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兼職班主任對基礎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激發科研興趣,樹立專業信心
1.1入學第一天即接觸科研
2018年9月9日上午,筆者作為兼職班主任,與學院老師們一起在江寧校區體育館迎接2018級基礎醫學專業學生的到來。為了讓新生在入學之初盡早接觸科研,當日下午學院便組織新生參觀了分析測試中心的大型實驗平臺和細胞生物學系的科研實驗室。同學們對此表現出極大興趣,意猶未盡。迎新大會上,袁副院長解讀了基礎醫學專業的培養方案,為新生指明了專業學習的方向。藥理學系劉教授通過分享個人科研經歷,強調基礎醫學研究對臨床診療具有重要的意義,希望大家不忘初心、潛心基礎醫學研究。入學第一天即安排科研接觸,使學生初識自己的專業以及未來從事事業的輪廓。
1.2諾貝爾獎解讀分享會基礎醫學專業的目的
是培養具有從事科學研究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拓寬同學們的學術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樹立專業信心,筆者輔助基礎醫學專業培養辦公室的老師們,籌備舉辦了基礎醫學院2018年諾貝爾獎解讀分享會。免疫學系陳教授首先為同學們解讀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腫瘤免疫。陳教授從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背景和腫瘤免疫研究獲獎的原因出發,為同學們講授了腫瘤免疫治療的原理、方法、藥物和現狀。接著,國家衛健委抗體技術重點實驗室楊博士解讀了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展示了噬菌體相關的內容和其在抗體開發中的應用。兩位老師用生動的比喻和實例,深入淺出地與同學們分析了科學研究成果誕生的過程,并鼓勵同學們盡早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學習。隨后,來自我校2016級、2017級基礎醫學專業的4位同學分別講述了四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生平與杰出貢獻,并分享了他們的心得體會。此次諾貝爾獎解讀分享會有助于同學們堅定信念、樹立信心,在基礎醫學創新的道路上深刻思考、不畏艱難、勇于探索。
1.3參加學術會議
2018年11月24日,2018年金陵醫學論壇暨“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和南京醫科大學四校基礎醫學青年學者學術交流會”在我校江寧校區舉辦,四校基礎醫學院共12位優秀青年學者進行了專題報告。我班8名同學參加了此會議,收獲頗豐。學者們對科研的熱情,讓他們認識到唯有熱愛自己的工作才能收獲成就;基礎醫學的研究范圍很大,每位學者的工作只涉及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很小的方面(切入點很小),這讓他們感受到生命科學研究的細致和深刻;一個人的奮斗總會單薄而無力,每一項研究都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這讓他們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參加這次學術會議,同學們雖未能理解報告中解決的科學問題,卻被科研者們飽滿的熱情、全面的知識性和專業性、嚴謹和創新的思維所震撼,意識到基礎科研對于醫學事業的意義和重要性,堅定了專業信心。
2文獻檢索和閱讀能力培養
2.1醫學文獻導讀
醫學文獻查閱是醫學生獲得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5]。醫學文獻,尤其是外文文獻查閱能力的訓練,有助于科學思維的培養,為后續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基礎。為此,醫學文獻導讀必不可少[6]。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用外文數據庫Pubmed進行文獻檢索[7]。查閱方法包括以下3個重點:①帶著問題查找,即關鍵詞;②選擇內容應由近期向遠期,以近幾年發表的參考資料為主;③在查閱文獻的同時要做好分類,用以積累資料,便于查找。那么,如何有效地閱讀文獻呢?每一篇外文文獻,都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包括起因、經過和結果。筆者以一篇論文為例,引導學生進行“故事”分解。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有什么特點,存在哪些問題?為解決問題,作者做出哪些嘗試,獲得哪些結果,可以得出哪些結論?這種“講故事”的形式,將枯燥變有趣,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查閱文獻的熱情。
