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礎醫學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為教育教學質量保障的第一責任方,醫學院校必須擔負起教學質量保障的法定責任,持續進行教學診斷與改進。基礎醫學課程是醫學生入學后先行學習的課程,教學診斷和改進尤為重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革新教學模式,實施基礎醫學課程“卓越教師發展計劃”,全面審視教育目標,開展基礎醫學課程思政教育,突出立德樹人,是基礎醫學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基礎醫學課程;教學診斷;教學改進
伴隨著《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教政法[2015]5號)的出臺,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頂層設計出現重大調整:實行“管辦評分離”,管理方和辦學方不再組織評估。作為教育教學質量保障的第一責任方,院校必須擔負起質量保障的法定責任,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和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得益于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提升項目、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技能大賽和教學設計大比武等項目的穩步推進,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辦學能力得到較大提升,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持續創新。建立常態化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機制,促進院校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求,將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基礎醫學課程是醫學相關專業課程體系的初始部分,在專業教學診斷與改進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處于先行和先導地位,直接影響著專業教學質量和辦學特色。因此,遵循高等衛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內在規律,建立基礎醫學課程自主性內部診斷與改進機制,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1教學診斷與改進方法
1.1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革新教學模式
Bloom將認知維度從低階到高階分為知道、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其中分析、綜合和評價屬于高階思維[1]。在目前的階梯式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講授式教學方法。而講授法僅利于低階思維能力培養,難以發展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提升學習成效。因此,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非常必要。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使資源應用與日常教學深度融合。教師課前設計出富有啟發性和思維開拓性的導學案,并制作思維導圖、手繪動畫和微視頻等自主學習資源,上傳至職教云、課堂派、藍墨云和Mita等云平臺或智能助教系統。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教師通過在線討論、測驗、問卷調查和查看后臺學習進度等形式掌握學生學習情況。課堂時間用于練習、問題解決或案例討論等,師生互動。這樣學生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能力得以增強,創造潛能和高階思維能力得以發展。教學反饋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控制的關鍵因素[2]。以往教學反饋信息是通過課堂提問、觀察及考查等傳統方法獲取的,反饋信息不具體,不能很好地達到改進教學的目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教學反饋具有快速性、全面性、分析性和診斷性等特點,能確保教學診斷與改進及時有效進行。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設置多種測試題型,包括判斷題、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搭配題、排序題、識圖題和簡答題等,通過云平臺和智能助教系統對測試結果進行跟蹤分析,完成成績分析報告并反饋給學生。分析報告中的圖表能使學生清楚自己每一單元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在全體學生中的排名,教師亦可從中了解學生的需求,進行針對性輔導,改進教學設計,如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教材等。混合式教學實現了資源推送的智能化、評價反饋的及時化、交流互動的立體化和教學決策的數據化,營造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環境,實現了智能教學,是課堂教學目標、課程目標和專業培養目標前后貫通的有效保障。
1.2實施基礎醫學課程
“卓越教師發展計劃”如何使用技術比技術本身更重要,僅僅用一種技術代替另一種技術不可能使學習更為有效。最好的技術如果沒有相適應的教學,其在教育環境中就毫無價值[3]。因此,建設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高水平教學團隊、科研創新團隊至關重要。通過各種進修培訓增強教師開發與使用教學資源,信息化教學設計,數字化教學環境搭建和數據收集、統計、分析等能力,使教師有發展的緊迫感,從而主動作為。只有教師得到發展,才能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的優勢,做到信息技術逐步由支持“教”到支持“學”,落實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
1.3全面審視教育目標,開展基礎醫學課程思政教育,突出立德樹人
教育的目的是實現個體在生理、社會、道德、倫理、創造性、精神等方面的發展[4],因此專業培養目標不僅是具有某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應包括慎獨精神、同理心與尊重的態度、倫理素養、恪盡職守等職業素養。立德樹人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本質要求,從專業課程體系角度講,基礎醫學課程是醫學生入學后先行學習的課程,飽含人文精神教育和職業精神教育素材,因此必須將職業素養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入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全過程。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品格,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合作參與、創新實踐等,強化學生勤于鉆研、精于醫道、仁愛濟世的職業操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職業使命感和職業認同感,使其對所學專業有深厚的專業情感、堅定的職業信念,自發形成關愛生命、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組織“職業教育活動周”和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讓學生走入社區,利用已掌握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為社區居民進行義務醫療服務和健康教育,踐行“為人民服務”的高尚職業道德。
2結語
教學質量歸根到底要靠自身保障,只要基礎醫學課程教師樹立質量意識,重過程、重微觀,持續、規范進行教學診斷與改進,使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保障同步,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就一定能滿足學生學習和職業發展的需要,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鐘志賢.教學設計的宗旨:促進學習者高階能力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4,34(11):13-19.
[2]賀業志.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建立體操技術教學反饋系統的實驗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7,26(3):7-9.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4]劉寶存.全人教育思潮的興起與教育目標的轉變[J].比較教育研究,2004,31(9):17-22.
作者:袁鵬 單位: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