是高職人才培養工作值得關注的問題。根據調研數據,在“企業對在崗畢業生的評價”選項中,選擇“較好的團隊精神”有2家企業,選擇“強烈的進取心和責任感”的有5家企業,選擇“善于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有5家企業,說明畢業生的職業素養還有待提高;選擇“服從管理、服從安排”有6家企業,選擇“熟練的技能”的有7家企業,選擇“較好的組織和協調能力”的有8家企業。分析原因可能是不同學校培養的學生能力表現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選擇“扎實的理論基礎”有12家企業,這是對學校教學的肯定,也可能是負責人隨意的填寫;選擇“較強的表達和交流能力”的有14家企業,考慮到高星級酒店招聘畢業生均有相應的標準,顯然較強的表達和交流能力有助于學生進入高星級酒店工作。在“企業對畢業生的期望”選項中,15家酒店要求“實踐動手能力和團隊精神”,14家企業要求“進取心和責任感”,10家企業要求“創造性”,11家企業要求“不斷學習的能力”,12家企業要求“表達和交流能力”,8家企業要求“專業理論知識”,12家企業要求“組織才能”,10家企業要求“分析能力培養”,12家企業要求“為人處事能力”,15家企業要求“人文素質”,15家企業要求“職業道德”。這表明,企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現實評價與對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具體要求基本相一致,特別是在酒店行業中,對于畢業生的人文及道德素質期望能更高。在“企業希望畢業生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選項中,15家企業要求“英語四、六級證書”,15家企業要求“前廳、餐飲、調酒等中、高級工證書”,11家企業要求“計算機等級證書”,5家企業要求“財會類證書”。調研顯示,企業對高職人才規格的內涵上要求與上述調研所反映的情況基本相同。企業關注的是與崗位有關的從業能力,企業要求“前廳、餐飲、調酒等中、高級工證書”,表明了熟練技能的培養與測定的重要性。海南是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的省份,酒店國際化和信息化在行業發展中地位重要,因此絕大部分酒店十分關注“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關心“財會類證書”的企業不多,這說明企業對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至少是在剛就業的幾年中)的人才使用定位主要在高技能人才上,而不是主要在“白領”崗位上。由于企業客觀條件不同以及填表人認識不同,致使調研結果只能從大致的方向予以分析討論;對獲得認同度較高的項目,深入解讀其內涵,研究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應關注的問題。
(二)校企合作項目
針對酒店與學校目前的校企合作情況如何,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績,哪些方面還存在不足,等等問題,希望從調研酒店中尋找到答案。在“企業每年接受學校學生頂崗實習人數”選項中,9家企業接收100人,4家企業接收50—100人,1家企業接收20—50人。在“企業與學校保持密切合作數量”選項中,6家企業與5所以上密切合作,4家企業與3—5所密切合作,5家企業與2—3所密切合作。在“企業派員工到學校任兼職教師人數”選項中,2家企業派出5人以下,13家企業沒有派人。在“企業派員工培訓的目的”選項中,2家企業是為“學歷提升”,1家企業是為“取得高級資格證書”,2家企業是為“提升理論水平”,10家企業是為“學習新技術”。在“學校每年培訓企業員工人數”選項中,所調研酒店均是派出10人以下培訓。在“企業與學校每年合作項目數量”選項中,7家企業合作開發3—5項,6家企業合作開發1—3項,2家企業沒有合作開發項目。在“學校教師每年到企業掛職鍛煉人數”選項中,9家酒店有1—5人,6家企業沒有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在“學校與酒店的關系”選項中,8家企業是緊密型,5家企業是半緊密型,2家企業是松散型。了解現階段校企合作工作進展情況,有助于我們從中歸納出“雙贏”合作的領域,合作的熱點、難點和盲點,促進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
(三)企業可以為高職院校提供支持的項目
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愿意為高職院校提供哪些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支持是調研企業應關注的問題。調研數據結果顯示:在企業可以為高職院校提供支持的項目上,15家企業均表示愿意“成為學校實訓基地,接受學生實習”,3家企業表示愿意向學校“提供獎學金、獎教金”,8家企業表示愿意“參與學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工作”,6家企業表示愿意向學校“提供優惠的或免費的儀器或設備”,4家企業表示愿意向學校“提供一些新開發的設備”,11家企業表示愿意“支持技術人員參與學校課題和教材的開發”,15家企業表示愿意“積極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工作”,3家企業表示愿意“派遣管理人員兼職教學工作”。企業愿意為高職院校提供項目支持,愿意校企合作培養人才,這既涉及企業的意向和態度,更涉及到一些帶實質性的內容。建構在市場化背景下的“雙贏”合作,從中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
總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必須建立在雙贏的基礎上。雙方都要兼顧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對應承擔的責任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應持積極態度各司其職,各盡其力。調研表明,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還需要校企雙方做許多探索性工作,目前總體情況尚處在起步階段。有的酒店提出希望高職院校多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需求(含人才培養、員工培訓基地建設等);有的酒店提出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扎實的實踐能力、個人素質等。校企合作過程中,了解企業需要、滿足企業需要是十分重要的。校企合作愈深入,愈能說明學校服務行業企業的能力。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必須苦練內功,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最終又促使行業企業反哺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