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礎醫學研究性教學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在實驗教學中樹立研究性教學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基礎醫學對于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機制及探索新的治療策略有著重要意義,是臨床醫學與生命科學有機結合的橋梁,為醫學難題的解決及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分子生物學基礎[5]。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引人矚目的發展,從分子水平上探索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不僅已具有現實可能性,并且已顯露出巨大的優勢。該方法拓展了疾病的治療策略,是未來醫學發展的趨勢。作為重要的基礎醫學教學內容,基礎醫學實驗除了培養學生基本科研方法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外,還兼具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優良的心理品質的任務,進而為其科研能力的鍛煉與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目前基礎醫學教學中,重視課堂理論教學,而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不夠,不能充分發揮實驗課的優勢,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研究性教學,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合作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研究性教學已在許多高校中進行了實踐,把它納入基礎實驗教學也十分必要,但要從基礎做起,在實驗教學中融匯研究性教學的理念,逐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發揮研究性教學的優勢,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二、實驗教學中貫徹研究性教學的制約因素
鑒于實驗教學的目的與任務,目前發揮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的優勢,貫徹研究性教學,培養學生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中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主要有:
1.學生依賴灌輸式教學。由于從小學開始的灌輸式教育,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習慣于老師逐步地展開教學內容,習慣于完成沒有研究性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6]。在實驗教學中,自然也習慣按照教材或教師的講解,被動地完成實驗,而不是積極地思考、設計、實施實驗。要真正擺脫授受式教學,參與研究性教學,實現研究性學習,使實驗課能真正地發揮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作用,還存在學生適應的問題。
2.學生缺乏基本的科學研究素養。參與研究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基本實驗技能,如熟悉所進行實驗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操作;能利用圖書館或網絡資源查找文獻并正確篩選檢索信息;掌握科研儀器的操作與結果分析技能,以及論文撰寫技能等;此外,敏銳的觀察能力、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諧的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長期的灌輸式教育,使很多學生在這些方面比較欠缺,在實驗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基本科研精神的培養,進而更好地實施研究性教學,同時也使實驗課走向深入。
3.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傳統教學中,課程被視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長期以來教師形成了被動、消極執行既定課程計劃以及按計劃培養學生的心理定勢,不僅導致教學內容陳舊單調,形式單一,驗證性實驗多而探究性實驗少等狀況,也制約了教師在研究性教學中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同時,一些教師自身科研能力或教學能力有限,如知識面狹窄、教學實施渠道單一等,也制約了研究性教學在實驗教學中實施。要在實驗教學中貫徹研究性教學模式,需要教師首先改變教學理念,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和能力,從而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
三、在實驗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方法
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只有科學嚴謹的實驗才能得出可信的結論,促進科學的發展。實驗帶教老師在輔導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貫徹研究性教學理念,不僅要傳授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其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及探索精神,進而提高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立題、設計、到實驗的準備與實施,以及問題的解決等各個方面,都要貫徹研究性教學的理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著重培養學生獨立完成的能力。鑒于研究性教學對學生和教師都有較高的要求及其實施的難度,其在實驗教學中的實施需要逐步開展,理念現行。下面就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方法作一探討。
1.在實驗過程中,鍛煉學生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為其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夯實基礎。
(1)實驗前的充分準備:磨刀不誤砍柴工,沒有充分的準備,不僅會延誤實驗進程,甚至可能造成實驗結果的不可信。實驗前,要改變以往由實驗教師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學生按部就班重復實驗的傳統模式,提倡由學生獨立完成,并重視準備工作的外延和內涵,從資料準備、實驗技術準備到實驗用品準備,做好課題設計和進行研究的技術準備。這一過程對于培養學生形成嚴謹細心的實驗習慣,逐步提高科學素養有重要的意義。①資料準備。實驗前,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題設計要引導學生大量查閱最新相關文獻,這樣不僅可以使其獲得一定的知識儲備,避免重復性研究,同時也有助于了解相關課題的新動向,拓展其實驗思路,使其立題著重解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及未曾涉及過的問題,從而使其所進行的研究更具有價值;②實驗技術準備。確立了實驗假設,明確了實驗目的,下一步就需要一定的技術手段來支持并證明假設。首先可以鼓勵學生多看相關資料,獨立選出恰當的實驗方法。此外,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實驗技術的基本原理,還要求其了解影響實驗技術的重要因素,從而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能夠很好地控制實驗條件,使實驗結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同時,規范的操作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要規范地示范每一個具體操作,盡量減少操作誤差,提高實驗的可重復性[7];③實驗物品準備。實驗前提前準備好實驗物品,要求學生對于某些實驗試劑及器材的特殊實驗條件要做到心中有數,比如實驗樣品的準備、實驗溶液的正確配置與保存,以及有特殊要求的無菌溶液及無菌器材的準備等。這樣不僅可以節省實驗時間,縮短實驗進程,而且也使正確實施實驗的條件得以保證,減少失誤機會。這不僅是實驗成功和可信的前提條件,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作風。
