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礎醫學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的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紹興文理學院借鑒國內外醫學院校課程整合經驗,結合實際,對基礎醫學課程實施了“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整合,并在臨床醫學專業2017級(“卓越醫師”養成班)實施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將基于學習通APP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的教學中,精心設計,組織實施,及時反饋。實踐表明,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符合學習認知規律,有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信息技術與整合課程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學效率。
關鍵詞:基礎醫學;整合課程;信息技術;翻轉課堂
1教學對象
紹興文理學院臨床醫學專業174班(卓越醫師),學生數33人。基礎醫學導論64學時,其中理論48學時,實驗16學時,3.5學分,第一學期繼系統解剖學課程之后開設。選用俞小瑞主編《基礎醫學導論》(人民衛生出版社)教材,由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擔任。
2基于學習通APP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學習通APP是一款由超星公司推出的交互式信息平臺,教師利用該平臺,可以創建教學空間并且進行課程建設以及課程教學管理。師生通過學習通APP,可以利用移動終端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在線瀏覽海量的學習資源,并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實現學習、互動全流程的數據記錄、分析、應用,可以實時查看某一活動的詳細參與情況,有助于教師進行數據統計并做及時調整。以“血液”為例。課前-知識傳遞:①線上瀏覽血細胞微視頻(學長制作)和血涂片制作方法;②團隊以某個血細胞為知識點制作微視頻,血細胞必須源自于團隊成員制作的血涂片,按規定時間上傳至學習通分組任務中,團隊之間根據評分標準進行互評,教師評價、反饋,團隊進行修改完善;③結合血常規化驗單進行初步討論,提出問題。課中-知識內化:①開放實驗,自制血涂片,觀察與繪圖;②課堂前測,學生通過學習通APP以“閉卷”方式,獨立完成血液在線測試,測試時間10min,以檢測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成效。教師根據學生測試情況選擇錯題率較高的試題,圍繞知識點重點解析;③看圖說話,以學習團隊為單位,隨機抽取團隊成員,結合圖片進行表述,本團隊成員補充。教師進行點評后,其他團隊成員根據評分標準對其進行評分;④化驗單分析-問題討論,各學習團隊針對化驗單進行討論,結合理論知識對化驗單結果進行分析、質疑、討論、解答;⑤教師點評總結。課后-知識鞏固:①單元測試;②主題討論;③拓展閱讀。課程結束,設計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和翻轉課堂教學調查問卷,采用盲法檢測即時效果。學生完成調查問卷和課改日記。發出問卷33份,收回問卷33份。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
3討論
3.1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符合學習認知規律
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之一。教育觀念的改變、學科交叉滲透和綜合化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總趨勢。課程整合是體現學科交叉滲透和綜合化發展趨勢的具體方式之一,也是學科結構調整的基礎性工作。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改革符合國際醫學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目前,國內外多所醫學院展開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改革,縮減基礎課程相互間重復部分,融合交叉部分,從而形成新型課程整合體系。借鑒國內外醫學院校課程整合經驗,結合我校臨床醫學的實際情況,參考臨床醫學專業認證標準,我校將以往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構建為以結構-功能-環境-臨床為主線的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新體系,對原有的基礎醫學課程進行選擇、優化和重組,形成生命基礎模塊,環境與健康模塊,基礎醫學綜合實驗模塊[1],淡化了學科界限,促進了基礎醫學之間的關聯。基礎醫學課程的整合,首先從基礎醫學導論拉開序幕。基礎醫學導論是一門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的整合課程,由組織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總論和概述有機整合組成,是對醫學基礎知識的縱橫匯總,知識體系復雜,是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整合課程的基礎入門課程[1]。該整合課程依據“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疾病到藥物治療”的認知規律,使醫學生能夠熟悉和掌握基礎醫學導論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正常人體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規律、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及防治疾病的原理與措施有初步地理解,對人體生物學的知識有指導性地認識,為后續整合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醫學基礎。經過一學期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的教學實踐,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學習效果進行了評估。