2.2文獻翻譯和分享
筆者鼓勵學生嘗試外文文獻翻譯工作。每位同學根據興趣,選取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鎖定一篇文獻,分為4部分,每周翻譯一部分。嘗試一個月后,發現同學們翻譯出來的內容,語句不通,晦澀難懂。通過與多名同學交流,大家普遍反映,外文文獻中專業詞匯多,句式復雜,遠超出他們的能力范圍,他們主要借助百度、有道等工具進行翻譯,完全達不到文獻閱讀能力訓練的初心。為此這項嘗試在開展一個月后停止。外文文獻嘗試失敗,歸其緣由主要是本科一年級學生缺乏專業基礎知識,難以領會文獻主旨甚至出現理解錯誤。因個體差異,同學們可能無法同步開展文獻閱讀訓練。因此,筆者嘗試讓一部分同學先進行,通過文獻分享會,帶動其他同學逐漸開展。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學生報名-文獻篩選-報告預講),主題為生命科學“故事會”的文獻分享會于2019年5月14日下午14∶00進行,全班同學參與,兩位同學進行了“故事”分享,同時班級成長導師生理學系朱教授也受邀出席。首先,曾同學向大家介紹了可愛的脂肪細胞,一群大家印象中的“壞家伙”,卻在傷口愈合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以說是顛覆三觀[8]。陳同學則告訴大家,焦慮情緒的罪魁禍首是大腦中焦慮細胞,控制這些細胞群或許是治療焦慮的突破口[9]。兩位同學的“故事”,充滿趣味性,也激發了班級同學的興趣。尤其是關于脂肪細胞,大家紛紛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會關注脂肪細胞在傷口愈合中的作用?是什么吸引了脂肪細胞移動到傷口位置?傷口處堆積的脂肪細胞通過什么機制促進傷口愈合?對于兩位小報告者的表現,朱教授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也糾正了他們在PPT制作和邏輯表述等方面的小錯誤。朱老師還希望同學們在提升文獻閱讀能力的同時,提高鑒別能力,既不可無書,也不可盡信書,要有批判精神。此次文獻會的開展充分考慮到同學們的個體差異,通過“同學引導同學”的方式,培養文獻閱讀能力。
3科研實踐并撰寫調研報告
如何開始一個故事,最重要的是起因,即發現問題并且對研究的必要性進行評估。文獻查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式,而通過社會調研收集分析,發現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更為重要的途徑[10]。因此,筆者將同學們分成3組,每組10人,進行社會調研實踐。選題由小組成員自行討論決定。小組一選題為過敏,選題緣由為小組成員高同學從小飽受蕁麻疹困擾。調研結果顯示,60%的人存在過敏癥狀,過敏源多為食物。另外,有一定數目的人不清楚自己的過敏源。小組二針對2018年水痘疫情爆發,以水痘為主題,分析了社會廣大群眾對水痘的基礎認識,發現大眾對于水痘還未十分了解,有必要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小組三受2018年備受關注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啟發,對藥占比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藥占比可反映我國的醫療水平,合理規范藥占比及其考核,可有效減少藥物濫用或不合理收費等情況出現。雖然三組同學的選題簡單,問卷數量不多,結果分析也不深入,但對于不具備任何專業知識的一年級大學生來說,能夠結合自身和當下社會熱點進行選題,已達到一定的培養效果。擔任兼職班主任的這一年,筆者通過開展各種學術活動,進行醫學文獻導讀和文獻分享會,以及指導學生自主選題開展社會調研等方式,嘗試對南京醫科大學2018級基礎醫學專業學生進行科研能力的早期培養,并取得了一定效果。高校專業教師兼職班主任如何發揮積極引導作用,培養學生早期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維,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趙麗,羅艷琳,韓松,等.談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繼續醫學教育,2015,29(11):47-49.
[2]曹青,劉晨.醫學院校基礎醫學專業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8(10):97-98.
作者:李婉 單位: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