(2)實驗方案的嚴密設計與嚴格實施。①合理設計實驗,進行有效的預實驗。首先,每一次實驗都要求學生充分認識所要做的內容,明晰實驗的目的,圍繞目的,合理設計本次實驗。同時,配合科學的科研方法從宏觀方面比如實驗組、對照組合理與嚴密的設置,到具體細節比如繪制加樣草圖等等,培養學生嚴密的科學思維。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預實驗。預實驗絕對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過程,每一次實驗的環境溫度、試劑生產批號及濃度、溶液的pH值、標本處理時間,甚至是實驗儀器的性能和穩定性等都會影響實驗結果。通過預實驗,有助于摸索具體的實驗條件,盡量減少誤差,達到最佳的實驗效果,同時還可以有助于學生熟悉和掌握實驗重點和關鍵步驟,發現實驗細節問題,有利于實驗有條不紊地進行,避免細節的遺漏。嚴謹合理的預實驗還有利于實驗本身及實驗技術的改進。此外,預實驗也可以避免時間和實驗用品的浪費,使學生形成節約的習慣;②實驗過程中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實驗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所出現實驗的現象進行多方觀察與思考,善于從中發現細微變化或差異,并思考其出現的可能原因,同時逐步深入地進行研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當出現與預期不一致的結果時,不要輕言放棄。實驗過程中存在很多難以預料的因素,一方面要善于思考,從中發現問題;另一方面,要積極尋求新的解決路徑,通過多方論證來證實。在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做好實驗記錄和實驗小結,這并花費不了多少時間,但詳盡的記錄一方面可以避免遺忘,同時在出現失誤或未能達到預期結果時,可以幫助尋找和排除原因;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更加細心地觀察實驗現象,深入思考所出現的結果的可能原因,有利于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正確客觀地分析實驗數據及實驗結果:實驗是一個培養、鍛煉、提高與創新的連續的漸進過程,在實驗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失誤或其他錯誤,要引導學生科學地分析與思考,結合具體的情況正確分析實驗數據和結果,一方面要相信自己的實驗結果,若有與文獻不符者,可擴大文獻檢索范圍,查找相關依據或比較設計的異同,找出差異存在的可能因素,但要保證結果的確實可信;另一方面,若是存在問題,則要積極考慮可能的原因,比如是操作誤差、技術誤差,還是其他因素等。把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在異常數據與結果中,發現問題,改進實驗,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相反,若是一味追求所謂的“合理結果”,會造成的實驗結果的偏倚,也可能會掩蓋問題或錯過新發現的機會,因此而失去潛在的有價值的創新點,是得不償失的。
2.結合實驗,貫徹研究性教學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科學素養。
(1)興趣的培養: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好奇心和求知欲則是激發學習熱情的催化劑。所以,要結合學生個人的興趣及特點,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從實驗的選題,實施,到結果的討論,教師始終做好這一過程的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角色,而要給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未知領域,對于某種實驗現象的認知,不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要培養學生的懷疑和探索精神,鼓勵提出不同的見解,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發掘自身潛在的能力。
(2)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社會職能和根本的社會價值體現。無論何時,高校創新都不能離開培養創新人才這一根本性的任務[8]。創新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筆者認為就實驗而言,創新存在于許多方面,大到立題,小到實驗細節問題,都可以創新,其重點在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并進行解決的過程,既是一種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也是一種不畏困難的實踐勇氣。我們所進行的實驗基本上都是探索性的,沒有現成的道路可循,在實驗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新問題,一方面要多和老師、同學溝通交流,聽取或者總結別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驗,加以選擇地利用,少走彎路;另一方面,要多思考,不斷培養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隨時隨地都可能有新的思維和創新亮點的出現,這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所以,作為學生自身來說,要做好準備。創新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要鼓勵學生不斷地學習,不僅要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也要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擴寬知識面,拓展思維,擺脫思想僵化、一成不變,孕育創新,同時,要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提出合理的假說,進而設計科學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活躍的思維是創新的前提,要鍛煉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比如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縱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顯意識思維與潛意識思維等。
(3)團隊精神的培養:一己之力是非常有限的,團隊合作在當今的科研領域是一種強大的競爭力,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關鍵的一環,都有其特別的優點,發揮每一個人的特長,可以使實驗更加高效地進行。此外,團隊的凝聚力可以激勵團隊中每個人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加強彼此之間相互合作與交流,有利于共同提高及迸發出新的觀點想法,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在實驗過程中注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責任心,比如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職責范圍之內的工作,不影響整個實驗團隊的實驗進程,并能起到帶頭促進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團隊中要虛心學習,多探討與交流,提高默契;成員之間要彼此信任,有效溝通,等等,這些也是進行科學研究必備的基本素質。
(4)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須依靠學生學習這門學科的需要、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心態、能力等心理因素[9]。在實驗過程中,要多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鼓勵其正確地面對遇到的問題,積極需求解決途徑,調整心態等。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本門學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同時,也可以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養成健康的競爭意識與開放的心態等,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3.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實施研究性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全面的知識結構,同時還要求其具有較強的課程組織與駕馭能力。作為教師自身,一方面,要樹立研究性教學的理念,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時整合到教學內容之中;同時,要倡導創新理念,把對于問題的獨立思考滲透到教學之中,從而給學生更多的啟迪;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教學手段的改進,提高教學水平。教學過程是教與學雙邊互動的過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是一種溝通合作進而相互促進的關系[10]。研究性教學,對教師的教學及對學生的學習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貫徹研究性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促進共同發展。醫學人才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醫學生的素質教育既是具體的、細致的,又是多元化的綜合,從基礎知識的積累及臨床專業素質的培養到科研能力的提高,從探索精神的培養到創新能力的激發,從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到人文精神的提升等,是一個循循漸進的過程。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貫徹研究性教學理念,發揮實驗教學的優勢,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為了向社會輸送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我們應該積極倡導和相應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開展研究性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