問卷調查結果表明,75.76%的學生對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內容的整合表示贊同,93.94%的學生對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表示滿意;100%學生認為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有利于培養臨床思維能力,有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81.82%)。通過基礎醫學導論學習,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75.76%)和自主學習能力(90.91%),81.82%學生希望繼續推廣整合課程。有的學生寫道:“整合的優勢,結合臨床案例是我最喜歡的一點。”“基礎醫學導論為我未來的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基礎知識與臨床的結合也提高了我對臨床的興趣,希望該課程可以得到推廣。”學生感受最深的是拓寬了自己學習的思路,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了學習方式。
3.2信息技術與整合課程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學效率
課程整合不能片面地采取以刪減教學內容來實現整合,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有所創新,提高教學質量。當今,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已進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學習通APP具有通知、簽到、投票、選人、搶答、主題討論、評分、測試、問卷、分組任務、直播等基本功能,也有彈幕互動、手機投屏實現內容展示分享等特色功能。教師通過學習通APP快速生成學習資源并發送給學生共享,替代傳統教學的發送紙質資料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學形式的轉換加強知識的共享與傳遞。教師通過學習通APP向學生發送微視頻、課件、學習資料、習題等,學生通過APP快速地獲取資料,及時解決疑難問題,強化學習效果。通過設置在線提問、選人、搶答、彈幕等即時交互活動,增加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方便進行即時交互,強化課堂上的教學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專注度。師生通過學習通APP實施翻轉課堂學習專業課程,使信息技術與教學達到了深度融合,教學更智能,課堂更有趣,師生交互更便捷[4]。實踐表明,基于超星學習通的翻轉課堂教學組織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師生互動能力,提升教學質量,讓師生切身體會到“互聯網+教育”的先進性和創造性,推動現代教育教學改革。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7.88%的學生認為,與傳統教學模式比較,翻轉課堂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有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90.91%),有利于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93.94%),翻轉課堂學習效率高(72.73%),學習效果好(81.82%)。有的學生在課改日記中寫道“這次血液的課改讓我收獲很多,老師讓我們自己去做血涂片,一步步地指導我們。當我們做好了自己的血涂片,在顯微鏡下觀察,那種欣喜是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對自己制作的標片感到滿足,對血液的微觀世界也越發好奇。雖然找白細胞的過程很艱辛,但是在繪圖血細胞的歷程,我們分享每一個細胞的結構,大大提高了效率。”本研究表明,基于學習通APP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線上的數字化在線教育與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借助在線教育資源與信息技術促進課程教學,有效地提升了教學效率,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3適時地動態反饋是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的催化劑
課程考核評價由形成性評價(50%)和終結性評價(50%)組成。形成性評價由線上成績(40%)、翻轉課堂(40%)、實驗成績(20%)組成;線上成績包括觀看微視頻(20%)、討論(15%)、單元測試(50%)、訪問數(10%)、課程互動(5%);翻轉課堂包括微課制作(20%)、課前測試(10%)、看圖說話(50%)、案例分析(10%)、課改日記(10%);實驗成績包括實驗報告(50%)和實驗考核(50%)。終結性評價為期末試卷考試,包括客觀題、主觀題、案例分析題。為評價多元化評價指標的可信度和有效性,筆者用SPSS19.0對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進行了相關性分析,數據分析表明,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具有顯著正相關(R=0.6214),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說明形成性評價對期末成績有非常大的解釋力度[5]。實踐表明,教師通過學習通APP,可以隨時獲取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數據,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跟蹤記錄,根據學習者特征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并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教師作業或測試,通過教師端可以實現數據的獲取、統計與分析,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與調整,改進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金萍.地方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方案的設計[J].基礎醫學教育,2017,19(5):357-361.
[2]張金萍.微課支撐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雜志,2015,38(2):243-245.
作者:張金萍 單位:紹興文理學院醫學院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