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礎醫學機能實驗課程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藥理學、病理生理學以及生理學均屬于基礎醫學技能學科,主要研究機體在正常和異常生命過程中的變化規律。機能實驗課程將三門學科根據其內在聯系進行有機融合,在避免重復的基礎上提高設備的利用效率,從而更加體現機能實驗課程的系統統一。在整個醫學實驗教學體系中,機能實驗課程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通過對機能實驗課程的優化設計實施和實驗教學平臺的科學合理構建,醫學實驗教學的管理教學均能得到有效的推動進步,對學科的發展和高等醫學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
1構建并革新機能實驗室平臺
1.1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化
設置機能實驗課程要注意科學合理化,既要根據藥理學、病理生理學以及生理學這三門學科的特點,對其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進行全面覆蓋,又要兼顧其實驗教學的共同性。通過橫向聯系各門機能學科從而構建新的機能實驗教學體系,在體現整體生命活動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臨床治療的全局觀念[1]。此外,構建開放創新的實驗平臺以提升醫學生的實踐及團隊協作能力,幫助學生構建最初的科研創新意識和思維,使其對各個層次的臨床知識和醫學內容進行靈活結合運用。
1.2建立開放的實驗室
結合自身教學條件,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的構建開放的實驗室,初期部分開放標本儀器和試驗場地等,進而不斷提高開放的層次水平,逐漸實現全面開放實驗內容、教學方式等,并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調整開放側重點。鍛煉低年級學生對臨床基本機能、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而重點培養高年級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進行科研創作的能力。
1.3建立創新實驗平臺
“十二五”期間,教育部大力推行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科研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引導學生積極盡早參與到科研工作中培養起嚴謹科學的研究態度、創新意識以及團隊協作的精神,對其綜合實踐和創新實驗的能力進行提升[2]。我校采取自愿報名與考核結合的方式組成創新團隊,團隊主力為醫學高職專科生,由團隊導師對其進行指導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同時針對本科生創建創新實驗室,有專門工作人員負責日常的運行管理工作,實驗室24小時全天開放。此外,成立評審專家庫、積極舉辦創新專題的講座、成立創新交流平臺和指導教師信息庫等,以更全面的為學生提供創新實驗幫助。
2改革優化教學方式
傳統教學方式是面對面傳授,實驗步驟和操作要求較復雜,既限制了教師資源、儀器設備資源與講授時間,又限制了學生的實驗課學習興趣。作為較新型的教學模式,微課和慕課沒有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教師資源優秀、課程內容先進而精良同時學習的時間場所比較靈活自由,從而對學生有較強吸引力,作為主流課程之外的補充教學手段十分有效。
2.1微課
醫學院的課程往往類型較多、內容復雜枯燥,故目前多媒體教學在醫學院校得到了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的信息量較大,教學的順序內容安排更加靈活自主,教學方式更加生動形象,但同時亦加快了授課節奏,學生往往跟不上課堂教學的節奏,教學效果不甚理想。而微課的主要載體是視頻,在符合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的要求的基礎上,記錄教師圍繞某個重難點教學的內容或者教學活動過程,對一個知識點等通過5~10min微視頻講解,增加學生的了解掌握程度。較之于傳統教學方式,微課教學所用時間段、課程內容獨立且單一,再加上重點突出,學生在網絡上點播學習,同時在機能實驗課程中進行應用,對其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2.2慕課
最新涌現的慕課教學平臺,推動了國內外一流高校開放共享精品課程的進展,醫學教學資源進行集約化的主要途徑之一便是建立開放共享性的醫學技能實驗教學平臺[3]。學生可自主從慕課獲取豐富的實驗教學資源,各個高校同時可將優秀科研成果等轉變為教學內容,以使醫學生在高職專科階段便能夠接觸到前沿的科學研究技術和方法,對其思維視野的拓展意義重大。
3制定科學合理而多樣化的考評手段
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能力、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習能力是傳統機能實驗課程中學生成績的主要組成部分。學生往往在教師和設備資源的限制下不能保證人人均能進行獨立操作,參差不齊的教學質量導致對學生實驗成績的評估不夠公正合理。而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學業評估體系,能夠使學生在進行自動化、持續性和個性化評估的同時,對自身學習狀態及效果有更清楚的了解。此外,建立于網絡教學平臺之上的在線考核體系能夠自動完成學生學習評價,同時快速獲得師生相互評價和反饋,形成良好的師生間學習反饋循環。
參考文獻
[1]王紅敏,王亞楠.淺談基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機能學實驗教學改革[J].醫藥前沿,2017,7(28).
[2]董薇,孫紅,許靜,等.機能實驗學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及實施[J].基礎醫學教育,2017,19(11):829-830.
[3]張明昊.基于“雙創型”人才培養的醫學機能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7(2).
作者:嚴丹華 羅亞 黃冠華 單位: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